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寿为什么说孙权“有句践之奇”,是夸他还是损他呢?

 林小霖 2018-03-05

陈寿在《三国志》中喜欢用前代人物与三国人物进行类比,以强化人物形象。如将刘备比作汉高祖刘邦,将荀攸、贾诩二人比为张良、陈平等。在评价东吴孙权时,陈寿认为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一些史家认为,说孙权有句践(同勾践)之奇是在夸孙权,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陈寿的评价只怕是话里有话,未必全是夸赞。

中国有个名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说的是霸王项羽的英雄事迹,下联说的则是越王句践了。

“卧薪尝胆”是勾践政治行为的特征之一,往好听里讲是忍辱负重,讲得不中听则是善于伪装,装13。在与吴王夫差争霸战败后,勾践奴颜婢膝给夫差做奴,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甚至不惜吃屎。被放还越国后,勾践经过“十年生聚”与“十年教训”,在夫差北上争霸中原之时,采取偷袭方式,背后捅刀子打败了吴国,逼夫差自杀,于是吴亡。

勾践这个人不讲任何信义,唯利是图。在创业之初,懂得夹紧尾巴作人降尊纡贵,等到成就事业之后,则开启了兔死狗烹模式。范蠡、文种是勾践赖以东山再起的两大功臣,范蠡深知勾践是个什么东西,因此,在灭吴后就迅速闪人归隐。到了齐国之后,写信劝好友文种也退隐,在信中写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可是文种不听,结果枉送了卿卿性命。

勾践逼文种自杀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从文种之死可见勾践之薄情寡义、残忍不仁。

“卧薪尝胆”与“兔死狗烹”两个成语,都是说勾践其人,可见人性之复杂,人心之险恶。

陈寿把孙权与勾践相比,并非信手为之,而是通过比较二人建立地方政权的许多相似之处,方才得出结论的。陈寿撰《三国志》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遣词用字喜《春秋》笔法,讲究褒贬,评孙权有“勾践之奇”,并不是夸赞,而是取“奇”的“出人意外,诡变莫测”之义。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孙权与勾践一样善于伪装,能屈能伸。孙权与刘备的短暂合作意在双赢,因此,他与刘备的关系,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当来自曹操的威胁消除后,孙权吞并刘备占据的荆州便被提上日程。为了达到目的,孙权不惜采取诡诈的手段迷惑关羽,最终夺取了荆州。刘备死后,蜀汉力量削弱,为了对付曹魏,诸葛亮只好采取务实的方略,重新与孙吴交好。

孙权唯利是图,不讲信义。在曹操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为了保存自己而与刘备联合;等到刘备占据益州势力壮大后,孙权压力山大,转而与曹操结盟,派吕蒙、陆逊袭杀关羽,夺了荆州。在刘备大军压境之际,又不惜卑躬屈膝,向曹操称臣,同时安排诸葛瑾前去蜀汉与刘备讲和……

孙权的反复无常,与勾践在伯仲之间。

孙权在创业之初,重用鲁肃、周瑜、张昭、吕蒙、诸葛瑾等人。幸运的是,周瑜、鲁肃、吕蒙均早逝,没有见识到孙权的另一面。当东吴政权相对稳固后,孙权开始展现其“果于杀戮”的一面。晚年孙权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是常态,这与勾践功成之后害死文种完全是一个德性。

江东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中的陆氏家族以忠贞为治家之训,故时有“陆忠”之说,但因为陆逊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且陆逊智能过人,因而孙权对陆逊猜忌甚重,通过使节对其进行谴责,陆逊因此郁郁而死。孙权为太子孙和事杀戮多人,甚至族诛了陈正、陈象。孙权对江东大族中的重要人物严加防范,为此专门建立了特务性机构以进行监督。

陈寿把刘备比作汉高祖,说明在他眼中,刘备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把孙权视为勾践,说明在陈寿眼中,孙权并无统一天下之志。

事实确实如此,历史上孙权只是割据一方的枭雄,并无一统天下的大志向。

参考书目:《三国志》《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