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斌教授治疗疑难病证举偶

 学中医书馆 2018-03-04
贾斌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的医、教、研工作,在长达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善于融汇古今,博采众方,对中医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治有精深的体会,并有其独特的风格,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案1:张某,女,24岁,2003年12月初诊。反复腹泻3年余,每日大便少则2~3次,多则7~8次。半月前因饮食不慎而出现严重腹泻,每日排便10次以上,便质黏滞,带有脓血,伴里急后重,左下腹隐痛,腹胀肠鸣,低热口渴,嗳气纳呆,郁闷不舒,体倦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血便,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无病原菌生长。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黏膜表面散在多个深浅不等的溃疡,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经西药抗炎及激素治疗后,除腹痛缓解,腹泻次数减少外,其余症状未见好转,遂转诊中医。吾师认为:此证属脾失健运,湿热内阻,气滞血瘀。治以清热燥湿,导滞化瘀,健脾止泻。方用白头翁汤加减。处方:白头翁20g、秦皮10g、黄连6g、赤芍10g、白芍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牡丹皮10g、葛根10g、炒枳实10g、党参10g、炙甘草10g、薏苡仁20g,每日1剂。连服10日后腹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好转,大便由黏液血便转为稀便,诸症缓解。遂调整方药,以健益脾胃为主,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黄芪20g、茯苓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白术10g、党参15g、川厚朴10g、乌药10g、香附10g、焦三仙各15g、焦槟榔10g、鸡内金10g、炮姜炭10g。坚持服用2月余,上述症状渐除。复查: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基本正常,溃疡面已愈合。嘱其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病情未再复发。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休息痢”等范畴,其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为饮食、起居失调或过食生冷、肥甘辛辣,造成脾胃功能紊乱,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湿滞肠道,郁久化生湿热,阻滞气机,致腹胀、腹痛或里急后重;湿热下注,损伤脉络,血腐肉败,则出现大便黏液脓血。本症以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多见;脾胃虚弱为其本,温热蕴结肠腑,肠络损伤为其标,而气滞血瘀贯穿在本病的整个过程中。故吾师在治疗本病时,首先考虑急则治其标,遵六腑以通为用,通因通用之法,以防闭门留寇之弊。方选白头翁汤加炒赤、白芍,炒苍、白术,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行气消滞,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邪祛大半,病情缓解,治当体现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重在调补脾胃。方选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利湿化饮,配以川厚朴、香附、乌药、焦三仙、焦槟榔、鸡内金,消食导滞,散结通便,和胃补脾,取“寓消于补,通补兼施”之意,使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滞去肠和则泻可止。其病虽然迁延日久难治,但临床上分阶段标本治之,疗效尚显著。此外,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戒烟戒酒,忌辛辣,避免暴饮暴食,这是防止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环节。2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案2:刘某,男,33岁,2003年6月初诊。口腔溃疡5年余,近2月来频繁发作,口腔刺痛,进食则疼痛不已,伴上腹部隐痛,腹胀满嗳气,纳差便少,口干口苦,曾服滋阴降火药数十剂及各种维生素,疗效不佳。检查:体倦肢软,面色无华,口腔上下唇内、舌边缘及两颊部各有一大小不等的溃疡面,周边红,不肿,中心有白膜覆盖,舌淡苔白厚,脉沉缓。诊为口疮,证属脾虚湿困,浊气上逆。治拟健脾化湿,理气止痛生肌,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20g、白术10g、党参15g、升麻10g、陈皮10g、柴胡6g、川楝子10g、炙甘草10g、枳实10g、川厚朴10g、当归15g、焦三仙各15g、莱菔子15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完,连服4剂。复诊:大便通畅,腹胀嗳气好转,溃疡面明显缩小,唯咀嚼食物时尚有轻度刺痛感,效不更方,按上方去莱菔子、川厚朴加天花粉10g、石斛10g,继服10剂,溃疡愈合,停药至今未见复发。按: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的“口疮”、“舌疮”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很多,治疗比较困难。初发或偶发较易治愈,然而反复发作、数量多、时间长,治之棘手。吾师认为,现代人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食膏梁厚味、煎炒油腻,及生活节奏过快从而加重了脾胃功能之负担,久则损伤脾胃。脾窍在口,其荣在唇,《齿类要》曰:“若脾胃充实,营气健旺,经隧流而邪自无所容,脾胃一虚,则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则清窍失于濡养;脾不健运,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上逆而为口疮。治当遵“大凡脾胃虚弱,宜调补脾气为主”之训。方选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提下降之清阳,以求浊降清升,并配以理气化湿、生肌止痛之品,以此达到脏腑功能合调、气行湿化痛止疮愈之目的,每因药证合拍而获效。此外,保持大便通畅也是治疗口疮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认为口腔溃疡,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患者,多为免疫机能低下所致。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补中益气汤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能,故治疗此病甚为有效。3慢性咽炎病案3:向某,女,70岁,2003年2月初诊。患者自述自20世纪70年代从南方迁居兰州后,咽部一直不适,逐渐发展为慢性咽炎,曾作过多种治疗,疗效不佳。近半月来咽部反复疼痛,有异物感,并伴干咳无痰,口干口苦,嗳气呕恶,腹胀纳差,头昏易怒,大便不爽,自服“养阴清肺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不效,经熟人介绍来吾师处就诊。查:患者身体消瘦,声高气急,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呈暗红色,黏膜干燥,咽后壁可见大小不等滤泡,扁桃体不肿大,舌质色淡嫩胖,苔薄白,脉濡缓。中医诊为“喉痹”,证属久病脾虚,肝气不疏,肝胃不和,致清阳不升,水谷精微无力上承,而清窍失于濡养(不同于肺肾阴亏)。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利咽,升阳益气。方用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10g、炒枳实10g、白芍10g、山药10g、白术10g、连翘10g、牛蒡子10g、桔梗10g、木蝴蝶10g、胖大海10g、焦三仙各15g、焦槟榔15g、莱菔子10g、生甘草10g,连服5剂,1日1剂,分2~3次口服,服后即觉咽部舒适,嗳气腹胀好转,为巩固疗效,继服15剂,1日或2日1剂,并嘱患者多饮水,少食辛辣肥甘,多做吞咽活动。1个月后复查:咽部充血明显减轻,呈淡红色,咽后壁滤泡亦明显萎缩,诸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为临床治愈。按: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喉痹”范畴,临证以咽干、咽痛、咽部异物感为主,诱因较多,常反复发作。因兰州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加之环境污染严重,患此病者较多,且病程长,难以治愈。临床上阴虚火旺而引起的慢性咽炎较多见,但亦有不少因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气虚弱,津液不能上承咽喉,咽部脉络失养而致此病,治疗必须溯本而求其源。吾师常用四逆散加味,调和肝脾,理气养胃,降逆散结,并结合吞咽动作,二者配合,相得益彰,每每取得良效。方中柴胡、白芍、桔梗枢转气机,疏解气结,升清达邪;枳实行气导滞,散结降逆,一升一降,使郁结之阳气得以透达;白术、山药、焦三仙、焦槟榔健脾和胃;牛蒡子、桔梗、连翘、莱菔子、生甘草利咽散结。诸药合用则肝气疏泄条达,脾胃功能协调,而使津液生化、输布得以恢复。并常作吞咽活动使口腔分泌的唾液咽下,“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助精。”(《红炉点雪·卷四》)喉乃肺系,肺气充实,咽则不受邪,病不易复发,从而达到彻底根治此病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