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邑城村典:有山有水有文化——紫罗

 天蝎男skik8e4t 2018-03-05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紫罗村位于邑城镇政府驻地东5公里处。东与南常顺村毗邻,南与赵店村接壤,西与权村相邻,北与养河村交接,居武安、永年、沙河三县(市)交界处。村西有火车站一座名为权村站。

地形地貌:

属丘陵山区,土地较肥沃,境内有三山(皇母山、南山、牡丹山)、五坡(东坡、柳树坡、西南坡、西北坡、八级坡)、两沟(皇母山沟、柿树沟)、一河(南河)。南山:2001年引水上山,柏树成林。牡丹山:位于村西南,山上有药王庙,庙前牡丹花池两个,有汉代古墓群坐落于此。皇母山:位于村北产石磨。

建村时间和村名来历:

相传建村于宋代。据传村西河南岸,有一陈庄,村前有一人头泉,四季长流不断,至该村南形成一条河流,民国县志称浴儿河,河内多产鱼虾,村以河岸多紫罗兰花得名。

隶属沿革:

民国沿袭清制,属河南省武安县智区。1931年智区改成五区,村属之,1936年并区后属二区,抗日战争初期被日寇占领,后属武安办事处(县)。1946年属武安县四区,1953年5月属四区赵店乡。1956年7月撤区并乡后属赵店乡,1958年8月属大同公社。1961年8月属赵店公社。1984年3月属赵店乡,1996年1月乡镇合并后属邑城镇管辖至今。

土地人口和资源:

土地2375亩,其中旱地1955亩,水地420亩。全村人口均为汉族。

林木与自然资源:

林木种类繁多,有柿树、无核黑枣、榆树、槐树、桐树、柳树、椿树、桑树、楸树、杜梨树、木瓜、柏树、莲子树、白杨、宽叶钻天杨、梨树、核桃树、苹果树、葡萄树、石榴、大枣、桃树、甜子、花红等树种。在上世纪70年代前,我村水资源丰富。村西有人头泉,碗口大的泉眼,直喷1米多高,曾有赵店公社组织在我村西修水库。三翻五倒水上山,解决浇地问题,随后,我村在郭文明任职期间,发动我村男女劳动力,挖水泉、修渠道、搞截水前流,实现了多井汇流,饮水上岗。全村85%的土地能够灌溉实现了水利化。在村南东西三公里有苇田、柳条地。水上有荷花,河中有鳝鱼,因长年流水不断,苇田茂盛,每年端午节吃粽子,苇叶就是我村的特产。芦苇通过再加工,编成苇席,柳条编簸萁,销路很广。据说,就我村的鳝鱼能治嘴歪,花红、甜子在我村才能开花、结果。村西、村北两大果园,盛产苹果、沙果、梨、桃、花红、甜子等品种具多。不但满足了本村的需要,而且销往周围县市,赞不绝口。当时,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花红甜子秋白梨,炕上铺着芦苇席,柳条簸萁随便使,丈母嘴歪有鳝鱼”还有“想好过,到紫罗”之称。20世纪70年代之前水资源丰富,后因受章村煤矿4号井地下采煤的影响,导致水位急剧下降,现水资源缺乏。从古代到60年代皇母山上盛产石磨。人们在此开上,取井水解渴,石磨销往山东、安徽等地,远近闻名。

矿产资源:

煤矿,(地下2号煤,埋藏深度240米,厚度2.5米,属无烟香煤)铝矾土,高岭土。

药材资源:

黄芪、牛膝、生地、红花、菊花、当参、板蓝、瓜蒌、茜草、益母草、天南星、车前子、半夏等药材。

村民职业:

紫罗村因土地面积属中等。村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正常的农业生产常常是妇女和上年纪的人。在农忙的时候,青年劳动力回家帮忙,收割、播种。据统计,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女劳动力约占40%。外出打工、经商的占60%。

  农      业 
所有制变化:

本村1945年解放,46年10月成立农会,农会主任是张敬修。46年秋土地改革运动,人均分配土地7亩。53年成立互助组,全村有30多个互助组。55年成立初级社,社长是郭志义。56年成立高级社,命名火星社,社长是秦天宝。全村村民全部入社。公社时期全村6个生产小队(后分为8个生产队),6辆绞车,骡子、马70余头,牛30余头。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98年12月1日发放土地证。

自1946年土改后,饱经苦难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彻底获得了解放,分得了自己耕种的土地。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单干种地,所收粮食论斗计量,运输工具靠的是人担、驴驮。虽然很辛苦,但是,受苦受难的农民再也不为自己的衣食而担忧了。当时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出的口号是:“想发家,种棉花”发展农业经济,群众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甚至出现了农民买粮不要红皮小麦的现象。到1952年在上级的号召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由几家几户为单位成立互助组。农民开展互相帮工,互帮互助,已解决一些农户劳动力不足,没有牲畜种地的困难现象。1955年成立了联村初级农业社——火星社。几个村之间土地、牲畜可以互相调配。当时,我村平调给南常顺大牲畜13头,调给溪家庄水浇地几十亩。火星社牵头利用我村的水资源,在村西、村北修了水库。几个村还在村西开挖了大型机井一眼。解决了3个村(紫罗村、南常顺、溪家庄)的浇地用水问题。出现了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粮棉大丰收的景象。1958年成立了大同人民公社,上级提出“三个大”的要求:一是大搞钢铁运动,二是大力发展丰产方,三是大力兴修水利。使58年粮棉双丰收。后改为赵店人民公社。实现了集体所有制,即公社——大队——生产队。我村原组成一个大队,四个生产队(后分为八个生产队)核算方式以生产队为单位,劳动力实行工分制,年底由生产队统一核算。粮棉收入多少,工分多少,按每个劳动日值,成效好的一个工能分5、6毛钱,低的能分3、4毛钱。队长、农民要按上级号召种植,主要作物是棉花、小麦、玉米、谷子四大支柱产业。1960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农民又成立了大食堂,以生产队为单位,同吃一锅饭。1966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全村劳力齐动员,修渠垒堰建大寨田。让山河变样,粮食产量“达钢要,过长江”当时农民的口号是“先国家,后集体,然后才是自己的”。农民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支援国家建设。1982年公社解体。开始实行联产计酬,大包干,土地由各户承包,国家也破除了计划经济的理念,改革的浪潮把中国的经济推向了市场。1992年中央政府提出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更加坚定了农民的种地意识,大力购买小型拖拉机,新型农机具。彻底改善种地、耕田靠牲畜的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焕发了新的生机,打破了“大锅饭,养懒汉”的状况。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积极性。2003年国家又出台了农民承包土地70年不变,更加坚定了农民的信心。现在的农村是家家有余粮,户户住新房。农民富裕了,大部分家庭有摩托车、小电车,有的还买了汽车,家里实现电气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农村、新气象。特别是党对农村的支农、惠农政策深得民心。免去农业税,并给与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民心情舒畅。农业生产又上了新台阶。

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红薯、豆类等。

主要机械: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大大改进,由传统的辘轳、水车进化到水泵、深水泵。耕地由步犁、手摇楼转向了拖拉机大铧犁,旋耕机和机器播种。运输由人担、驴驮、排子车转向三马车、拖拉机、汽车。

养殖业:

猪场10个,分别是申彦军猪场建于1992年,郭付林猪场建于2008年,郭向远猪场建于2007年,宋长印猪场建于2006年,陈赖的猪场建于2005年,郭社芳猪场建于1999年,郭张锁猪场建于2006年,史广印猪场建于2005年,郭伟凯猪场建于2008年,张会芳猪场建于2010年。

鸡场4个,分别是胡根山鸡场建于2005年,郭占民鸡场建于2001年,毛永山鸡场建于2009年,宋占仓鸡场建于2009年。

羊群两个,分别是宋军山羊群,张节芳羊群。

武安市紫罗村牧业有限公司一个,法人代表张秀红。公司成立于2011年。

林业队:

