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那些体育竞技……

 白桦树2008 2018-03-03
如火如荼的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在让人们的目光聚集到现代竞技体育赛场的同时,你可知道,在东方的华夏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曾经产生过辉耀世界的东方竞技体育——中国古代体育。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一词。这个词是19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等因素,起源于中华大地的一些古代体育活动,如射箭、田径、水上运动、摔跤、蹴鞠、捶丸和举重等,在相当程度上与发端于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有着一定的相同和相通之处。 
射箭——六艺之一
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射箭,在周代曾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在当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并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礼仪和竞赛形式,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
北周 太子较射图壁画
(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第290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专业比赛更具特色,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从唐代到宋代,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600多个,参加的人员有3万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及至明清,射箭活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并随着清代中后期西方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 
清 王致诚绘《乾隆射箭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现代奥运会竞技比赛中的射箭形式, 与中国古代的射礼中的射法如出一辙。而始于英国的现代射箭运动,其最早的射箭比赛是在1673年于英格兰约克郡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射箭比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的射箭是相通的。从1900年和1904年射箭运动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190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开始,古老的中国传统射箭运动,已经在现代奥运会上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贵由赤”——比马拉松长两倍 
“田径”运动形式,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也是较具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田径”这个词,但跑的同义词“走”、“伍伯”、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和“绝远”等则常见诸文献,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许多动人故事,如“夸父逐日”、“逾高绝远”等等,都是反映当时“田径”运动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战国 漆奁彩绘伍伯出行图
(湖北荆门出土)
从战国到汉代,由于车战改成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所以士兵的走、跑是部队的主要训练方式,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是这么一种方式:自元大都至元上都(位居内蒙古),距离180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现代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创始的,它的距离是42.195公里,而“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600多年。
除了跑,跳、投也是田径运动的重要内容,在战国兵书如《六韬》、《吴子》中,都有这么一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
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练习投掷、练习臂力。从汉代一直到唐代,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都是“具禄封进”,进行嘉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投掷活动更加风行,包括工具都有改进。 
水秋千——比现代跳水还惊险
中国古代的水上运动项目主要包括弄潮、游泳和跳水。
东周时期,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水上兵士训练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秦汉以后,游泳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南北朝时期,游泳活动在全国各地普及。当时,南方游泳主要集中在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主要地点在钱塘江。
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朝,游泳在中国南方是比较普及的。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 
    隋代 游泳图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20窟壁画)
与游泳有关的,还有跳水。跳水也叫“扎猛子”,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直到隋唐,随着游泳技术的改进,跳水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到12世纪的宋代,在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就是在大海当中的船上竖两根很高的竹竿,竿上扎上秋千,当跳水运动员荡到与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由于这种方式比较惊险,而且高度也比现在高,所以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勇气。 
元人《龙舟夺标图》卷局部 水秋千
(故宫博物院藏)

