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 | 雪山上寺下寺大山寺考略

 王吉松 2018-03-04

因了电视台徐军老师向我咨询沂水雪山上寺下寺的情况,我却一无所知,决定先行了解一些。年前便打电话向自小生活在雪山西麓东院村的丁姐咨询,她又向我推荐了87岁的来成英老人,老人出生在雪山东麓莒县的来家官庄村,而今嫁到东院村,说老人知道雪山以及上下寺很多典故。年后大年初三,我便跟闫哥先到来家官庄村转了一圈,然后又来到了东院村。

(莒县来家官庄,背靠雪山)


东院村,位于沂水城东4公里处,雪山西南麓,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下坡迁此建村。村处雪山下尼姑庵院(尼姑庵在上世纪初期就已不复存在)上方,故名院上。民国二十五年,《重修莒志·舆地志》载“院上”即此。1958年,因村处城关公社境内东部,改称东院。东院村有79岁的孙姓老人说,因沙沟镇也有一个村叫院,为了好区分,这里叫了东院,沙沟的叫了西院。我查看沙沟镇西院村的村名来历,是因建于普济寺院(唐朝建)以西,所以叫做西院。抛开历史渊源不说,两村的地理位置基本是南北向,我觉得孙姓老人的说法可能是有些人的附会。

(东院村  陈永杰摄)


丁姐带我们直奔来成英老人的家。老人虽说是1932年阴历5月20日出生,但仍旧耳聪目明,身体健康,她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然后跟我们畅谈起来。老人的出生地来家官庄,恰好夹在雪山和大山之间,雪山北是马山,她自小就生活在这里,长大后又嫁到雪山西边的东院村,可以说是对这里的山山水水相当熟悉。

(来凤英老人家的大门口)

(精美的门枕石石刻:鹿回头,口含灵芝)

(来凤英老人,及亲属、乡亲)


据老人介绍,雪山原先有上寺下寺,不远处的大山也有寺庙,当地百姓通常说上寺老母、下寺老佛爷、大山老母,这三座寺庙大体呈三角形布局,但供奉的是具体什么神灵,老人大都已经说不清了。三处寺院信息其实很模糊,我回来后特意查阅资料,没想到在陈永杰兄的新浪博文中查到了雪山上下寺以及大山寺庙详尽的考证和记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后文多有剽掠陈兄的搜集考证,在此特别说明。

(雪山、大山-檀特山,以及上寺、下寺-善寂寺大体方位,本人大致标注,不精确)


先说雪山。莒县《雪山文苑书画卷序》介绍说:“地处莒县之西陲,沂水之东郊。承岱岳之余脉,接蒙沂之曾峦,南北十余里,高低迤逦,蔚为壮观。”雪山海拔374米,面积280公顷,南北走向,西为马山,东为大山(曾名檀特山、大仙山,属莒县),雪山居中。《嘉靖莒州志》称雪山“孤峰特起,涧水潺湲,亦胜景也”,又有“一山挑两县,十里不同天”之说。自古就有“雪山七十二景”之说,主要有“热炕”、“凉炕”、龟驮桥、仙人桥、望娘石、灯碗石、霹雳石、骆驼石、牛蹄石、雄鸡石、蛤蟆石、燕子石、万卷书(也称吕洞宾书)、老蚕石、马子石、关公磨刀石、饮马槽、老母奶奶洗脚盆等众多奇石景。“雪山七十二景”包含哪七十二景,如今说法有不同,更证明了雪山景致之多。


雪山远眺   东南方向   陈永杰摄

(雪山上的奇石,以上图片均为陈永杰摄)

雪山不仅景美,更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汉代大学者刘舰在此设馆施教,有诸葛亮梦书、李逵杀虎、刘勰问学、关公磨刀、张果老铁拐李争炕等许多优美传说,更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名篇《婴宁》,也出于雪山。据传,雪山上有婴宁巅,巅上有婴宁石,附近曾流传着婴宁的传说,蒲松龄曾在沂水望族刘南宅教授私塾(一说应刘南宅之邀为其修撰家谱),据此创作了《婴宁》。


