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金贝壳bf6un0sx 2018-03-04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李银河,1952年2月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

,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

代》)

故事概况:

1977年,李银河与丈夫王小波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认识。第一次见面后,王小波开始追求李银河。

1980年1月21日,李银河与王小波结婚。

1982年至1988年,李银河与王小波在美国留学期间,一起驱车万里,游历美国各地。1986年暑假,游历西欧诸国。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李银河夫妻年轻时的照片)

又是一年春天,王小波离开这个世界已整整20年了。

20年的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妻子李银河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对于王小波的思念,却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王小波,曾经的的北京市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一个自称为“愁容骑士”的年轻小伙子,在当年把“爱”当作自己呼喊的战号,与同龄的《光明日报》编辑李银河相识后,初次见面就单刀直入地问李银河:“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如此直率与坦白实属罕见。而年轻的李银河并没有拒绝这份略显冒失的表白,可见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女子其性格与秉性也是如此率真,两人从此开始交往和通信,也开始了一段爱情传奇。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李银河夫妻年轻时的照片)

像所有相爱的人一样,王小波和李银河都从不吝啬甜蜜的情话,在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中,他们会讲述彼此的生活、分享起起伏伏的情绪——“这两天过得怎么样?又研究你的伦理学了吗?这一星期我们不能见面了,今晚有人找我。我们创了记录——一星期不见的纪录。你感觉怎样?受得了吗?连我都快受不了了。让不断的思念把我们的火持续地烧下去吧”;“我今天看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故事,叫作《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的一个女作家写的。据说它是要说明:人的心灵是不能沟通的,人类只能生活在精神孤立的境况中。看这种东西就像喝毒药,人会变得孤寂、冷漠”;“咱们国家某些教条主义已经到了几乎无可救药的地步,从脑袋到下水全是教条,无可更改的教条,除了火葬场谁也活不了。”

彼此间如此的甜蜜和坦诚,在当时或今天都是少见。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1978年,王小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李银河进入国务院研究室工作;1982年,王小波开始创作成名作《黄金时代》,李银河前往美国留学;1984年,王小波赴美读研,期间与李银河游历了美国各地及西欧诸国;1988年,两人回国,随后王小波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李银河则成为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

时过境迁,如今在李银河的回忆里,也坦白地说了一些“小风波“差点葬送了他们的爱情:“我嫌他长得不好看,然后我就说要不然咱们俩就分手吧,他就反应特别强烈,给我寄了一封信,他当时说从这信上可能能闻到竹叶青、二锅头、汾酒……各种,列了一大串酒名,他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来他就说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当时我都快气乐了,我就说‘哦,对,我也不是那么太好看,我干嘛非得找一个那么好看的人’。结果俩人就继续下去了。”老话说得好,恋爱中的男女往往就象小孩子,斗气、和好、斗气无限循环,最终却又谁也离不开谁了。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到机场送别,用力地搂了李银河的肩膀一下,然后转身向外走去。望着他高大的背影,李银河默默流了一会儿眼泪,却不曾想到这竟是两个人的永别。

1997年4月11日,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从此与李银河阴阳两隔。从1977年相识算起,俩人牵手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

春天来了,回望女权主义者李银河的一段爱情经历,感叹世事难料

(现在的李银河女士)

今天,客观地来看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是充满了悲情与传奇色彩的,也为后人称道。而如今李银河对爱情与婚姻的诸多看法和观点,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从他的这段爱情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感情生活的可贵,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李银河与王小波的爱情从门第观念上、从文化层次上其反叛精神与文化对等的完美融合是均衡的。英年早逝的王小波,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时代的发展在告诉我们,多阅读点震撼灵魂的书籍还是大有益处的,它起码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一些更宽容一些,而对待当下的一些观点有多一些辨证的思维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