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藏在粪菌移植后面始终无法避免的潜在风险

 图书馆三千零一 2018-03-04

本文来源:“臭名远扬”的粪便移植医学 源于中药“黄龙汤”



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很多疾病都被证明与肠道菌群有关,改变肠道菌群的方法很多,毫无疑问粪菌移植是最高效的方法,也因为这个原因粪菌移植逐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虽然粪菌移植在一些疾病(比如难辨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上有立竿见影的奇效,但是我对于这个有效成份含混不清的治疗方式总是心存警惕,我警惕的原因在于:有效成分不明确,那么也就意味着必然有很多无关的成分会掺杂进来,比如带来不可控的风险,我在google搜了粪菌移植的后果或者副作用,并没有任何收获,最近才看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到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就是典型的案例,粪菌移植的供体必须进行严格的筛查,尽量避免潜在的病菌或者病毒,但终究是难以避免的,所以粪菌移植必然是过渡状态,最终会被一种更高效的精确的肠道菌群调整方式所取代,下面是文章中重要的部分,我已经摘录出来,供各位朋友阅读。


早在2001年秋,雀巢公司曾经委托赵立平做一项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他提出不要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而是用携带着人的菌群的仔猪模型来做这个试验,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容易向临床应用转移。根据双方商定,研究获得的数据属于雀巢,新技术的产权属于赵立平团队。

赵立平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选定一个健康的10岁男孩做菌群的供体。按照厌氧处理的方法,把男孩的粪便制备成移植物,接种给在无菌条件下接生的新生小猪。

研究一度遭遇挫折。他们连续做了3次菌群移植,80%以上的小猪都发烧、腹泻后死亡,模型根本无法建立。解剖以后,研究人员看到,小猪内脏有出血点,从里面分离到一种细菌。经过鉴定发现是带有肠毒素基因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经过回接试验,表明移植菌群后,小猪的死亡是这种病菌引起的。

那么,病菌是从哪里来的呢?

研究人员用针对肠毒素基因的分子探针,检查了饲料、笼具、垫料、饮水、空气,甚至工作服等所有可能与小猪接触的样品,都没有发现这个细菌的踪影。最后,他们检查了供体样品,没想到,这个病菌赫然出现在粪便移植物里面。而有意思的是,只有新采集的样品中有这个病菌,早前几批试验用的粪便移植物是检测不到这个病菌的。

赵立平的团队回访了供体男孩的母亲。她告诉研究员,孩子春节期间吃坏了肚子,腹泻、发烧,吃了抗生素病愈。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没有症状了,病菌却在他的肠道里潜伏了下来,让新生的没有免疫力的小猪感染并死亡。

这个问题令他们意识到,粪便里潜伏着各种各样的病菌和病毒,不经过严格的检查和预先接种试验,就盲目地把一个人的粪便移植给另外一个人是有很高风险的。后来,他们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一系列的潜在病菌分子检查、培养检查以及接种检查的方法体系,经过这样严格检查的移植物就再没有出过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