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色如墨漫长平——先秦时期的三棱有铤镞

 RK588 2018-03-04

周赧王五十五年初,秦军占领上党,赵国派军队进驻长平,接应上党的逃亡百姓。四月,秦军进攻长平赵军,双方正式交战。开战后,赵军屡屡战败,赵军主将廉颇认为赵军无力同秦军争锋,遂坚守不出,试图拖垮秦军。

七月,赵孝成王不满廉颇的保守战术,派赵括取代廉颇担任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率军主动出击,被秦军穿插包围,被迫转为防御,秦军包围赵军后,截断了赵军的粮道,并集结重兵围困赵军。九月断粮多日的赵军连续突围未果,赵括亲自带队冲锋,被秦军乱箭射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长平之战尸骨坑

长平之战是东周时期战争烈度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战国七雄中再也无人能够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

从出土文物来看,秦人多用弩而少用弓,因此史籍虽然没有明言,但秦军射杀赵括的武器应该便是弩。

▲永录乡长平之战纪念馆展出的出土箭镞和戟(箭镞似为三翼式)

战国时期的弩箭多使用长铤三棱镞或者长铤三翼镞,秦军弩兵使用的箭则以长铤三棱镞首为主。

这种有铤的三棱镞最早见于商代。郑州商城、河北藁城台西、山东苏埠屯等地的商代遗址均出土过长铤三棱镞,不过整体而言,商代军队使用最多的还是镞首呈三角形的有铤两翼镞,三棱镞的装备量很小。

西周时期,有铤三棱镞仍然不是主流箭镞,米脂和天马曲村等地都出土过有铤三棱镞,但数量都很少。直到东周时期,有铤三棱镞才真正普及。

在春秋晚期的中原,三棱有铤镞大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三棱有铤镞成为主流箭镞之一。不少战国三棱镞都有着细长的铤,总长可达30~40cm。

战国末期,青铜兵器的形制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因此各国的装备形制相差不大。虽然战国时期秦军的装备实物出土量很少,但据理推之,三棱箭镞应该是秦军在战国时期的主要装备之一。

▲秦俑坑中的立射俑

从秦俑坑的发掘情况来看,这种猜想是有道理的。秦俑坑中出土了数万件箭镞,均为长铤三棱镞,秦代紧挨战国,秦军的武器形制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因此秦俑坑中的兵器实物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战国秦军的武备情况。

▲秦俑坑中的弩

与长铤三棱镞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弩(但没有出土弓),因此这些箭镞显然是配备给弩兵的弩箭。长铤可以增加箭的重量,提高穿透力,在明代的兵书《武备志》中,也记载有铁芯的弩箭,其原理与长铤镞相仿。

▲秦俑坑中的有铤三棱镞

秦俑坑中的镞制作较为精细,除了两件铁镞和两件铁铤铜镞外,均为青铜镞。

这些铜镞分大小两种,其中大铜镞又分两种,一种通长41cm左右,镞首长4.5cm,重50克,出土63件;一种通长33cm,镞首长3.4cm,出土661件,带有倒刺和血槽,铤为圆柱形。小铜镞长9.1~19.1cm,镞首长度在2.6~2.8cm之间,关长0.4~0.6cm,镞首和镞铤重量相同,侧刃外鼓,平底,底部有三个小倒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