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你拍的人物,为什么总是“辣眼睛”

 羊之君子 2018-03-05

最近讨论的问题都比较理论,有些读者就说:飞哥你能接点地气不能!好吧,今天我们就来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

 

影友提的问题是:这张照片(特别强调是网上找的,不是自己拍的),为什么看起来这么“难受”呢?

飞哥自己在网上搜了一下,本图出自zol论坛,作者署名为“fengjingsheyingz”


 

上图算是一张“典型性烂片”。各方面都不好,内容也不好形式也不好,但最烂的根源(也是影友拍摄人像和聘请模特外拍的时候,最喜欢犯的错误),就是——

 

没有把握住被摄人物的自身特质

 

我们分析这张照片,画中模特明明就是个大妈,固然她的相貌、皮肤、身材在大妈还群体里是很不错的,但是要和小姑娘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但作者一定要在该大妈身上去找小姑娘式的“漂亮,让她像小姑娘一样穿“薄透露”的服装,再来个高举裙摆翩翩起舞的姿态,这就可怕了——露出来的肉体松松垮垮并无美感,动作也把老人家僵硬臃肿的身材充分暴露出来。感觉就是大妈明明老了还硬要装嫩,又可笑又可怜。

 

飞哥所见之处,有很多以老年人为拍摄对象的作品,非要“装嫩”,拍出大把“老妖精”。那是不是老年人“拍不得”呢?当然不是的,老人家的肉身肯定是没有小女孩耐看,但是其岁月淘洗的精神气质,又是小姑娘万万不能及的。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位大妈

“俄罗斯老年模特公司”新闻

 

根据报道,这位老模特已经78岁,论颜值还不如前一张的中国大妈,但是摄影师很懂得“扬长避短”,既然拍的是老太太,就按老太太的路数走,不展示早已不存在的“漂亮”,而是表现历尽沧桑后的自信和坚定。以黑白色为主要基调的肃杀气氛叫读者先断了轻慢之心。模特动作看似收敛,一叉腰仍不失尊严。目光犀利直视镜头,气场强大。人物不美丽,然而让读者能生出敬意,符合模特的年龄特征,所以是好作品。

 

到这里,我们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题:

拍摄人物,制胜之钥是表现其自身特质。表现的充分得当,能说服读者,作品成功。表现的不准确,遭读者取笑,作品失败。

 

可能有的影友会问,第一张舞台大妈的图片,模特本身的颜值就不好,作品的光影构图也很差(基本上没有用光的意识,构图就是“刚好把人装进去”),是否说这才是作品失败的根源。是不是只要模特颜值高,或者光影效果,作品就可以成功?答案街简单:如果把握不住人物的气质——

 

照样是烂片!

 

01

单靠颜值,照片能成功吗?

 

前面拍大妈失败了,还可以说是颜值的问题,我再给大家举两个小姑娘的例子。

 

下面这张图之前我在#飞哥谈影#摄影想进步,先看懂春晚的落寞也用过,今天再从人物形象上说一次。

摘自“魔镜魔镜时尚摄影”公号,原出处没有署名


分析这个模特,单纯的“颜值”不差,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按照邻家女孩或者萌妹子的设定去拍,肯定很可爱。但是摄影师非要安排下文房四宝和竹林,将其打造成知识分子女书家的形象。看看她呆萌空洞的眼神,就知道这是扬短避长了。除了人物气质和作品预设主题的违和之外,画面中低劣的视觉元素(夸张恶俗的头饰、品味糟糕的服装),粗陋的场景设计(上次我也说了,笔上居然是雪白雪白没有沾墨的),都是减分项。全图营造出类似于小燕子客串李清照的效果,让人啼笑皆非。

 

与上面这张“烂片”相对应,我们再看下面这张作品

奥黛丽赫本是飞哥小时候的梦中情人,她演罗马假日的时候其实已经25岁了(说不定比竹林里的小姑娘还年长呢),但是基本气质还是“清纯”。摄影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既然要清纯,那就是本色演出,既没有浓妆,也没有任何花团锦簇的视觉设置,整张照片除了面孔没有能吸引读者的视觉元素。传统的高位正面布光(蝴蝶光),在鼻子和唇线下面形成淡淡的阴影,作用还是加强面部的立体感,将读者所有注意力引导到赫本的脸上,让人物的自身特质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足够了。

 

02

单靠技术,照片能成功吗?

