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想姐姐| 设计之外谈“设计”

 华夏建筑艺术 2018-03-05





在已经过去的整个2017年,我最大的转变,就是身份和角色。从一个职业经理人,从一个不正经的设计策展人、策划人,变身成为一个设计行业的互联网创业者。在2017年当中,我遇到的最多的提问包括:


公司到底该怎么管?

品牌该如何塑造?

到底是应该好好做一个设计师,本本分分做匠人,还是应该高调做传播?

团队越来越年轻,该怎么管理?



还有就是现在提倡“万众创新,人人创业”,我们会遇到很多创业创新的项目。人们都在说:“互联网来了!”到底设计行业和互联网有没有关系?以上是我2017年遇到最多的提问,我把它归纳一下,我觉得我们今天可以聊四件事情。第一、我们聊管理;第二、我们聊品牌;第三、我们聊团队;第四、我们聊互联网。

    


1.站在设计圈外“指手画脚”聊几句管理 


首先作为“设计公司”,我们之所以觉得设计公司难管理,或者设计这个事没法管理,是因为设计的每一个方案都不一样,设计师是艺术家,是自由的创意者。以及设计公司每一次的项目都不一样,都有它独特的温度、个性和气质。


但是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上,呈现结果的方式和沟通往来的工具肯定是可以标准化的,这就是管理的一部分。怎么来理解?我想尝试换一个场景来讲这个逻辑。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主持人出身,做了7年的电台直播节目。因为每天的天气不一样,遇到的听众不一样,每天的话题,每天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我每天直播的节目都不一样。但是我每一天在节目之前,都会看大量的书和电影,去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这个观察的习惯是一致的。


以及当我去做这档节目的时候,可以每天放不一样的歌,但是音量放到多大最舒服,每一段节目之间,该放几秒片花?放哪几段?这些都是有标准的,而这些其实是真正的经验和管理。


最近一直和大量的设计公司合作,我发现设计公司的合同文本五花八门,他们商务沟通的习惯也五花八门。然后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一些公司提交的方案和结果,能够依据所使用的各环节标准文本一眼辨识出这是哪家公司,是谁做的。而有一些资料你翻到底,也没有办法找到,我该跟这个方案上的谁联系。


所以我想说其实所有的管理都是为了提升效率,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先从呈现设计结果的方式上,和沟通往来的工具上,把它标准化起来。



另外,“设计”的核心就是 “沟通”。我们通过语言与甲方沟通需求,我们也可以通过表单、调研、选择题来探寻甲方的需求。设计出来的方案其实就是用“结果”跟甲方在沟通价值逻辑。当项目落成之后,又变成跟使用者沟通。显然每次沟通都是不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每次沟通前一定要秉承一个标准的结果、需求和目标。否则就是无效沟通。


所以我想说对于“设计”行业来讲,它的管理逻辑很好梳理——就是你认同它的自由、认同它的创造,认同所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从认同这些自由、不同和差异化之后找出一条细细的线,这条线也许是流程,也许是工作方法,也许是道具。我们把这条线理清楚,它可以变成管理工具和手段,从而提升我们的效率,或者约束我们的一些标准动作。


我觉得设计行业的经验可以被人为提炼,我们把所有能提炼的经验和动作找出来,然后指引到其他的人,这个就是“管理”,管理就是用少数人的行为,指引大多数人。


我们阐述刚才讲的一大堆关健词,第一个核心词就是“交互界面”。大家在执行所有方向的交互界面都最好是标准化的,因为会跟同一个公司在不同环节交互、以及会跟外部供应商去做交互,会去跟甲方做交互,会去跟施工方做交互。我们有非常多的交互界面,交互界面只要维持统一,就已经是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工具统一。


第二个关键词是“翻译器”。“翻译器”有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表单、文件或者我们所说的话,用到的素材等。你要用对方能看懂、一目了然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误差,其实这个就是翻译。另外就是同理心,就是让别人方便,尽量让别人觉得好用、觉得被服务。


所以我觉得管理进化到当下,面对的境况是——大家都讨厌被管束,甚至很多人都懒得管自己,更别说管别人,也别说让别人管自己。那么我们能不能基于同理心,把企业管理变成企业服务,可能会更恰当一点。    


相似的行业大家可以借鉴,比如律师事务所,每个案子都不一样。但是每个案子背后所依据的法典和打赢每个案子搜证、辩驳的逻辑是一样的。比如咨询公司,每次遇到的客户都不一样,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统一的。


