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福州八旗驻防“国语骑射”的保持

 范雍祈求上天 2018-03-03

[摘 要]清代福州八旗驻防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设立以后,面对远离自己统治中心的八旗军队,为防止本民族人民因自身优越的地位和在驻防地长期处于福州当地汉人的包围下丢失满族固有的骑射传统和语言文字,因而满清统治者在福州驻防内十分重视“国语骑射”的保持。 


  [关键词]福州;驻防;国语骑射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派遣杭州副都统胡启元“带领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马兵六百六十名,步兵三百四十七名,铁匠十九名,共一千零二十六名,移驻福州”[1],福州八旗驻防自此正式设立;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又在福州增设三江口水师旗营,福州驻防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福州驻防设立以后,满清统治者为了防止长期生活在汉族包围圈中的驻防人员因受国家养赡和高于当地汉族百姓的优越地位而形成懒惰腐化、不思进取的作风,沾染、学习汉族语言文化,因此在福州驻防地大力推行“国语骑射”政策,希望借此来保持本民族的武力和文化传统。那么,福州驻防是如何执行朝廷的这项政策的呢?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的论述。 

  福州驻防武力的保持,主要体现在八旗驻防兵丁日常的武力训练与值戍上。 

  1、福州驻防八旗的武力训练。福州驻防旗营兵丁每年要进行春秋两季的训练,在训练中,操演射箭的箭营和演放鸟枪的枪营二者训练时间有所不同:每年二月十五日到四月十六日、七月十五到十月初二分别是箭营的春秋两季操演时段;枪营春季操演则是每年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四个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四个月是为秋操时间,其中“每月打靶子六日,每日演放五出……每月一、六日期射箭,二七日期打枪”[2]。水师旗营与福州城内驻防旗营训练时期相同且每月的四日和八日还要演练舞刀和盾牌的技艺。演放火炮的时间则定在每年十一月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等时期在福州东门外举行,届时福州驻防最高将领福州将军和副都统将亲自前去检阅,并且水师旗营于次月在大鲤鱼山洗炮一次。福州驻防旗营和水师旗营都还有演吹海螺一项训练,每年的春季二月十五到三月初一、秋季的七月十五到八月初一,福州将军分别派遣兵丁于福州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上有计划的演吹。每年的十月份之中,由管理兵丁事宜的右司负责福州城内八旗驻防先进行操演的训练准备工作;至十月中旬操演完毕后再请将军和副都统亲自前往兵丁训练专用的教场,监督兵丁骑马、射箭、连环枪的演射、舞藤牌、军队的布阵排列等诸多技艺,最后分别加以评定成绩和给予相应的奖惩。 

  对于本以陆上骑射为主要特长的八旗来说,水师则是入关后适应统治形势而设立的,对其的训练也十分严格。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除了有与福州城内驻防共同训练的项目外,还增加了具有水师自身特色的水操和船操的训练技艺。水师旗营的水操于每年春季和秋季在洋屿附近的江面举行,将军和副都统轮流前往检阅、查验,由水师旗营兵丁表演泅水、水中放枪、攀爬战船桅杆等多个项目,结束之后再进行船操的表演,“用于海战的水师,要出动大战船六艘、小战船八艘在三江口一带不断进行操练。此外,每遇战船修造完毕,也还要进行试航训练”[3]。水师旗营每年进行春秋季操演之时按照月份分为八批兵丁轮流进行操演,驻防福州城内的旗营派遣参领一名、防御、骁骑校等四名率领兵丁、炮手共两百人携带鸟枪、弓箭、弹药等武器装备前往三江口与水师营一同进行武力的训练。可见,福州的八旗驻防兵丁的训练不仅在时间上安排的十分紧凑,而且训练频繁,强度大。 

