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平平安安866 2018-03-04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凤港村是民国时期政府主席林森的故乡,时称“天下第一乡”。这里虽无山,但水系发达,村前浦水源自东面青龙山、西面五虎山、南面五峰南阳顶,三支水流汇入卜洲江,经洋下湾,呈半圆形环绕凤港村,向峡兜乌龙江冲泻,奔流注入闽江。这里溪河交融,潮水与溪水川流不息,有“七濑三十六湾”之称,形似两只飞翔的凤凰,故称凤港村。村的东、南两面与青口镇境上村、沪屿村、杨厝村接壤,西面是祥谦镇的洋下村,北面是尚干镇的龙醒村,全村近三千人,林姓占多数。

    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1868年2月11日),林森诞生在凤港村港仔头的七星厝的左厢房,之所以叫“七星厝”,是因为天井里有七口水壑,取北斗七星之义。七星厝位于村南古渡道头江畔,距渡口三十余米处,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林森高祖林国仕修建,瓦椽架于七星壑上。林森出生时老屋已基本濒临倒塌,而后林森以操理国事、关抚民生为先,曾几度返乡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修道铺路,兴办4所中小学,还专程回乡祭祖修族谱,热衷慈善事业,却无暇顾及修葺自家陈年老宅,以至久年失修,于上世纪50年代故居毁坏。上世纪90年代,乡亲自发筹资,在原址附近依照原貌建成故居。1989年,闽侯县政府立碑,将林森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才有了如今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新“林森故居”。林森故居为单进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边为砖墙。灰暗的门楣上方,是一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林森故居”横匾。

    林森的父亲叫林道炳,世代务农,其先世是唐末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的左朝奉大夫林穆,为林穆的三十二世孙。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道炳的先祖林永声自尚干迁凤港林定居,至此已经200多年。道炳生五子,分别是长仁、长义、长礼、长智、长信。因道炳哥哥道举无子,长仁过继给道举,这个长仁就是林森。林森原名长仁,字子超,乳名天波,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六岁时离乡赴仓山土地庙(今麦园路),投奔“养父”林道举,并入培元小学读书,以后在英华学校毕业。又报考台湾电报学堂,任职于台北电报局,自此参加革命,奔走南北。辛亥革命胜利后先后被推举为参议院院长、立法院院长等要职,1932年元旦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长达十二年之久。1943年8月10日,林森因车祸不幸辞世,享年七十五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并改闽候县为林森县,屏山镇海楼改林森纪念堂,跑马场改林森公园。中共中央发来“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慈闻溘世,痛悼同深”的唁电。1979年,中共中央对林森功过重新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的”。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老福州的记忆之凤港林森故居(闽侯县祥谦镇)

    距林森故居西约三十米为凤港渡口,渡口前有一座“道头亭”,是林森于1913年出资修建的,亭前东西两边还有两根榕树,也是林森从异处移植栽下的。现树高约15米,粗约6米,方围约30多米,树冠交错,犹如巨伞,当地人常用这两棵榕树作路标,亲切地称它为“王(凤)港渡头榕”。林森还于1913年敬献了一台座钟,镶嵌在渡亭的廊檐下,钟身上漆书有“敬授人时,中华民国二年仲春,里人林森立”的文字。2008年,乡亲们为纪念林森,自发集资20多万元,在榕树旁建成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林木花园,由曾任福建省常务副省长的张家坤题园名,并取号“天波园”(林森乳名),在园里种下棕榈、山茶、桂花、柳树等。如今,这里鸟语花香,是人们休闲的好场所。天波园的对面是族亲们新建的砖楼“子超堂”,现辟为林森展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