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夫:唐诗解构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3-04

 

 

洛夫:唐诗解构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原作: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解构: 
  从高楼俯首下望 
  人来 
  人往 
  谁也没有闲工夫哭泣 

  再看远处 
  一层薄雾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无人 

  天长地久的云 
  天长地久的阡陌 
  天长地久的远方的涛声 
  天长地久的宫殿的夕阳 

  楼上的人 
  天长地久的一滴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原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构: 
  樯帆远去 
  带走了黄鹤楼昨夜的酒意 
  还有你的柳丝 
  我的长亭 
  带走了你孤寒的背影 
  还有满船的 
  诗稿和离情 

  孤帆越行越远,越小 
  及至 
  更小 
  只见一只小小水鸟横江飞去 

  再见,请多珍重 
  小心三月扬州的风雨 
  还有桃花 

  竹里馆 
  (王维) 

  原作: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解构: 
  独自坐在竹林里当然只有一人 

  一个人真好 
  坐在夜里 
  被月光洗净的琴声里 

  他歌他笑 
  长啸 
  如鹰 

  这是他唯一的竹林 
  唯一的琴 
  唯一的月色 
  唯一的 
  储存在竹节里的空无 

  鸟鸣涧 
  (王维) 

  原作: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山涧中。 

  解构: 
  刚拿起笔想写点什么 
  窗外的桂花香 
  把灵感全熏跑了 
  他闲闲地负手阶前 

  这般月色,还有一些些,一点点…… 

  月亮从空山窜出 
  吓得众鸟扑翅惊飞 
  呱呱大叫 
  把春涧中的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静静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纸上 
  把光填满每个空格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原作: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构: 
  与月最近? 
  还是与水最近? 
  我把船泊在荒烟里 

  与水近就是与月近 
  与月近就是与人近 
  而更近的是远处的箫声 

  我在船头看月 
  月在水中看我 
  江上有人抱着一个愁字入睡 

  后记 
  最近我写了一系列的古诗新铸的创新作品,冠以总题《唐诗解构》,乃我个人创作的一种实验工程,一种谋求对旧体诗中神韵的释放的企图。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找到新的美,或一些久被忽略未曾发现过的美。首先选出一些我最爱,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都是名家名作,包括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大诗人的作品。我的作法是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意境,而把它原有的格律形式予以彻底解构,重新赋予现代的意象和语言节奏。 
  所谓解构,大家知道这是后现代主义的词儿;关于后现代思潮,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应该加以怀疑,都可以被解构,也就是文化符号之间既有的关系都可以使其分解裂变,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符号意义的理解产生迷惑,对它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解构观念与心态也许有些消极,但却是人类文化演进的过程,不过,如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解构,又不断被重建的过程,就文学史而言,这就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歌的传承,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就是环保;现代科技文明还在不断地大规模地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人与自然产生一种敌对关系,现在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古人反应在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来说,中国古典诗中多半有道家(老庄)自然主义的色彩。田园诗在古典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种诗都能表现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试以《唐诗解构》这辑诗中王维的《竹里馆》为例:诗人一个人闲坐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独自享受那份孤寂与幽静之美。这时竹林中别无他人,只有月亮这位千古做伴的亲密朋友。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说明王维的生命既丰富,洋溢着自在的喜悦与生机,然而他又活在一片空无中。我把这种诗意与禅境加以延伸,以现代的意象语重新建构成一种全新的现代诗体。
  我们再看孟浩然这首《宿建德江》:傍晚,诗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烟雾朦胧的江边,面对黄昏不免引起一阵因孤寂而生发的愁绪,与他为伴的不是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能与他对谈解愁的是水,是江水中的月亮。这首诗的主体是自然的水和月,诗眼是一个字,所以我特别在解构后的新作中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个情节。
  关于古典诗歌传承的另外一项,即在如何寻回那失落已久的古诗中意象的永恒之美。且看李白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富于想象空间,境界开阔而情意真切,且由于成功地捕捉到景物之神,经营出空灵的意象,诗人完成了一种超越时空,万古常新之美的创造。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得极好,李白采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尤其后两句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一格格推进:孤帆载着老友远去,渐渐没入杳不可见的天际,眼中只见到一片浩浩的江水,胸中却激荡着悠悠不尽的离愁。
  当然,新作与原作本是两个不同的作品,解构后的新作可能失去了原作中的某些东西,但也可能增加了一些原作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最后三行,看似蛇足,但这种对两位老友在江边话别时情景的描述,该是一种情理中的想象。
  最后,我再解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意象简明,情感幽怨,透过时间的表述,诉说他在武则天政权下受到打压,以致产生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后的悲欢。前两行俯仰古今,表现时间的悠长久远,第三行写登楼望远,感觉空间的辽阔无垠,第四句描写诗人孤寂苦闷的情绪,以致怆然落泪。这首诗语言平淡无奇,直抒胸臆,而能成为千古绝唱,其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一个强烈的对比,即一个失落的渺小的个人与悠悠天地,茫茫宇宙之间矛盾冲突而形成的艺术张力,这一点可说是我解构与重建这首诗的重点。
  这辑《唐诗解构》我已完成了二十余首,我想再写二十首之后,希望出一个专题性的诗集。我这么做用意无它,旨在使古典诗歌的艺术生命在各种不同的解读、诠释中得以不断地成长,不断丰富,以证明艺术的永恒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