雪山最高点,南为上寺遗址,西北为雪山景区 。 陈永杰摄

上寺西南不远处的残碑   陈永杰摄


再说大山。大山海拔428米,算是雪山山系海拔最高的山,最初称为“檀头山”、“檀特山”,但以“檀特山”多见。元代益都(今青州)人于钦(1284-1333年)所写著名地方志《齐乘》称其为“檀头山”。据莒县孙再生先生《城阳锦绣话神奇》中描述,这个山区都是苍灰色,惟独这个山头呈檀色。这或许是山名有“檀”的缘由。还有另外一说法,依据佛陀本生故事的传说,佛陀前世为须达那(一译须大拏)太子修苦行时所住的山即为檀特山,大山当由佛教徒以此传说最初命名为檀特山,这个说法也颇有道理。后来道教兴起,檀特山又称为大仙山,当地百姓简称大山,一直沿传至今。在历史上,更负盛名的当是檀特山。

檀特山远眺  陈永杰摄

檀特山全貌  陈永杰摄

檀特山顶风貌  陈永杰摄


马山在雪山西,据来凤英老人讲述,传说此地有一匹金马,每天到附近草山子吃草,晚上就到附近小河里喝水。谁承想被南蛮子知晓了这事,就想前来俘获这匹金马。金马为了挣脱南蛮子的束缚,结果眼睛被南蛮子抠去了,血流成河,但幸好最终逃脱了。后来,人们再也见不到这匹金马了,但还是能时常听到铃铛的声音。马山最著名的地方就算“凉炕”、“热炕”了。“凉炕”、“热炕”是两块大石头,两盘炕并排着,中间隔了不过一丈来远。“凉炕”在巨石背后,从早到晚不见太阳,虽炎夏时光,亦凉风习习,或躺或坐其上,通身凉爽;“热炕”正好在一块大石头的前怀里,不管早晨、中午或是下午,都能照着阳光,即便是隆冬季节,也是温暖和煦。

马山远眺   陈永杰摄


关于如今所说的雪山上寺下寺和大山上的寺庙,其实历史最为久远的当是下寺。下寺,又称佛爷庙,典籍碑刻中都称善寂寺,雪山顶建有寺院以后,当地百姓习惯上称其下寺。莒县大湖村人周兴南(1879-1947)《游檀特山记》记载:“越东皋十余里,行抵山麓,幽谷深邃,大树盘屈,藤萝凌霄,含苞欲吐。岩之阿,涧之曲,石磴荦确,松柏蓊郁。就中佛殿数楹,清敝绝俗。乡人顾余曰:此善寂寺之故址也。”雪山白丁《浅说檀特山》文中说:“下寺应为善寂寺,其地理方位与周兴南描述的相吻合,由此可以断定今雪山山脉主峰大山即为檀特山。檀特山善寂寺旧址现属沂水界,原址在东院村修的水库堤坝之南角。”如今东院村的村民大都指定下寺就在东院村水库处。水库北岸今有一民间自发修建的小型庙宇,就称下寺。


(东院水库,雪山下寺-善寂寺  遗址大体所在)


有村民说,水库大坝下这块凸出的平地,即善寂寺旧址。(陈永杰摄


《檀特山善寂寺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载:“魏永熙中□炎刺史所建也。”据此可知善寂寺创建于北魏永熙(532—534)年间,距今已有近1480多年的历史了。善寂寺中原有金代所立石碑二块:一曰《新塑三世化佛大像记》,著名古文学家、滕州军事判官孙复撰文,时任御前碑额官的辽阳人高尚谦篆额并书丹;一曰《释迦殿记》,金代文坛盟主、书法家党怀英为其撰文并留下了八个大篆碑额,高尚谦书丹。如今二碑不知所踪,有人猜测说碑在水库堤坝之下。善寂寺与莒县浮来山定林寺东西辉映,并为六朝之名刹,曾盛极一时。


(檀特山释迦殿记碑碑额及碑文局部,摘自陈永杰博客)


再说雪山上寺,始建年代不详,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毁于1947年,仅存遗址和几块残碑。相传原有庙宇设施齐全,古树成荫,香火不断,每逢阴历四月初八庙会,香客云集,烟雾缭绕。雪山彩虹谷景区开发,今在上寺遗址重修庙宇。据孙再生先生讲,“雪山顶供奉的是泰山老母,每逢夏历三月初三,天刚亮,有愿者已登上山巅走进南天门。这时在阳光照射下,盘路上的人群,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彩带在微风中浮动着”。来凤英老人介绍,上寺庙西,有山泉,非常旺,泉水又蓝又凉;大殿前有“饮马槽”,水蓝,长年不干,还有“老母奶奶洗脚盆”也长年不干;更有“石匣子”,下雨待水过后,能有一酒盅子或者一花生壳子量的金砂,后有人贪婪,将其挖成牛槽子大小,结果金砂再也不见了。