我想表达的是,在设计公司管理上,个人能力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动作路径是可以沿袭的,我们也许可以从动作路径沿袭上尝试建立设计公司管理的制度。


“喜舍杯中国住宅设计总评榜”连续两届的总冠军——来自杭州的梁苏杭,通过十几年设计体验研发了一套EPC设计管理体系。我强烈建议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找他交流一下,能解决大问题。


2.站在设计圈外旁观一下品牌



然后我们讲一下“品牌”这件事,同样也是以站在设计圈外的角度,旁观一下品牌。在过往的很多年中,我的主要经验是媒体、上市公司和咨询公司。这些领域的品牌管理可能要走的稍微领先于设计行业一些。


在“设计”行业这个领域,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设计师的个人品牌,比公司品牌更容易建立。我们回顾一下,如今在设计圈,如雷贯耳的那些公司和人,他的公司名气再大,你大概也不一定能说出公司全称吧,我们更习惯说,XXX的公司,不是吗?我们依然记住的是那个创始人,依然会容易信赖个人的品牌,原因很简单,“设计”是一门手艺,在这件事情上,人们更愿意相信手艺人。


另外基于人们对“设计”个性化的需求,每个人都愿意找一个懂我的、厉害的设计师,而不是找一个很大的设计公司却不知道具体是谁在给我做设计。因为在设计这件事情上,人们渴望定制,渴望沟通,人们渴望这个空间跟我有关系。所以如果我不了解你,我怎么可能把我的空间给你做。以及,甲方往往会认为,不同级别的人出手,设计费和设计水平之间应该有差异。


所以如果要提到设计师的品牌该怎么做?这个事情比较好理解,“品牌”很简单,品牌不是Logo,也不是一个公众号,也不是一个广告,品牌是人们将会怎么接触和使用你。您会接触一个重要的陌生人,会出席一些公开活动。在这些场合里,别人是怎么接触和使用你,那么你可以怎么展现自己,来强化自己的标签,所以我们提到一个关健词叫“标签”。你的着装、语言、形象、作品、生活、公司、团队、客户,它都可以成为你的标签。



所以你的标签是什么?首先确认你想建立的那个标签,然后去整理你的渠道。就是刚才讲的“你会在哪几种场景跟谁接触”,那就是你的渠道。在不同的渠道里,根据你的标签去展示不同的内容。比如做朋友圈的露出、讲课、演讲、参与活动、发言、写东西,这都是露出的方式。你要展示你的才华、幽默,展示你有温度、有爱心、还是有趣? 


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我们讲占位原则,我们做持续品牌积累,我们的目的就是占位。不止你一个人想树立个人品牌,这个市场上,牌桌的位置是有限的,谁失去关注和存在感也就退出了这个牌局。如果想做品牌,就得这么做,所以你必须持续去输出内容。在这里的关健词是——“占位”,市场是有限的,关键动作是持续输出。有什么行业和我们是相似的?“网红”,每个网红都红的不同,都有针对到目标群体,有效的到达渠道和输出有效的内容。


最后我想讲,品牌和虚荣没有关系,只是建立边界的一种手段。帮你带来更多的业务回馈更好的设计收入,以及既然你对自己这么有信心,那怎么忍心有需求的人得不到你的设计。“你错过我多可惜”,我觉得每个人要有这样的心态,人生才会有趣一点。不是我想把我推销给你,而是我觉得你不认识我很可惜。我觉得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东西,包括拥有更好的我们。这个是我们对品牌的概念,对于设计公司和设计而言,去塑造人的品牌更容易一点。


以及我一定要提醒大家一点,千万不要把企业公众号阅读量当成品牌传播的目的,我知道有很多设计公司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微信公众号,以阅读量、点击量作为KPI,我觉得真的不要。因为这个真的很奇怪,你又不是媒体,花一点钱在媒体上发发新作,打个首发又能怎么样。还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因为你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不是强迫你的员工和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你们的公司员工都去转。在一段封闭的已知社交圈里转来转去,没有达到任何扩张传播边界的效果,自嗨而已。


如果你想要传播,就应该找媒体。我比较反对的说法就是,微信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因为你远达不到媒体的覆盖量,传播边界也太小。那么当现在每个人都具备类似媒体的微小的传播能力是为什么,因为互联网重新链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已。


