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石:《瘗鹤铭》考证

 大唐乌沙山电厂 2018-03-06

豫石:《瘗鹤铭》考证

《瘗鹤铭》五石合一

《瘗鹤铭》所属年代和作者今难以考究,相传刻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后坠入江中。北宋年间,太守钱子高修建运河时,工人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经辨认,此断石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江中的《瘗鹤铭》的一部分。一百年后南宋淳熙间,运河重修,疏掏工人又打捞出四块。送至当地县府,经考证,这些断石也是《瘗鹤铭》的一部分。这样,与先前打捞上来的那块断石拼凑在一起,正好是失传很久的《瘗鹤铭》。到了明洪武年间,这五块断石复又坠江。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太守陈鹏年曾募工历时三个月打捞,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打捞出五方《瘗鹤铭》残石,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抗战时期,众寺僧保护才得以保存,1960年合五石为一,移入焦山碑林。现存93字(其中11字不全)。

豫石:《瘗鹤铭》考证

《瘗鹤铭》展馆外景

豫石:《瘗鹤铭》考证

《瘗鹤铭》局部

豫石:《瘗鹤铭》考证

《瘗鹤铭》局部对比

据镇江早期志书唐代《润州图经》所载:“瘗鹤铭为王羲之书”。由于《瘗鹤铭》只书字号、干支,不书姓名、朝代,加之没有完整的文章传世,所以自宋以来文人学者对于撰书者、制作年代、文章内容、书法风格等方面的论说颇多,提出王羲之、陶弘景、颜真卿、顾况、皮日休、王瓒以及镇江无名氏所撰书等七种说法,其中以陶弘景撰书与梁天监年间者为主流。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

豫石:《瘗鹤铭》考证

豫石:《瘗鹤铭》考证

《瘗鹤铭》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极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历代书家高度评价,对其书法艺术价值大加赞誉,如黄庭坚称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米芾冒暑登山观铭,陆游踏雪访石,都在焦山留下了千古佳话。苏东坡评:“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明代王世祯说:“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清代诗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数此权舆。”

豫石:《瘗鹤铭》考证

豫石:《瘗鹤铭》考证

焦山碑林——清·林企忠临宋拓《瘗鹤铭》

古人书法,从秦汉到晋唐时期是最为成熟和辉煌的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不论是三指执笔还是五指执笔,那时人们写字都是以手腕定点而书,如此“定点”(如下图所示)之后,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笔毫所及的最大范围就是瘗鹤铭中最大的字形,故而,定点即守法,否则就“失道”,因此《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书家冠冕”“字字国宝”,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内外。

豫石:《瘗鹤铭》考证

定点书写示范

豫石:《瘗鹤铭》考证

瘗鹤铭碑刻全文

瘗鹤铭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豫石:《瘗鹤铭》考证

《文化艺术报》 总第4279期 T04版

编辑:惠茹乐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