上寺远眺   陈永杰摄

上寺遗址  陈永杰摄

雪山最高点,南为上寺遗址,西北为雪山景区。陈永杰摄

上寺西南不远处的残碑    陈永杰摄


大山(檀特山)东北部山顶有老母殿(一说碧霞元君殿,其实都是指泰山老母)、观音殿,始建年代也不详。据中华民国四年(1915)所立《大仙山重修老母殿碑》载:“莒西北大仙山,旧有老母殿,风雨倒塌。后因壬子年间(1911)秋旱,乡民上山祈祷,果蒙时雨之化,遂捐资重修老母殿。”老母殿西南有一道士冢,由冢前民国23年(1934)所立的石碑得知,这位长眠山顶的人是老母殿的住持佟法师,道号圆来,字翛然,1914年自海外归来,托体山下,村人察其“吉行纯如”,招其为大仙山老母殿住持,这位法师遂在此构筑茅屋静居,“耕田而食”,直到1933年底仙逝,并葬身于此,与青松白云为伴。


大山老母殿,及石碑。陈永杰摄


三处的寺庙,根据来凤英老人的描述,大都毁于1947年左右。下寺里的老佛爷像(当是佛祖释迦牟尼像),大概“三揽抱粗”,有人揽上绳子把它拽倒,“一拽一软,一拽一软,终于把它给拽倒了”,结果,老佛爷的头滚出的大殿,眼被抠了出来,心、肠等被掏了出来,金子、丝绸的都被人拿走了。大山顶上的神像,上寺的神像,都是这样被人破坏的,“一拽一软,一拽一软”,有些人就害了怕,不敢拉了,但最终还是叫胆大的人给拉倒了。据老人的介绍,上世纪40年代,各寺庙还都有神像,建筑等基本完好,虽不知修于何年代,但最终被没有信仰的革命队伍破坏无疑。沂水大地很多知名寺庙,基本毁于这个时候。

来凤英老人小时常到下寺玩,据她回忆,下寺当时有两位和尚,一位是来自莒县三官庙村的老和尚,大概四五十岁,大肚子,红袈裟,很严肃,小孩子们都怕他;一位法号“道知”(音),瘦高个子,20来岁,长得丑,小时候的来凤英老人常调皮地喊他“秤砣鼻子铃铛眼”。还有三通雕龙碑,一通不戴帽,也有大赑屃,如今不知流落到哪里了,一说让南蛮子破坏了,一说被修到水库底了。给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下寺的古树了,估计这几棵古树都是老人的玩伴儿。一棵是大笨地槐,树根盘结错起,有的树根像桌椅,可在上面玩耍,有的树根像各种动物小鸟,还有一处甚至像凤凰,这棵树后来被锯倒,修了桥;还有粗大的紫藤,缠绕在一棵叫“痒痒挠”的大树上,之所以叫“痒痒挠”,就是这树的枝叶碰触了人,就会使人的皮肤发红发痒,小孩子淘气,常拿它来相互逗着玩;还有一棵高大的篦子松,来凤英老人和小伙伴们那时常掰下它的叶子当梳子用,“道知”和尚就出来赶她说“小妮子,酸得狗都不屑吃了”,小伙伴们嘻嘻哈哈跑远了然后就笑话他丑,跟他对骂一通,后来这棵篦子松听说要被杀倒,叶子全都耷拉了下来。

如今,下寺不存,古树遭厄,雪山各处美妙石景,更是多被破坏,每谈及此,众人都唏嘘不已。各处虽稍有重建,非但规模不如以前,形制更是简陋粗糙,碑刻、赑屃等人文古迹几近消亡。古人云“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但大山恒在,雪山永驻,相信未来仍会焕发光彩!


(注:本文图片除注明陈永杰摄以外,其余均由周生宝摄。更多相关资料,请查看“沂水陈永杰”新浪博客《檀特山及善寂寺遗址》《雪山及上寺遗址》《雪山七十二景的传说》《雪山七十二景今何在》等博文。谨向陈兄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