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泉的画法

 笑溜达 2018-03-04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溪泉的结构

水 口
两山相交,乱石重叠,水从窄峡中环绕弯转而泻出之处,是为水口。

泉 流

由山之幽壑曲折而出谓之泉流,必须曲曲弯弯,似断仍连,似流而断,气脉贯通,活泼而下。

瀑 布

水流自山上直下,方谓之瀑布,因其形似布耳。

溪泉的类型

古人画泉,讲究“来源绵远,曲折赴壑”,“不可无来源,不可无去路”。要求作画者必须在画面中精心安排,使溪泉在千丘万壑中来去自然。应注意观察自然中山间水势的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长期积累。

溪泉流于山间,从水的状态来讲有深、浅、缓、急之别,从其出处位置来区分,则有混、潺、湍、涌泉、喷泉等名称。宋代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中有论:“夫水者有缓急浅深,此为大体也。山上有水曰,谓出于高陵;山下有水曰潺,潺谓其文溶缓。山涧有水曰,湍而漱石者谓之涌泉。岩石间有水泼而仰沸者,谓之喷泉。”这些名称,多为古人对溪泉从位置和形态上的分类和认识。泉水由远及近,曲折赴壑,常常会变幻出不同水势。所以,在我们的创作中应考量与山势相应的溪泉,比如远景中山势较为挺拔高耸,则布置瀑泉;溅落山脚的泉水转折入中景则可布置;至近景,屋宇田园周边的溪水则可使其缓缓流淌。水有源头有去路,是画泉的基本要求。

古人从水的形态上,还具体分出了在画面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瀑 泉
“言瀑泉者巅崖峻壁之间,  一水飞出,如练千尺,分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腾沸,喷溅漂流,虽龟鼍鱼鳖皆不能容也。”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
溅 瀑
“言溅瀑者,山间积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滚,有石迎激,方圆四折,交流四会。用笔轻重,自分浅深,盈满而散漫也。”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

“言淙者众流攘冲,鸣湍叠濑,喷若雷风,四面丛流,谓之淙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
沂 水
“言沂水者,不用分开,一片注下,与瀑泉颇异矣,亦宜分别。”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
泉源与溪水
“言泉源者,水平出流也,其水混混不绝,故孟子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者是也。惟溪水者山水中多用之,宜画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后见,以远至近,仍宜用烟霞锁隐为佳。王右丞云:路欲断而不断,水欲流而不流。此之谓欤?”(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