70年代前,我村曾有西河、南河、东河林场110余亩。村西、村北两大果园,占地60多亩。护林人员30多名,林业队长石本立。

退耕还林:

我村2002年退耕还林种植柿树412亩。2003年606亩。并享受省补贴:前八年每亩166元。2010年及后8年每亩96元。

 工      业

60年代,土地耕种以大队生产队响应上级的号召。粮棉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棉花的产量在大幅度提高,为增加效益,由大队牵头在村西龙王庙建成棉籽油坊一座。棉油主要是自给及上级指定生产,定向销售,但因土地政策的承包,油坊石碾的制作工艺落后,自行倒闭。

1985年春,由村委会牵头,借资金,跑贷款,投资15万元,在村西建成砖厂一座。以解决本村及周边邻村的建设用砖。当时正是农村的建房高峰,满足了村民的需求。因生产工艺及土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成品砖外卖困难,持续4年,只得停产。

紫罗村自1985年8月。在村西北1500米处,建成煤矿一座。付井深224米,直径2.5米。当时乘上级“有水快流”的东风。支村两委一班人,在郭扶增的带领下,集资,托关系,跑贷款。第一笔资金是从矿山镇尖山村借款20万元。随后由市农行担保,从北京贷款20万元办成了章村煤矿的一级工业用电。河北省煤炭工业厅审批了开采证。建成了主付井通风系统,固定资产增加到800万元。被武安市煤炭局命名为全市十大重点煤矿之一。从管理、生产、销售,利润可观。并命名为武安市紫罗煤矿,后更名为武安市希望煤矿。紫罗村也因煤矿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全村面貌。村内建成了教学楼、办公楼两大形象工程。并修通了环镇公路。村民也因煤矿经济的发展,购置了拖拉机100余辆,往沙河、永年送煤,利润可加。但因政策和上级形势。2004年煤矿对外承包,2011年因上级指令性停产,煤矿彻底关闭,现在只有旧址。

  商       业 

解放初期,紫罗村地处偏远,是三县交界处。商业及不发达。农民的一切生活用品,大都靠赶集、赶会或从走街串巷货郎担中购买。五十年代由全村集资入股,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但是有的紧缺物资靠凭票供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物资日用品实行市场经济,个体商业发展很快,房屋建设,规划整齐,棋盘大街,水泥路面,四通八达。现在全村拥有八家烟酒副食,蔬菜门市。农民的生活用品,种子化肥应有尽有。外加一处农机配件,汽车,拖拉机加油点。各种用品足不出村。传统的六月二十七物资交流大会,会期三天,商业市场繁荣,物资丰富。欢迎亲朋好友前来做客。

主要姓氏

有宋、郭、董、李、王、何、马、彭、高、张、胡、申、冀、任、史、陈、崔、白、毛、杨、石、许、席、吕等姓。其中彭、申两户落户最早。宋、郭、张姓氏居多,约占全村60%,其余姓氏占40%。宋姓首辈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任姓首辈任吉的从沙河任里村迁来,冀姓清末从东三里村迁来,史、陈姓从邑城镇迁来,崔姓首辈崔得玘从永年邓底村迁来,白姓首辈白玉林从武安迁来,毛姓首辈毛登山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沙河毛家庄后迁至该村,杨姓从山西洪洞迁至沙河毛村后迁至该村,石姓首辈石会的解放前从沙河窑坡迁来,许姓首辈许长春清末清末从沙河许庄迁来,郭姓首辈郭学从山西洪洞迁至沙河其村分迁入该村,张姓首辈张克明从邢台县迁来,董姓首辈董双春从沙河迁来,王姓首辈王时的解放前从沙河迁温家园后迁至该村,何姓1976年修水利迁来,马姓首辈马合京从赵店村迁来,高姓首辈高春阳从永和迁来,胡姓首辈胡大友解放前从邑城迁来,席姓首辈席群来从沙河西格泉迁来,吕姓首辈吕锁的清末从赵店迁来。

教       育
私塾:

位于宋尚金原宅内,先生宋广玉、郑豪,仅有10余家富豪子弟读书。

小学:

1946年成立,位于郭同振原宅,学生20多人,教师秦立志,1950年迁到村北头宋聚山院内,教师张清俊。1951年迁至王二平院内,教师宋和德、魏振江。1953年迁至村东崇山寺,教师班铭卿。

初中:

1968年秋成立,学生35人,教师张印荣,学习工农业生产基础知识。1989年村办初中停办,毕业生300多人。停办后并入乡中。1997年迁到村内教学楼。

成人教育:

解放后以民兵连为基础,办起夜校,简称民校。冬季晚上开展识字扫盲教育,教师有郭京秀、宋进京、崔常青等。1958年以后,成人教育以学习农业技术为主,每年冬季晚上,组织社员到校学习科学种田知识,辅导教师宋鸣洪。1996年举办林果学习班,技术员申树林任教师,学习苹果管理知识,同时还举办缝纫班,郭扶增任教师。

文化体育
文艺团体:

【紫罗河南坠子剧团】1956年成立紫罗河南坠子剧团,团长郭连朝,演出剧目有《刘公案》《小姑贤》等。

【金凤凰歌舞团】陈扶山成立。【娱乐吹唱班】宋现红成立。

文化名人:

【宋尚义、宋尚忠、彭进京】著名艺人,说唱河南坠子,演出剧目《隋唐演义》《小八义》《水浒传》,新剧目《雷锋故事》。传称人彭海叶,闻名武安,沙河一带。【张克明】拳师,曾任沙河白错御前侠、窑坡御后侠武师,张克明玄孙张明太,精通十八般武艺,曾一把单刀鸡腿山东响马40余人。

医疗卫生

解放前,我村没有像样的诊所,缺医少药,村民有病都到外村请医生。解放后,村内有了医疗室,并配有拿工资的医生三名(郭俊英、张清俊、宋鸣鸾)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1966年,实行了合作医疗。新建医疗室9间,增加赤脚医生4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规模性的发展,特别是张付宝医生,远近闻名,他曾在天津医院进行学习,深造。掌握了几种疑难病症的救治,像高血压导致的偏瘫后遗症,几个疗程就能康复。嘴歪、穿胃药到病除,骨质增生,经小针刀很快见效。当时我村村民看病不出村。疑难杂症有救药,周围县市很多病人排队就诊。张付宝同志于2006年5月因病去世。武安市委、市政府、卫生局组织全市医生为其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他的死是我们紫罗村的重大损失。

近年来,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已经有卫生室、门诊三处,专职医生4名,有专门负责卫生防疫、幼儿接种。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98%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新农合彻底解决了大病返贫的现象,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村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人人重视环境卫生,早晚锻炼,自发组织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农村人也像城市人一样生活有滋有味。到2012年底80岁以上老人21名,90岁老人1名(朱风的),100岁老人1名(彭艾的),人均寿命明显增长。


基础设施

紫罗村东西长600米,三条大街,南北宽400米,四条大街,并且水泥硬化,两边排水沟。下雨不当路,天晴路干。全村自1985年就按上了自来水管。全天供水,但因村庄居住高低不平及春天用水量大,现有水井供水不足。2007年投资21万元建成南山扬水站。随时可用深井补充供水。2006年安装有线电视,2012年改为数字化高清电视,现收视率达到100多个频道,电视新闻、国家大事,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知道。村内装有移动、联通两个信号塔,手机通话相当方便。

全村现在高低压线路全部整改,变压器5台,机井4眼,带有健身器材的广场2处。每天晚上太极拳、健身跳舞热闹非凡。村内交通便利,西距褡午线权村车站100米,车站有站台,人员出行和货物运输非常便利,本村还有直通武安的专车,每天两趟。


故事传说

皇母山传说:有一年,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成灾,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出巡河东(黄河流经山西以东的地域),皇后随行,至武安县东北边境(今紫罗村附近)时,见有一座山,山下有一清泉,日夜喷涌,形成一道河流,蜿蜒东去。太祖与皇后便在此驻足观赏。后来人们便称此山为皇母山,山上有赵匡胤井一口。据传说,赵匡胤和皇后途径此山,人乏马困之际,马用前蹄在地上乱刨,蹄下忽然生水,解决了燃眉之急。此井四季不干,至今留有赵匡胤井旧址。另一说法是赵匡胤母亲昭宪太后因迷恋山上漫山遍野的鲜花在此短暂居住而得名皇母山。

