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好书推荐(五) 之 (晓南)
【华灯初上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中,那位读书的女中学生】 一个月以前的一天晚上,当我跟朋友在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家餐厅吃过晚餐,走出餐厅的时候,我恰好看到,有一名女中学生站在那里,一边等电梯,一边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读。好用功啊,我心里不禁一声赞叹。额,书的封面怎么看上去那么眼熟呢?我定睛一瞧,果然是那本我很欣赏的《苏菲的世界》!我顿时感到非常高兴,不禁对着那名女中学生竖起大拇指:好书!这绝对是最适合中学生的一本书! 在华灯初上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看到一名中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样一本书,的确令我非常感动,也深感欣慰。事实上,这本书我已经打算向中学生们推荐很久了。今天,我就借此契机,向全世界的中学生们隆重推荐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创作的小说《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那位欧洲销售员曾经问过我的问题】 在几个月之前的一篇游记中,我曾经提到过,数年之前,一位欧洲的三十多岁的销售员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 我虽然没有去过中国,但是我知道你们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你们的前辈郑和带领舰队到达非洲海岸的时候,我们欧洲人的船可能还开不到一百公里以外。你们中国的国土面积,抵得上我们整个欧洲大。所以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在近代史上,我们欧洲人也就是开过去几艘破船,竟然能打败你们大中国!你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呢?听说当年我们欧洲人也没少在你们那里做坏事,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很恨我们欧洲人呢? 当时,虽然对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些惊讶,但我还是很平静地回复了他: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多年以前就想过了,也跟国内的朋友表达过我的思考。我始终认为,作为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思考“当时欧洲人为什么来侵犯中国?”,而是首先要思考“是什么原因给了当时的欧洲人打败中国人的能力?” 要知道,曾经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文明都是走在欧洲前列甚至是遥遥领先的,可是为什么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欧洲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获得了长途奔袭打败泱泱大中国的能力呢?我始终认为,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其它任何问题都重要。你要问我就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没有,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我的思考结果是:造成近代的欧洲人迅速获得击败中国人的力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正是借助于科学的力量,欧洲人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遥遥领先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业和军事能力,以至于在科技武装下的欧洲人越过海洋,万里奔袭,以压倒性的优势征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非洲、美洲各国。 固然,在科学背后还有诸如商业、冒险精神等因素起作用,但是我认为最直观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科学。虽然我们中国有着无比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很遗憾,现代科学思想、精神和体系未能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产生,而是诞生在了近代的欧洲。正是头脑被科学武装起来的这几百年的时间差,导致了近代中国在来自于万里之遥的欧洲军舰面前一败涂地的结局。 今天的中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科技进步也是正在赶超你们欧洲的路上,你看,以我为代表的中国人还不远万里来到你们欧洲学习科学技术来了,这回该轮到你们欧洲人有危机感了吧? 哈哈哈,欧洲朋友笑了起来,如果有一天你带人来征服欧洲时,记得要放我一马哦。 哈哈,那要看你今天晚上请我吃得怎么样。不过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我觉得,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掌握了英文,具备了阅读你们西方世界作品的能力,反观你们西方人掌握中文的人却很少,完全看不懂中文作品,就比如你和我,我能够阅读英文原版学术著作,而你却对中文一字不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看这样下去的话,我们中国人对你们西方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多于你们西方人对我们东方文化的了解,所以我认为这样下去的话,我们中国相对于你们西方会越来越有优势哦。 哦哦,你讲的有道理,我明天就去学中文,哈哈。 以上是我多年前跟一位欧洲人的半开玩笑式的对话。今天把这段对话写出来,还是为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这么强烈地要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推荐给中国的孩子们。很简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敌人、向敌人学习才是战胜敌人最有效的法宝。 我不喜欢那种煽动仇恨、渲染人性之恶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经欧洲对中国的侵犯,日本对中国人的屠杀,如果再往前追溯,还有嘉定三屠,还有成吉思汗的屠杀,如果我们总是为此不停地向我们的孩子灌输仇恨和报复的思想,这不符合当代的主流,也与今天我泱泱大国的形象不符,还有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依靠仇恨其实解决不了前面那位欧洲朋友曾经问过我的问题。情绪解决不了问题,能力才能解决问题。至于人性的善与恶这个课题,我手头还有另一本天才的经典之作,择日另行推荐给大家。 今天我想说的是,让过去那些悲剧不再重演的最佳途径,不是去煽动仇恨和渲染人性之恶,而是让我们的孩子们拿起知识和思考的武器----知识+思考力,这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重要的制胜武器!而用知识和思考力武装自己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古今中外最杰出的著作,从最有知识的人那里学习知识,从最会思考的人那里学习思考,而不要考虑这些人和著作来自于哪个国家。无问西东、兼容并包----把北大和清华的校训结合起来,这是我对知识和教育最基本的立场,也是我最强烈推荐给孩子们的立场。