 

为了做出“同等技术水准下作品优劣”的对比,这次我们用同一位作者在同一个专题里的作品——欢迎新晋摄影师潘石屹

他自己说的,不是我说的

 

潘摄影师的水平,飞哥评价不高。这句话我必须尽早说,因为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摄影界、理论界的同仁勉为其难捧他一下。到时候我再批评,未免就显得在和同仁较劲,对飞哥个人积累人脉不利。潘摄影师前一段展出的人像作品,拍摄思路和后期处理的手法大致相同,多数作品的呈现是这样的

李彦宏  潘石屹作品


刘永好  潘石屹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潘摄影师我引你片子是为了说明问题,是合法的,你别告我啊!


此处飞哥本来写了一段严厉的批评,后来考虑到保命要紧就全部删掉了。大家只需要思考:这些作品的表情是不是过度夸张?形体是不是略显僵硬?氛围有没有突出个性?内心世界能不能有所体现?潘摄影师和被摄人交流沟通、描摹人物内心的能力是不是有待加强?大家想出来的答案就是我的结论啦!不过,就在这么一组想夸都不好张嘴的片子里,有一张片子真的很不错(不是反讽,是真诚的),就是下面这张:

张欣  潘石屹作品


这张照片人物自信、神态灵动、在镜头前活泼自如,比前几张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画中女士就是潘摄影师的夫人张欣,潘先生对自己太太的了解非常到位,所以照片质量也大为不同。可见,在技术和设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是不是能把握到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足以让一张照片的质量天差地别。

 

那么,怎么能把握住人物特质呢?这个话题比较大,也容易伤感情,我们稍微说两句:

 

一是摄影师自己的素质要够。六十多大爷拍出五十多大妈“穿上红旗袍绿褂子露出白花花大粗胳膊大粗腿”的美人照,是大爷自己没有受过美育教育(不怨大爷,年轻时没有),缺少对“美”的基本认识。摄影师雇佣大眼睛萌丫头扮演知识女性,是他自己就不懂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素质问题,硬伤,只有依靠自己念书去补——当然,大爷是来起哄闹着玩的,进不进步无所谓,学不学习在个人,摄影师就是非下功夫不可了。

 

二是了解的功夫要足。谁的脑门上也没刻着脾气秉性背景经历,对人特征的把握需要时间。当今中国人像摄影的“扛把子”郝远征老师跟我说过,他拍摄人物都要先和被摄人聊天,等到聊“透”了,一则被摄人精神上放松,二则郝老师对他的特征心中有数,这才能动手拍摄。特别是有些场合,被摄人自己对于自己的特质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比如“私房照”,哪怕那姑娘有芙蓉的身材凤姐的相貌飞哥的头发,也会认定自己长得卡哇伊,并建议摄影师拍出小公举的效果),摄影师要不被带“跑偏了”,更需要花时间去沟通了解。我们拿下图举个例子:

这是阿诺德纽曼为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就是“克虏伯大炮”那个“克虏伯”)拍摄的肖像。克虏伯本人的自我设定是“成功企业家”,但是这位军火大亨操纵的生意杀死了无数人,他真实的气质特征就像自己的生意一样:嗜血、残酷。纽曼用武器车间作为拍摄的背景,用特殊的双侧灯位形成“夹板光”,突出军火大亨的阴森、恐怖气质。当然克虏伯本人并不满意,但对于被摄者气质的充分展示,无疑成就了摄影史上的一件名作。

 

本文从影友提供的一件答疑作品开始,所说的其实有点多。最后回到影友答疑的问题,本文只有两个观点:

第一,拍摄人物,首重对人物特质的正确表现。如果不能做到,技术指标无能为力;


第二,把握人物特质,需要摄影者自身的素质和付出。(下面是一句狠话)素质不够和懒得付出的摄影人,没什么机会把人物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