分享

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老农看天下 2018-03-03
 
 

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整理/乐奀

  学校是培养各种能切实用的专门人才的地方。那么,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学校,它们到底又是怎么样的呢?且待乐奀与你盘点。

成均之学--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

  成均,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氏族部落成员间已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发现的原始氏族公社后期遗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点像现在的广场,显然是氏族部落成员集会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在这里举行集会,可见其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

 

鸿都门学—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又借汉灵帝酷爱辞、赋、书、画的缘由,办了这所新型学校。

  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还有的封侯赐爵。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它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律学—中国古代学习法律的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最早提出创设律学的是南齐的廷尉孔雅。他于齐武帝永明九年 (491),上书要求国学置律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经过策试,优秀的可擢用为执法官职。他的建议虽被采纳,但并未实行。当时太学虽然没有律学一科,但在廷尉的府中已有律博士。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 (505),仿宋设学馆,招纳后进,置五经及律学博士各 1人,这是律学成为专门学校的开始。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律令,兼习格式、法令。“律”的主要内容有12部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门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格”指百官有司所常行的事;“式”指所常遵的守法;“令”指尊卑贵贱的等数。如果违法的,用律来裁判。

隋文帝时虽设律学,但不像其他专科隶属国子寺,而属于大理寺管辖。唐代从武德初年始置律学,隶国子监。宋初依唐制置律学博士,掌授法律。 律学从梁武帝创立,直到宋末,其间虽几经兴废,仍然延续了 700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专科大学。

 

医学--中国古代培养医药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

  南北朝时,南宋元嘉二十年 (443)始设医学。北魏时设太医博士教授弟子,隋沿魏制,唐宋两代大加发展,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直属于中央太医署的除中央一级的医学外,还有地方的府、州医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医学教育系统。

  中央医学内部有明确的学科,即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医科又详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拔火罐等疗法)五科。设博士1人,医学助教1人,医师20人,学生40人。以《本草》《甲乙经》《脉经》为基本学习内容。体疗科学习 7年;疮肿科与少小科学习5年;耳目口齿科与角法科学习2年针科设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学生20人。学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神针》等,使学生掌握人体经脉孔穴之道,辨别浮沉涩滑之候,以针灸手术治疗疾病。当时针的种类已经很多,有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文针等。按摩科设博士1人,按摩师4人,学生15人,专门研究人体内部各种疾病。学习消息导引之法,治疗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及损伤折跌等病,此外也兼习骨科。咒禁科设博士2人,咒禁师 2人,学生10人,学习使用咒禁迷信手段,驱逐邪恶病痛。学生膳食均由学校供给。考试制度极为严格,每月终由本科博士考,每季由太医令丞考,每年终由太常丞总试。学习期满并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待遇与国子监所辖学生相同。此外,还有兽医学,附设于太仆寺,教授治疗牲畜疾病的知识和技术,考试合格者,补为兽医。药学与药园设在一处,教学生识别各种药物,掌握药材的种植、收采、贮存、制造等技术,教学与劳动相结合。

  元代和明代不设中央医学,医学成为地方学校。医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形成学校系统的专科学校。在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促进医药事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中国许多医药学名著和传统医药成果,流传国外,至今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武学--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

  最早创置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久即废。神宗时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文武异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害,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不论其才之大小,都要学习武事。不仅把武学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而且要严其选、高其选。

  熙宁五年(1072),枢密院上言请复武学。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张,下诏建武学于武成王庙,由兵部尚书韩缜掌管学务。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学生限额 100人,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及庶民,学校供给食宿。学习诸家兵法、弓矢骑射等术,历代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前世忠义之节足以为训者等等。有愿意学习操练阵队的,量给兵伍,任其演习。学习期限 3年,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与官职,不及格者留学 1年再试。

  北宋末年徽宗崇宁年间,还曾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主考选州贡法,仿儒学制,宣和二年(1120)罢废。南宋时期,武学为历代皇帝所重视。明代于洪武年间(1368~1398)设置武学,开始仅在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弟子。清代有武举无武学。武科乡、会试除考试内容外与文科相同。分术、学两科,以术科为主。第一、二场考术科,试骑射步战;第三场考学科,试论二道、策一道。论题一道以《论语》《孟子》为范围;一道以《孙子》、《吴子》及《司马法》为范围。

 

阴阳学--高等天文专科学校

  唐、元、明三代的高等天文专科学校。唐代天文学附设于司天台,按业务范围分科教学,有天文、历法漏刻三科元代中央不设阴阳学,皆为地方学校中央设司天台,掌管天文事宜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诸路设置阴阳学,直隶司天台。按当时儒学例,设教授员,凡阴阳之人归其管辖。学科有天文及术数,教材有占算《三命》五星《周易》《六壬》《数学》、等书和《三元经书》──婚元、宅元、莹元。凡艺术精通者,每岁呈报省府,并赴都举行会验,成绩相符者,由司天台录用。这一专科具有浓厚的迷信性质,与唐代医学中的咒禁科相似。明代因袭元制,于洪武十七年(1384)设置中央和地方两级阴阳学。地方阴阳学分别由府正术、州典术、县训术任学官,其他皆从元制。

