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伯璞墨梅图

 立石北方 2018-03-03

吟诗作画,以画会友,以墨传情是文人学士的一件趣事。在阳春三月,邀三五好友,欢聚一堂,或点评书画,或作画吟诗、或泼墨献艺,或挥毫题跋,通过书画活动来联络感情,结交新知。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这种文人学士的雅集活动,故留下了许多诗画合璧的作品。徐伯璞先生的墨梅图就是其中之一。

徐伯璞(1902-2003年),山东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济南市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教育部科长、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是现代著名画家和书画收藏家、著名文化老人,有国宝之声誉。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寇侵华,山东沦陷,为坚持抗战,徐伯璞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从事抗战时期的社会教育工作。是时因日机轰炸,山城危急,人民屡遭摧残,朝不保夕。为防敌机轰炸,徐氏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徙至重庆郊区的青木关,借住在温泉寺内。是时,徐氏深为重庆的山川风物所吸引,在工余之时,创作了一批书画,此图就是其中之一。

此图纵81厘米,横30厘米,水墨纸本。此图布局豪迈奇崛,气象峥崂而清劲可爱。所写折枝墨梅,其墨干自左向右下延伸,偃卧生姿,盘曲有势。其主枝如弯弓秋月,自右向左下倒挂,呈垂放之姿。与俏丽挺秀的旁枝前后错落,穿插得势。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图中墨干以顺逆有势的散锋笔墨皴写而成,湿笔之中略呈飞白,枯健如蟠龙虬曲,纹理迂绕,再以浓墨破醒,益显树皮斑驳,苍老遒劲。图中枝条以中锋之笔挥写,数尺长枝,行枝接续,一气呵成,毫不迟滞。而短枝撇写如箭戟,枝枝挺秀,苍劲有力。枝梢俏利潇洒,气象精致,偃仰之间似互相争让,显示出雄健的腕力和洒脱的笔致。图中梅花用简洁的双勾,而小小的花萼则用小小的墨点随意点簇,看似凌乱,实乃乱中有法,恰到好处。使之千斛万蕊,冰花绽放,展现出冷艳奇丽的姿色,仿佛在寒气中喷出冷香,使人想起“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诗句。画上题诗云:“雨后山光冷佛龛,竹炉烟尽午茶酣。一庭疏影真清绝,好似青莲妙谛参。”诗中赞颂了寺院中梅花,和作者的居处非常符合。落款曰;“乙酉仲春画梅并录陆天仪先生诗,时客青木关温泉寺,徐伯璞于红叶楼。”下钤“伯璞”白文印,左下钤“徐氏”朱文印,右下角钤徐氏“二东庐”、“红叶楼”白文方章。此“乙酉”为1945年,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八个年头。此“青木关温泉寺”为重庆郊区青木关的一座庙宇,1938年徐氏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居于此。此“红叶楼”为温泉寺的一座建筑,抗战期间徐氏就在此工作。

第一位题诗者是著名词曲家卢前。卢前(1905-1951),字冀野,江苏南京人,是著名戏剧史研究专家,散曲专家,诗人和剧作家,著名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曾任《中央日报·泱泱副刊》主编、福建音乐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南京通志馆馆长其职务。是时卢前在北碚,主持国立礼乐馆礼部,业余时间在重庆各大学讲授词曲。所题之诗充满悲哀凄凉的氛围,读来令人思绪绵绵。诗云:“试谱新曲侍小红,断肠歌到落梅风。江城五月霏霏雨,都在高楼泪眼中。”落款为“伯璞从青木关来,出示近作,示题。乙酉谷雨,卢前。”下钤“卢前”朱文印。

第二位题诗者为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沈子善。沈子善(1899-1969),字六峰,江苏六合人,曾任河南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职。抗战期间在北碚,任《书学》杂志主编,与于右任、陈立夫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书学研究会。所题之诗录自明代画家文征明,诗风委婉,格调清新。其诗云:“一枝竹外梦春酣,零落绡裳舞翠岚。天淡水平四月小,一人吹笛过江南。”落款为“乙酉春日录文征仲句,子善。”下钤“六峰阁主”白文印。

第三位题诗者为著名心理学家孙国华,孙国华(1902-1958),字晓孟,又字小孟,山东潍县人,留美博士,归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是时在北陪,任国立编译馆编辑兼总务主任。其题诗云:“朝饔初饱菜根甜,为爱春晚坐北檐。更喜梅花能助兴,嫣红隐约透枝尖。”落款为“伯璞画梅,小孟题诗。”下钤“孙国华”白文印。

第四位题诗者为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和暨南大学。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务。是时在北碚,任国立编译馆馆长。所题之诗浅显易懂平白如话,诙谐幽默不胜言表。诗云:“淡淡梅花不要妆,世间颜色比应难。任渠凡卉争春艳,白汁卤心老岁寒。破鼻试从风处触,无人肯向月中看。群芳且莫相矜笑,但守平生一点酸。”落款为“乙酉春日,梁实秋题。”下钤“梁氏”白文印,“实秋”朱文印。

此图以画会友,诗画合璧,它见证了抗战期间陪都文化教育界人士的业余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在敌机轰炸下的乐观和豁达,故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