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十九)

 历史客栈 2020-11-04


“错把冯京当马凉”,原型是一位宋朝状元

在宋朝,文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也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榜下捉婿”。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次考完试放榜的时候,一些家里有闺女的就早早去看榜,争取给闺女抢一个进士女婿,据野史记载,经常有人为了抢人打得头破血流。

不过,这还是些低层次的,人家真正有权势的,在考试前就开始选上了,看哪个考生不错,前途无量,提前就打好招呼了。而这些考生们也很高兴,因为只要傍上了大户人家,以后的官场生涯就一片光明了。

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的殿试前,当朝国丈张尧佐(其实是张贵妃的伯父,但因为张贵妃的老爸死得早,一直把伯父当成老爸)就看上了一个考生。这个考生名叫冯京,已经连夺了两个第一:乡试解元,会试会元,自然也是本科状元的大热门。张尧佐很看好这个小伙子,而且还打听到小冯尚未婚娶,就亲自带了重礼去找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有个小女儿尚未出嫁,久闻冯老弟才华横溢,是否有意跟小女结成好事?”

要是一般人,早都乐得不知道姓什么了,这可是当朝国丈啊,要是娶了他的女儿,那我岂不成了当今圣上的连襟?但冯京同学一点都不在乎,因为他很看不起张尧佐的为人,就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说:“多谢国丈大人的厚爱,晚生真是三生有幸,不过,这么重大的事,我要先回去跟我老婆商量一下,看看她能不能同意给我纳个妾。”


张尧佐一听,火了,还想让我家千金给你当小妾?做梦去吧!

回家后,张尧佐的气还没消下去,就派人去跟本科主考官传话,说绝不能让冯京这小子当状元!主考官也是老张的人,自然不敢怠慢,满口答应了下来。

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名次排好,交给皇上,皇上看了看没问题,就开始最后一个步骤——拆开封看看有没有要避讳的。结果一拆开,第一名——沈遘,皇上一看,这不是那谁吗?都已经当官了,不能再当状元,于是就把卷子放在了一边,再拆开第二名——马凉,皇上一看,这个人没印象,应该不是做官的,就让他当状元吧!

再说主考官在一边也盯着呢,只要一出现冯京的名字,立刻就会向皇上报告他的“劣迹”,所以当“马凉”的名字一露出来的时候,主考官赶紧伸长脖子瞅了瞅,“马凉”?确定不是“冯京”,就没说话,按照皇上的意思把马凉定为了状元,而沈遘则换到了榜眼的位置。顺便提一下,这个沈遘也不是普通人,他有个叔叔叫沈括,写《梦溪笔谈》那位大科学家,还有个孙子叫沈晦,后来也高中状元。

到新科进士进殿谢恩的时候,冯京一亮相,张尧佐和主考官都傻了——状元不是马凉吗?怎么成冯京了?

原来,冯京知道张尧佐是个有仇必报的小人,就灵机一动,把名字改成了马凉,躲过了一劫。从此,“错把冯京当马凉”就成了一个典故。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冯状元不是一个耿直到迂腐的人,他拒绝张尧佐的提婚,只是因为看不起老张这个人,而不是不想攀结权贵,因为没多久他就娶了宰相富弼的女儿。当然,富弼是一个很正直的权贵。


冯状元做事很讲究策略,有一次,他向神宗皇帝推荐一个人——王巩,结果他的老对头王安石在一边说:“这个王巩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罢了。”冯状元立刻回了一句:“王巩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怎么能说他不懂事呢?”

这个反击太妙了,因为神宗皇帝也是这一年生的,如果王安石认为王巩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那跟他同龄的神宗呢?所以这话一出,王安石立刻就闭上了嘴。

冯状元为人也很值得称道。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状元主持进士考试。在阅卷时,冯状元发现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文采飞扬,气势恢宏,不过文章里面也有一个小毛病,就是押韵的地方重复使用了一个“明”字。按照当时的考试规则,出现这样的错误就等于不合格,要被直接刷下去。但冯状元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确实非常好,如果因为这一个小瑕疵就让这个考生落榜,未免太苛刻了。怎么办?冯状元想了半天,最后下了决心,不就是多了个“明”字吗,给他改过来不就行了?于是,冯状元提起笔,帮这位素不相识的考生做了一回弊,并把他列为第二甲1名。

这位考生名叫张舜民,高中进士后,一路飞黄腾达,官至谏议大夫,以敢于直言著称,甚至好几次都把矛头指向了冯状元,让他狼狈不堪。但冯状元始终都守口如瓶,没有跟他提那件事。

直到晚年,冯状元退休后,有一次张舜民路过他家,顺便登门拜访,冯状元这才把当年那件事告诉了他。张舜民大惊,责怪他为什么不早告诉他,让他好几次都冒犯了大恩人。冯状元笑笑说:“我不说,就是为了让你不用顾及我的颜面,你身为谏议大夫,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袒护我,那还怎么服众?现在我退休了,再告诉你也无妨了。”

在官场上,冯状元也是一代名臣,以办事效率极高而著称,后来官至宰相。冯状元去世后,哲宗皇帝还亲自去他家里祭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