我平生最讨厌的就是那种所谓的文化演变的调调,对于文化,从来只有高下之分,而没有国界之分。难道,一本书如果极有智慧,我们应该因为它来自于敌对的阵营就敬而远之吗?难道,一种观点极有道理,我们应该因为它出自于敌对的阵营就拒绝借鉴学习吗?就像工具一样,科学本身是中性的,难道我们应该因为科学产生于西方世界而拒绝它吗?我始终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属于全人类的,是不应该受国界、民族和人种限制的,比如知识和思考的方法,比如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比如对人性的拷问,凡此种种,不应囿于门户之见或者国门之别。两千多年前,在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和古老的西方文明古国古希腊,同时有一群智者开始思考关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性问题----我们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们要向哪里去?这些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就构成了哲学的起源,而这起源的基础,就来自于人类的好奇心。
正如本书开篇即提到的,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就睿智地指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
以上就是我向中学生们推荐《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主要原因----这本书是引领中学生进入西方哲学世界和思考方法的最佳启蒙作品之一。
【苏菲的世界】 虽然是一本纯粹的关于哲学的著作,但是《苏菲的世界》却是一本小说。在书中,14岁的少女苏菲和她的中学老师,是另一位少女席德的父亲所创造出来引导女儿进入哲学之门的虚构人物。全书读来神秘、有趣,带有一点侦探故事层层推进的味道。所以大家就能够理解,当我在上海外滩的夜色中看到一名女中学生正在阅读本书的时候,那种场景所带给我的极具小说入戏感的心情了吧。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我想主要是为了让本书变得更有趣一些,以便于中学生读者们不至于觉得枯燥而放弃阅读。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哲学的确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尤其是当你的目标读者是中学生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而不感到枯燥,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就这一点而言,这本书与我之前推荐过的面向小学生的哲学书《少年哲学奇思录》颇有姊妹篇之感----两本书都是普及哲学教育的入门性作品,一本面向小学生,一本面向中学生,两本书都为了避免哲学的枯燥感而针对目标读者群体成功构建了特殊的体裁和写法,从而让作品变得饶有趣味。由此可见写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向两位极具智慧的作者致敬! 剥开小说体裁的外衣,《苏菲的世界》纯粹就是一本哲学著作----一本引领中学生进入哲学之门的作品。你当然可以在哲学之前加上“西方”二字,没错,如果单就来源而言,这本书里所谈的哲学的确来自于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欧洲再到近代现代的欧洲,但是,正如我前面讲过的,如果从知识、智慧和思考的方法本身去谈,我不希望加上什么“西方”还是“东方”,书中提到的这些思想大师们当初在思考的时候,也从没考虑过什么西方还是东方的问题。知识无国界,科学无国界,思考无国界。而且,就算加上西方二字,我仍然强烈建议中学生们去读这本书,因为这是“知彼”最重要的途径,而“知彼”可是我们东方先哲们的淳淳教诲吧。现在不好好去了解一下欧洲人,难道等着他们明天再一次打上门来吗? 从“我是谁”的终极拷问,到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暗的中世纪,到说出那句如雷贯耳的 “我思故我在”的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到证明我们平时所谓的经验和因果关系都毫无依据的休谟,到星空君康德,大主教柏克莱,到共产主义者马克思,进化论者达尔文,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直到最后的轰然一响,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简明的哲学发展史。你当然可以说这本书很浅----它是面向中学生的一本书,你能指望它多深呢?即便如此,我可以说,在平时我们大天朝的朋友圈里流传甚广、貌似深奥的很多哲理帖子、鸡汤小文,诸如农妇杀鸡之类的哲学故事,甚至优秀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些思想,不是我打击你,其实都还没有超出本书的深度,也就是说,不论你是中学生还是成人,在读过本书以后,对朋友圈里的这些鸡汤小文哲学小论也就基本上达到了相逢一笑古德拜的境界了。 我还想对家长们说的是,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触和了解全人类中最杰出的思考方法,享受到全人类文明里最优秀的成果,那么我建议你把这本书推荐给你的孩子。我当然不期待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这本书并且读进去,但是喜欢不喜欢是孩子的事,推荐不推荐是你的事。我尤其想告诫家长的是,请不要用你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去干预孩子的学习和思考,既然你不喜欢别人垄断你的思想,那么请你也不要试图去垄断孩子的思想,作为家长你要做的应该是为孩子打开全人类思想与智慧的大门,让孩子自由翱翔于其中,在书籍的海洋里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先贤们展开对话,进行自己的思考,拷问自己的内心,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如此,则孩子幸甚,国家幸甚。不要坐在那里装模作样地空谈什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一个强迫孩子接受自己意识形态的家长,是难以培养出又智又强的孩子的。 还有一点就是,担心文化演变的人士大可放心,本书中文版已经应我国政府要求对有关内容做了删减,所以除非是你的孩子具备了阅读英文原著的能力,否则请放心推荐给孩子中文版。
【附】哈代的诗《变形》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哈代的一首名字叫做《变形》的诗,这首诗极具智慧,饱含哲理,对于生命这个课题带有哲学性的终极思考,它告诉我们,即使抛开有神论无神论之争,仅仅从科学的客观性思考本身出发,我们也能够发现生命轮回的意义:其实本质上,我们人类跟自然界里的万物都并无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间本无所谓生与死,所谓的生与死都只不过是阳光雨露下一草一木、红花绿叶与肉体毛发之间的轮回循环而已!
变 形 (英)托马斯·哈代
这紫杉的一截, 是我先人的旧识, 树干底的枝桠, 许是他的发妻, 原本鲜活的血肉之躯, 如今皆化为嫩绿的新枝。 这片草地必然是百年前, 那渴求安眠女子的化身, 而许久前我无缘相识的那位佳丽, 或巳凝为这株蔷薇的魂魄。 所以他们并未长眠于地下, 而只是化做花树的血脉经络, 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 再次领受阳光雨露, 以及前世造化赋形的活力![①]
作者邮箱:jeremycuriousman@icloud.com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作者邮箱。
[①]英文原文如下: Transformations Thomas Hard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