 

算学--中国古代培养数学人才的专科大学

  始建于隋文帝时期(589~604),是中国最早的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的专门学校。算学设算学博士 1人,助教2人,学生8人,隶属国子寺,后停办。唐贞观年间,大兴学校,于贞观二年 (628)重建算学,二年后又废置,将其博士下隶太史局。龙朔二年 (662)再置算学,并改隶秘书局。设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八品以下子弟以及庶人通算学,年龄在14~19岁之间者皆可入学。学习期限 9年。学习内容和进度是:《孙子》、《五曹》学 1年;《九章》、《海岛》学 3年;《张丘建》、《夏侯阳》各学1 年;《周髀》《五经算》学1年;《缀术》学4年;《缉古》学 3年;此外还要学习《记遗》《三等数》等。李淳风、梁述等校订《五曹》、《孙子》等10部算经,刊定注解,立于官学。算学教学同土地测量历法推算、水利和建筑工程等实际问题相互联系。学生入学时,交绢一匹、酒脯若干为束之礼。学生毕业后,可参加科举,唐代科举设算学科,其考试内容针对算学课程而定。

  北宋元丰七年(1084),刊“算经十书”于秘书省,供学生学习。其中《孙子》、《五曹》、《缉古》、《海岛》系赵彦若校定。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设置算学,隶太史局。入学分命官、庶人两种。学生 210人,较唐代规模大教学内容与唐制无多大变化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等为本科。本科之外,还要占一小经或一大经。毕业考试及待遇,均与太学同。

 

书学--中国古代学习研究书法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

  创建于隋文帝初年,隶属国子寺。唐代有较大发展。隋末唐初,书学曾一度废置,唐贞观二年 (628),重建书学,显庆三年 (658)再废,将其博士隶秘书省。龙朔二年 (662)复置,翌年改隶兰台。书学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多出身低下,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好书法者,均可入学。学习课程及进度,《石经》三体 3年;《说文》2年;《字体》1年;每日书写一幅。除研读书法之外,还要读《国语》、《三苍》、《尔雅》等书。学习期限 9年,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唐代科举设有书学一科,先口试,通过后再墨试《说文》字林》20条。

  宋代书学达到鼎盛阶段。徽宗崇宁三年(1104),重建书学,隶翰林院书艺局。学生资格及名额无明文规定,课程习篆隶草书三体;读说文《字说》《尔雅》、《博雅》《方言》, 愿选修大经者兼习《论语》《孟子》。学校明确规定篆以古文大小篆为法;隶以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试分三等,字体方圆肥瘦适中,藏锋尽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其可观为下。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宋末,社会大乱,书学亦废。唐宋的书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画学--宋代培养绘画人才的专科大学

  创建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隶翰林图画局。课程分六目: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并学《说文》、《尔雅》、《方言》、《释名》。《说文》教写篆字、解音训,其他三书则设问答法,试其能否解其义以通画音。学生入学分为“士流”、“杂流”两种。“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试重不模仿前人,所画之物,不论情态、形色皆自然贴切,笔韵高简为最佳。学生按三舍法依次升补。但“杂流”学生,不能授以三等以上的官职。宋代绘画艺术水平很高,至今在中外享有盛名。画学的兴建,对于宋朝绘画艺术的繁荣,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玄学--唐开元年间学习玄学的专科学校

  开元二十九年 (741)正月,李隆基诏两京及诸州各置元元皇帝庙兼置崇玄学。两京崇玄学各置博士1员,助教1员,学生100 人,令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资荫同国子学例。州、县由学士数内均融量置,置助教 1人,待习业成后,每年随举人例送至省,准明经考试,通者准及第人处分。玄学的设立,影响了以后道教的传播。

 

音乐学校--唐代的音乐专科学校

  附设于太乐署,由乐师对乐人分批分程度进行教练,学习各类乐曲,都定有日程和要求,每年进行考课,评定优劣,然后累计成绩,决定升退。

 

工艺学校--唐代的工艺专科学校

  附设于专管手工业制造的少府监,由技艺最高的巧手任师傅来教授学徒,各种技艺难易不一,训练期限也不同,制造的器物刻上工匠姓名,作为鉴定考核的根据。

 

蒙馆—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蒙馆也叫蒙学,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古代私塾的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蒙馆主要教授学意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的常识。

  蒙馆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幼学》。先生对教学内容只念不讲,进度视学生接受能力而异。教学方式为个别点授,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授课时,由先生领读,学生跟读。当天念的功课,第二天学生要站在先生面前背诵无误后,才另授新课。先生教授写字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描红”。即由先生用朱红写着“上大人、孔夫子、化三千、七十士”等内容由学生用毛笔照着填写。第二步是“蒙格”即先生用正楷写好格式,由儿童用纸蒙着字影写。第三步是“临贴”。由先生根据学生笔势及爱好,确定临摹字贴。

  在教学管理上,先生及家长都奉行“不打不成器,棍子底下出好人”信条,主张体罚。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由博爱慎行--乐奀收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