文物古迹
古遗址:

【紫罗古墓群】位于村西南1公里处,系汉代古墓群,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97年被盗,追回古墓出土文物数件,均为汉代遗存,古墓保存条件差。现今各个古墓土封已安装摄像监控系统全天24小时监控。

古建筑:

【崇山寺】位于村东,正殿供奉圣人老君佛,南殿四大天王,东西两房是和尚住处,院内有乌龟驮石碑,殿前设钟鼓楼两个,内悬挂1.5米的大钟,文化大革命中庙宇和大钟同时被毁。此外还有【龙王庙】【天地水三观庙】【文昌阁】【奶奶庙】【土地祠】【关帝庙】【南海观世音菩萨庙】【五道庙】牡丹山上还有【三家灵姑庙】等多处古迹,但因多年失修大都已建成新庙宇。

红色文物:

【八路军驻紫罗办事处旧址】位于任亲更旧宅,【高树勋建国学校旧址】位于申顺山院内。

人       物
革命烈士:

【郭连京】男,1946年参军,战士,牺牲于山东省。【杨中芳】男,1944年10月参军,战士。【彭振兵】男,1946年参军,战士,牺牲于大别山。【郭堂来】男,1946年参军,战士。【席二月】男,1947年9月参军,战士,牺牲于安徽岳西县双河口。【张迎春】男,1948年参军,副班长,牺牲于童桥。【宋蛆旦】男,1944年10月参军,战士,牺牲于峭河。

革命功臣:

【宋明星】解放前化名李勇,武东办事处游击队队员,曾深入敌营窃取情报,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解放后任安庆市公安局局长。

劳动模范:

【郭江贵】1974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武安市粮食局副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司法局局长,市政法委常务副书记,2001年被授予“全国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党政军干部:

【张震山】曾任政协兰州市副主席。

大  事  记

1944年,峭河土匪杨四的称霸一方,横征暴敛,抢男霸女,无恶不作。一天深夜八路军地下工作者宋明星、宋蛆旦等人在任玉秀住处开会,因有人告密,杨四的派人来抓,宋明星跳楼逃走,宋蛆旦被抓到峭河,死在地牢中。

1945年高树勋在紫罗村成立建国军学校,培训起义进步人士。

1960年由火星社牵头发动紫罗村,南常顺,北常顺,溪家庄村民建水库两座----西河水库和北沟水库。村西开挖大型机井一眼。

1963年,连降大雨七昼夜,水库决口,戏楼冲毁,房屋倒塌数百间。

1985年8月在村西北建成煤矿一座。

2007年9月1日村南路口公交车通车成功,武安29路公交车(双马--邑城)线开通,设立紫罗路口站。


历任党支部书记名录

侯连科:1946年——1947年

郭文玉:1948年——1950年4月

冀存:1950年5月——1951年12月

石本立:1952年——1953年

崔德贵:1954年——1955年

崔雷京:1956年——1957年

郭孟的:1958年1月——1959年1月

彭发生:1959年2月——1961年

崔德贵:1962年——1966年

宋海青:1967年——1978年

彭广兴:1979年——1981年

郭文明:1982年——1984年8月

郭扶增:1984年8月——2003年

宋发明:2004年——至今

历任大队长、村主任名录

郭任月:1950年——1955年(村主任)

郭文明:1956年——1966年(大队长)

郭林京:1967年——1981年(大队长)

郭孟的:1982年——1984年8月(大队长)

郭增和:1984年8月——1990年(村主任)

宋发明:1990年——2003年9月(村主任)

郭印山:2003年9月——2005年

郭入增:2006年——2008年

申彦军:2012年——至今


图片记录


紫罗牡丹山西汉古墓群

土地祠

关爷庙

五道庙

送子奶奶庙

龙王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