相扑——“燕青智扑擎天柱”
中国古代的摔跤,基本上是沿着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个形式发展过来的,最早起源于古代“蚩尤戏”。“蚩尤戏”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在北方流行的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角抵从东周一直到秦代还是比较普遍的,经过战国秦汉的发展,到晋代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叫相扑。 
战国 角抵纹铜牌饰 
(陕西西安客省庄出土)
在宋辽金元时期,相扑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比赛的,就像打擂台。这种形式,正如《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燕青智扑擎天柱”,其所描写的相扑比赛就是这一形式;另一种相扑,是在表演场合进行的,当时在东京和其他地方都有这种表演,这种相扑形式跟现在日本的相扑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相扑从中国晋代以后,逐渐通过文化交流传到日本去了,并基本上把这个形式保留下来。 
金代 相扑泥俑
(1986年陕西省渭南出土)
 明清时候还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叫做摔跤。现在所称的摔跤就从原来这个体系发展出来的。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陈元赟的,他在抗清失败后,曾经东渡日本,把中国的摔跤与中国的拳术进行糅合,在日本授徒传技。最后经过日本人士的辗转传播,最终发展成了日本现在的柔道。
到了清代,摔跤在宫廷当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摔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跤”,摔跤的人叫做“布库”,当时宫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善扑营”来管理,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领取钱粮。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御前进行摔跤表演。说起布库,在历史上它还起过很大作用,少年康熙擒拿鳌拜,就有他所训练的一帮布库们的功劳。
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摔跤叫“私跤”,私跤就是老百姓进行的一些游戏活动。当时在北京,每到有关节日集会的时候,几对大汉就在跤窝子(摔跤的场所)里进行摔跤。 
蹴鞠——几千年前的足球
在中国古代球类运动中,有一项较具特色的活动形式,这就是蹴鞠,也就是古代的足球。中国古代的蹴鞠,在战国时期就已在民间普及了。
司马迁《史记》曾经记载,当时的大政治家苏秦在向魏王介绍他所看到的齐国首都临淄的繁荣景象时说,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欢乐,经常斗鸡、蹴鞠。那个时候蹴鞠在市民当中是一项很典型的游戏活动。
汉代的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音乐伴奏为主的蹴鞠,是靠技巧,踢出动作来;此外还有竞技性的蹴鞠比赛。这种竞技性蹴鞠除了在民间,也传播到军队中,名将霍去病在塞外征战的时候,就曾在战争之余以蹴鞠来训练士兵。 
东汉 蹴鞠图画像石局部
(河南省登封县启母阙画像石)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蹴鞠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个是球的变化,由过去内填以毛发的实心球发明了充气的球;二是有了球门,就是在场地中间竖一个球门的形式,在竹竿上扎上网子以后留一个球门洞。这个运动直接对抗性不是太强烈,讲究的是技巧性,只要把球踢进了球门洞里,落入对方场地,就算胜了。
唐宋以后,蹴鞠的花样更为多样。除了球门的形式,还有一种踢出花样的“白打”踢法,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十个人一块踢,讲究技巧性,就相当于现在足球当中的颠球。《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球,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被提拔做了高官,这些都是蹴鞠盛行的反映。
从宋元一直到明清,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几千年的蹴鞠,逐渐走向衰落,它的特点就是从竞技性的蹴鞠,逐渐转变到儿童和妇女当中,而且慢慢娱乐性增强了竞技性衰退了,它的影响逐渐变小。 
元 钱选临《宋太祖蹴鞠图》
(上海博物馆藏)

捶丸——中国古代的高尔夫
捶丸,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运动,它是从唐代“步打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文献记载,捶丸至迟在元世祖至元19年(1282年)就出现了,在宋元明的时候曾经大盛。在山西洪洞水神庙中壁画中保存有一幅非常完整的《捶丸图》,图中把击球者的动态、球窝、球杖,还有整个地形描写得非常形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捶丸图》。
元代  捶丸图壁画
(山西洪洞水神庙壁画)
到了明代,捶丸在民间有着一定程度的流行,在宫廷当中还是一项高雅的运动。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其中一段画面就表现了明宣宗进行捶丸的情景,画面中包括地形、地貌、球的形式、击球的动作等,被描绘得惟妙惟肖。
明人《宣宗行乐图》卷局部 捶丸
(故宫博物院藏品)
从有关记载看,我国捶丸的竞赛规则早在1282年就已经出现,时间比英国的高尔夫球的竞赛规则的确定时间早472年(现代高尔夫球的规则,最早于公元1754年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高尔夫球友会制定)。而结合考古资料的分析,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两者都有球洞。捶丸曰窝,高尔夫球曰穴,而且赛场球洞差异并不大。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捶丸场地要求以地形有凸、有凹、有峻、有仰、有阻、有妨、有迎、有里、有外、有平的园林为球场;而高尔夫球场也要求有平坦的地形,还要有凹凸粗糙不平地段,再加上沙洼地、水沟等障碍物。因此,从捶丸同高尔夫惊人的相似这一点看,二者显然具有源与流的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高尔夫球这项吸引了成千上万爱好者的现代西方体育活动,与在古代中国文明大地上盛行了千余年的捶丸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
举重物的竞技活动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和其他重物,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拓关、扛鼎等,都是古代举重物竞技活动的名称。 
东汉 乐舞百戏图壁画局部 举车轮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市新店子东汉墓出土)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至汉代的举重方式更为多样。汉代举重活动形式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于社会娱乐表演的方式增多了。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长安城的娱乐表演时说,在纷繁的百戏歌舞表演中,也有“乌获扛鼎,千斤若羽”,这说明扛鼎已成为社会娱乐项目。
晋以后,“拓关”的举重形式逐渐代替了扛鼎。晋成帝曾屡下诏书,要官员把能“翘关”(即“拓关”)的力士选入军中。但这时的“拓关”已经由原来的举起城池大门的门闩,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用作举重器具的铁杠。
唐宋时期的举重除了作为军事训练的武举考试之外,还是社会上较为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明清时期,举重物的活动更为普及。而且所举重物各种各样,有的壁画中甚至出现了手抛大象的形象。此外,在明清两代的科考制度中也非常重视举重项目。由于石制的举重器简便易得,中国各地民间都盛行举石锁、石担等活动。 
  清代 端技勇石图
(选自《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