3.作为80后聊一下90后团队



然后我们聊下一个话题——“团队”,现在很多设计公司遇到的团队都是90后。像我的团队一样,也基本是90后,当然还有一些具备90后心态的80后。90后怎么管?90后很难管,90后压根不想上班……我想说的是当整个团队都比你年轻的时候,可能你不该考虑怎么管他们,而是你怎么适应他们,我觉得“适应”很重要。


人是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应该去服务他们,而不是去聊怎么管理这个团队。尝试用他们习惯和接受的方式,去转化管理手段。比如,他们喜欢自由,那么就尽量在自由度上给予一定的空间。


举个例子,我自己的公司。大家都在讨论上下班打卡这件事情,我们咨询过“上班要不要打卡?”结论是他们接受打卡,但是不接受迟到、扣钱这个事。他们觉得很傻,有人提出要是迟到扣钱的话我就包月。我说“那行,我们想一个办法。”


你之所以晚来,是想要一点自由。我能不能用更大的自由去奖励你?所以我们公司也打卡,但是打完卡以后,每个月会出一个排行榜。全勤的排名前三名会得到节操卡3张、2张、1张。然后一张节操卡可以无条件换一天带薪假。


所以你遵守规则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你不遵守规则就会失去更多的自由。我们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打卡制度。事实证明,我们团队觉得很酷,他们也很享受。我也实现了想要的结果,我不是要做一个面目可憎的中年女老板,让他们觉得好像我这个人很反青春和反自由,我是要让他们由衷的喜欢在公司的每一天,因为很cool很有趣。所以你要用他们习惯和接受的方式,去转化这个管理手段,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就是,必须意识到领袖比领导更值得追随。现在其实年轻人不缺工作,很多年轻人来面试的时候,拿的手机都比你用的好。他们不差这1、2个月的生活费,他们觉得我希望可以自由一点。那他们凭什么跟着你干?真的是因为工资的原因吗?我觉得不是,是因为你值得追随。


所以我凭什么追随你,我追随你是因为未来我可以成为你。我可以得到名誉、荣耀、分享、股份、名利吗?还是我追随你就是被约束,失去我的自由和时间?


我们用领袖的角度去想,你凭什么煽动一大群人跟随你,凭什么?可能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我们的团队就好管了。


我在这里想说的关健词是“聚合”。关键动作其实就是5个:选、用、育、留、走。开什么条件,从什么途径释放你的魅力,吸引他们来聚合,给你选择人才的余地。挖掘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好好的使用他们。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不让他们觉得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和方向。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去培养他们,培育他们。把他们更大的价值塑造出来,你凭什么能够留住他们,如果有一天他从你这里离开,人家是不是能够涨身价离开。我觉得“选、用、育、留、走”是对待团队最核心的五件事情。


相似的行业其实很多,范冰冰开的经纪公司、杨幂开的经纪公司,这都是大明星开的运作小明星的经纪公司,是跟我们相似的行业。你可以是一个大明星,那能不能好好运作底下的小明星,挖掘到他们的价值,包装他们的品牌,形成共赢生态。给他们做合适的项目,慢慢提高他们的身价,然后用什么样的方式留住他们,我觉得设计公司团队真的就是大明星开的运作小明星的设计公司。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态链。


4.半只脚踩在互联网行业聊一下设计圈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聊一下“互联网”。我半只脚踩在互联网行业,聊一下设计圈,因为我现在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互联网改变的是城市和人的链接方式,这个很重要。城市和人之间以前靠公共空间来链接,所以我们需要广场,需要信息聚散地。所以我们在北上广待着会有更好的工作,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公共空间。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我们手上的项目变了。犄角旮旯巷子里的咖啡店、民宿变多了,这些都对设计造成影响。核心是什么?核心是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城市集散地来获得讯息,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讯息。所以原来那些城市角落,原来那些靠规模效应,取得成功的商业方式,现在似乎都能够有一些转变。个性化的、细小分类,小标签的东西,变得更有温度、更受欢迎。我们现在有这样大量的设计项目涌现,这是因为互联网改变了城市和人的生活方式。它影响到我们的设计项目形态,那么它会不会影响到更多?我不知道,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



当互联网来了以后,城市这个信息交换空间的价值,就被剥夺了。资源空间的价值也在衰落,因为以前门面好的地方生意好,现在反而小巷子里面在排大队,这都是互联网在改变链接的方式。我们也发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很有意思的建筑出现,我们会觉得现在业主要求很高越来越难搞,不是业主难搞,是因为互联网带来很多讯息,它改变了人们的多巴胺的浓度。以前只要一点点新意就能让人们很兴奋,现在不行了,大量的讯息使得人们不断被新鲜事物刺激,获得兴奋感愉悦感越来越难,最后就变成业主越来越难搞,奇形怪状的设计越来越多。


