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苔》与《别君叹》,把古诗唱得这么好听,朗诵还有活路吗?

 yihan611xin 2018-03-05


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

只是时间久了,曲调失传,只剩下了歌词,那就是诗了。

再后来,创作诗的人遵循一定的格律规则,再也不需要曲调来唱了。但按格律规则写的诗,依然保持着它的音乐美感。朗诵者只要找到音乐美,就能部分还原诗的音乐美。

像《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瞿弦和老师朗诵的版本,已经很感人了。 送元二使安西(瞿弦和) 来自全民悦读太原阅读会 00:40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然而,最近网上唱红的两首古诗,更是全面还原甚至放大了了诗的音乐美,真是宛如天籁啊!听觉效果,完全超越朗诵,甚至文字本身。


从音乐美上,唱一定是要比说、读、诵要好听的。这首歌,我非常同意这样一句话:“诗的灵魂,在陕西方言和音乐韵律之中被唤醒”

诗被歌唱唤醒了灵魂,爆发出无穷的魔力!让我这一向推崇朗诵的魅力的人,也大为惊叹!


让我惊叹的,还有另一首《苔》,相信不少人已经对它耳熟能详了。这首小诗,号称寂寞了300年,然后,忽然在舞台上灿然开放,比牡丹还要鲜艳夺目了。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首是新唱,刷新了我们对古诗入歌的认识。

之前,好听的还有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曲调优美,更加上王菲一流的技巧和天籁般的声线,也让它成为古诗入歌的经典之作。



  好吧,太好听了!

  之前还有一首李商隐的《无题》,也被徐小凤唱得如泣如诉。

  古诗被这么唱下去,还有朗诵的活路吗?

  其实,完全不必担忧。


  第一,唱诗精品数量稀少。


  能把古诗唱得如此好听的,不可多得,目前以这几首为杰出代表,总量并不多。不仅要有非常好的曲谱,也必须有非常好的歌者,这些都非常难得的。因此,特别好听的唱诗,不会很多,比起古诗巨大的存量来讲,完全是凤毛麟角。

  我们在网上可以搜到小学生必备古诗150首的歌唱版,有几首如此好听呢?



  第二,唱诗成本巨大。

  创作一首好听的唱诗,和创作一首古诗朗诵的成本,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无论是时间、人力和财力成本,都是巨大的。这方面,朗诵必胜。这么一比,我们更明白为什么朗诵是最廉价的奢华。


  第三,唱诗学习的难度高。

  我们听这几首唱得好的歌曲,除《苔》外,多数要求演唱者有比较高的演唱技巧。特别是《送元二使安西》,这种意境,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

  而朗诵则大不相同。古诗朗诵,通过模仿,是很容易模仿个七七八八的。


  第四、朗诵更接近文本本身的美感

虽然唱歌很动听,很华丽,但对于体会古诗本身的文字美感,其实还是朗诵更胜一筹。

唱歌的时候,文字的调值全部变形。比如《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后面增加了不少歌词。如果不看字幕,你能听懂?

我反正听不大懂。

因为许多字音随着旋律变化比较大,字音变形厉害,不容易懂。朗诵则要容易得多。


在“达意”方面,朗诵要远胜于歌唱;而在最高的“传情”层面,朗诵也更加精确。

唱诗必须跟着音乐走,必须兼顾连续性和旋律的美感,不像朗诵可以更精确地传递每句、每词甚至每字的精妙之处,换个角度说,唱歌主要是整体表现,而朗诵必须精确到每个字词句段及篇章的个性化表达,显然朗诵更能深入到文字的骨髓里面,更充分地挖掘内涵。


但不管怎么说,我也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好听的古诗的歌曲能被谱写,能被传唱。一件事物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它的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办不到。这真是让人永远都感到惊奇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