  2、驻防旗兵的值戍。除了八旗兵丁必须进行的日常武力训练外,驻防福州的八旗兵丁还要防守福州城内各个城门和堆汛(指福州城内的其他驻防哨所)。福州内设旗兵防守的共有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七处。每个城门派官员一名、领催兵两人、兵丁十八人,每隔四天换班,日夜进行防守。城内的驻防堆汛共设有十八处,分派各旗轮流值班,分别是汤水关堆两个、汤门头堆两个、东门头堆两个、水部门头堆两个、水部门关堆、西水关堆、火援堆、象桥堆、火药库堆、炮房堆、后墙角门堆、观音桥堆、旧闽县口堆、沙桥堆、武安桥堆。以上堆汛中,每处由一名领催带领九名兵丁进行值班,其中火援堆、炮房堆、后墙角门堆除外。 

  三江口水师旗营共设有堆汛七处:南门堆、北门堆、东门堆、西门堆、火援堆、军器库堆、查江堆。以上堆汛中除查江堆只设领催一名、兵丁四名外,其他六处均派遣领催一名和兵丁九名进行巡查。此外,水师旗营还负责洋屿上下江面一带的哨巡,由一名骁骑校带领领催两人、兵丁八人驾一只小战船,每隔四天换班进行巡查私盐和盗艇的任务。由于清代驻防的设立本就以镇压地方为主要目的,除了兵丁必须的骑射训练外,在驻防地的巡守以维持治安也是对其武力进行保持的另一种方式。 

  清代被派往福州的驻防八旗人员人数远远少于当地的汉族居民,为了防止满族人因长期定居在汉人包围之下而造成汉化,因此满族统治者十分重视驻防人员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持。清代京师的八旗文教主要倚靠政府设立的八旗官学教导八旗适龄子弟和兵丁学习满族文化,清廷要保持驻防地满族人员的传统语言和文字不至消亡,文教事业就必须兼顾,故而在驻防地也同样设有此类学校,以期达到保持“国语”的目的。福州驻防在极力践行清代统治者所倡导的武力技艺操练的同时,还重视驻防八旗的满文满语教育“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然克诘戎兵古之善为将者,未有不说礼乐而敦诗书者也”[4]。 

  福州驻防官学设置于雍正五年(1727年),此年福州驻防副都统阿尔赛上京陛见回闽时奉雍正帝上谕,要求敦促福州驻防旗人努力学习满文满语。上谕中指出,福州驻防内的八旗人员若不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是有昧于根本,因此副都统在回福州后要教导福州内的驻防旗人学习满洲话和文字。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一年以后福州将军蔡良和副都统阿尔赛奏请在福州的板平巷设立了一所四旗清书官学:“四旗清书官学在板平巷地隶闽县,雍正六年设立”[5]。官学设立以后“慎选四旗官兵子弟秀俊肄业其中,以�朴菁莪之化”[6],当时从福州驻防的四旗官兵子弟内挑选八十名作为官学生,后增加到二百名;乾隆年间四旗内每旗选三十名学生,四旗共有一千两百人。这些学生除由一名协领和一名笔帖式督率外,还派擅长满语和满文的骁骑校协理管教,并规定“官学的考试每月一次,内容是翻译、写作、满文书法”[7]。福州将军则每年春秋两季亲自考查学生,要求学生以满洲履历奏答。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有机会补用将军衙门和水师旗营的清字外郎,八年之后满文、汉文都通晓的还可以补用县丞,只会满文的补用领催;考试翻译、编话、缮写满文三项内容时可以按考试的成绩等级赏给银两。此外,在道光年间福州还设立了官办的“龙光书院”和“清文书院”两所满洲八旗书院,招收满族学生学习满文以达到保持满族语言文化的目的。 

  福州驻防是为远在海疆重地的驻守军事力量,从镇压职能上看武力的训练和保持是及其必要的,同时统治者认识到处在汉族包围中的驻防旗人若不加强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年久日深必然会被汉族同化进而有碍边疆稳定,故此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持此处八旗兵丁“国语骑射”。 

  参考文献: 

  [1][清]鄂尔泰:《八旗通志初集》卷二十八;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9(1) 

  [4][6][清]新柱:《福州驻防志》卷四、卷九;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1) 

  [3][韩]任桂淳:《清代八旗驻防兴衰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3.3(1) 

  [5]《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志辑》卷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1(1) 

  [7]麻健敏:《清代福州满族社会教育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