这些其实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设计,因为设计是这个社会当中引领生活方式的一个行业。如果我们比整个行业落后于知道这些讯息。我们凭什么保持这个社会中的话语领先权。


我举个例子,以前我们的城市建筑根据雅典宪章来的,这是现代城市规范的宪法。讲究的就是功能区的构成,比如清晰的划分城市中的居住、工作、休息、娱乐和交通板块。每个地方干该干的事情。所以我们的住宅也是这样构成,我们有卧室、餐厅、客厅、走廊、洗手间,但是现在互联网打碎这些整体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功能,好像已经变得碎片化。从整体变向碎片,分布于各个不同的角落,变的特别微型。


所以当我们变成在家购物,在外吃饭;我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跨越时间空间跟所有人沟通;我们躺在床上,其实是为了拥有最后一段自由刷手机的时间;我们不再看电视而是iPad和手机随身观看。那我们的空间该怎么设计?难道还是规规整整的功能化划分,就像“雅典宪章”所规定的那样吗?我觉得不是。


我们有没有研究过为什么现在卖衣服的店里都可以卖咖啡,咖啡店里都开始卖杯子,然后卖杯子的店里可以吃到甜品?核心就是所有整体的功能都被打散,让很多需求在碎片化当中陆续被满足,这些现象其实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设计。我们有没有去挖掘这些商业现象背后的原因。不是业主变了,是互联网改变所有整体化的东西,把需求打成碎片化。所以我想说我们在这个部分的关健词,其实很简单就是“链接”以及“效率”。


现在我创业,主要在做设计版权。以前如果你做出来一个项目,要申请著作权、要申请版权,要跑版权局,要跑很多行政司法机构,非常麻烦。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其实特别简单。我们提供一个时间认证工具,当你的作品诞生那一刻,你在网上完成一个注册,给你盖一个独一无二的时间戳,证明此时此刻此地由你创造这件东西,这个版权就是归属你的。然后在未来所有情况下,诉讼的时候除非对方能够拿出比你优先的时间证据,否则你不用再去任何行政司法机构去认证这个作品属于你。那么我们就不用再发生那些朋友圈的无效谴责,动不动就截图问“谁认识这家设计公司,它抄我作品。”



这个就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效率,我们以前可能没有发现这个事情会这么方便。其实跟设计相关的行业,被互联网影响的很相似的就是淘宝、滴滴、还有我们的民宿平台Airbnb,它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我们以前要去百货公司,以前我们要打出租汽车,以前我们要去住酒店这些都是由职业人员所提供的服务。现在变成只要你有东西可卖,就可以做卖家;只要你有驾照,就可以开滴滴;只要你有好的房子,就可以做民宿。我们可以跟专业人士来做交易,不管这是不是你的职业。我觉得总有一天,设计会走到这一步。它可能不再是你的职业,但会变成你的专业,也能让你获得收益。人们更乐于和这样的专业人士做交易,当然可能你有其他的副业或者主业。


我想说的是互联网不是一个现象,也不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时代,因此我在2017年创立的“喜舍创享”就是致力于在互联网的效率下,能够专注在时间维度做一些设计版权上的保护和交易,能够为大家做更多的设计经纪代理,你可以理解为我的目标和企图是设计圈的“华谊兄弟”。希望能够链接更多的资源方,链接更多的投资方和链接更多的业主。省去大家沟通和试探的环节,我们直接把最好的项目给到最合适的人,所以欢迎大家和我们进行设计经纪的合作。


我们在做的设计版权,核心诉求是在高效的房地产交易时代,希望一套设计能够多次交易。一套设计可以收很多次版权费,而每个业主本身付出的钱都并不多,但设计师的收益一点儿也不比原来少。让好的设计有机会进入千家万户,真正清理掉那些只会拿回扣抄图纸的伪设计师。


无论是设计经纪也好,还是设计版权也好,假如它不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都是我不敢想的。可是当互联工具出现,它改变人们的链接方式、信任方式,改变人们的效率时候,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身处一个也许是最好的时代,有机会借助互联网推开很多领域的边界,让设计真正变成商业价值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空间道具和手段。当然我们也身处一个也许是最坏的时代,每天都有行业和品牌被颠覆,甚至消亡。如果不保持敏锐的嗅觉,也许会闻不到未来已来的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