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园,那些记忆深处的地方(下)

 玉峰山 2018-03-06

这是本文最后一集,介绍解放后特别是本世纪清华大发展的东区(地图深色部分)。

以前说到上世纪50年代末特别在1960年京包铁路东迁800米后陆续在清华坐标系东北部分建设了主楼建筑群和学生宿舍区8-12号楼,这是东区发展第一次高潮。上世纪90年代又从主楼南扩收购了东升乡部分菜地开辟了坐标系东南部分(因建筑白色俗称“白区”),从而完成了东区发展第二次高潮,至此就形成了今日之大清华疆域。这两次校领导的英明决策为清华日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土地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清华获得了大发展的宝贵机遇,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本集介绍二十年来东区的新变化,也给老校友介绍一下新校园,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我们回到从学校坐标系的原点“新清华学堂”建筑群,建筑群位于清华路和学堂路交叉口,包括了蒙民伟音乐厅、校史馆和新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迎接建校百年的标志性建筑,由池宇峰、徐航、宋歌、方方四位年轻校友捐建,李道增院士担任总设计师。

新清华学堂地下2层、地上4层,高23.60米,面积43250平方米,观众厅2011个座位,配有双侧台。主舞台台口宽18米,台口高11.5米,专业配置灯光、音响和舞台机械,具备乐池升降功能,从此清华具备了高水平专业演出的硬件条件。

据说新清华学堂已达到专业剧场标准,声学效果堪与国家大剧院媲美,已成为举办学术交流、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新清华学堂对外开放,登录新清华学堂官网可以查到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清华大礼堂、蒙民伟活动中心等清华园的所有演出、电影信息并可网上购票。

与新清华学堂同时建设的还有蒙民伟音乐厅和清华大学校史馆。音乐厅由香港蒙民伟捐赠,这里是欣赏室内乐、戏曲、小剧场话剧的理想场所。

新清华学堂的东侧有一座不起眼的老楼,这就是建于1955年的老焊接馆,现在为机械工程系的焊接研究中心,网红潘际銮教授就是在这里筹建了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如今他的大幅照片也挂在焊接馆门厅。

从新清华学堂向东是两侧密植法国梧桐树的清华路,走过焊接馆就是1966年竣工的中央主楼建筑群。建筑群由西、东和中央三部分组成,分别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中央主楼体态巍峨,结构坚固,总建筑面积达76871平方米,是多个专业师生结合设计实施的校园杰作。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首屈一指的。

中央主楼为刚性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4011平方米。主楼顶部的接待大厅,后部报告大厅和前部活动大厅可举行各种规模、层次的展览和集会,清华大学的各类重要接待、报告、会议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中央主楼于1959年设计1960年施工,原设计主体12层,中间14层,主体框架建至9层时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工。1963年修改设计,主体为9层,中间部分10层,1964年重新开工,1966年5月建成。所以第一次使用就是为全国“革命大串联”的红卫兵提供住宿。

西主楼于1956年设计施工,1957年建成,附设一座300座阶梯式讲堂。东主楼于1957年设计施工,1958年建成,附设一座400座阶梯式讲堂。我对东主楼阶梯教室的特别记忆是上世纪70年代末大家蜂拥挤到这里只为抢听朱家维老师关于处理器的新课,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学习热情呀。

宏伟的主楼建筑群建成后也成为大家留影的地方,上图是70年代末的标准的学生毕业照,可以看出当时的校门还仅仅在主楼前,而70年代前这里甚至只有一个木栅栏,出去向东走菜地小路就到了林学院。

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前清华地图是缺少东南角的,因为这里是东升公社的一片菜地。

改革开放以来,主楼真正发挥了作用,先后用作许多系的系馆,成为教学科研的重镇。同时,学校举行的重要会议、论坛和贵宾接待都在这里举行。

主楼高高的台阶中央,解放后首届1977级同学的一块铺路石嵌在其中。百废待兴,一代代甘为铺路石的清华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

2001年,主楼翻修,中央主楼加盖两层,气势更为雄伟。

在东主楼后面同时建设的还有1958年落成的工程物理馆。工程物理系是应对核能核技术诞生而于1956年建立的“尖端专业”。1960年分出有关专业成立工程化学系,文革中改为化学工程系,两系共享一个系馆。我对这座楼十分熟悉,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最长的一段时光。

80年代因发展需要,工程物理馆进行了扩建工程,使整个系馆形成四方封闭,这东北端就成为化学工程系的大门。

本世纪初两系继续进步,从这里向东跨过明德路,在新建的“化工电大楼“中各占据一个新楼,解决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同时代的还有1965年建成、位于主楼西南侧的9003大楼,也称精密仪器大楼。因为精密仪器的要求,当时认为是建筑质量最高的大楼。这座大楼同样经历了历史检验,前几年重新装修时命名为“曾宪梓楼”。

至此,以上介绍的主楼、工程物理馆和9003是改革开放前学校东区三处主要教学科研大楼。

行文至此,“老清华”的清华建筑全部介绍完了,以下介绍的全部是近20年东区的新发展。为了便于总结前文的叙述和对比,贴一张文革前清华主要公共建筑地图供参考。

现在来到主楼前方东区的清华主校门(清华东门)来。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果断收购了从主楼到双清路之间的东升乡大片菜地,为全部菜农在校内安排了工作,启动了这片新区的大规模建设。当新的大楼拔地而起各工科院系纷纷到此安家时,这座“清华东门”也于2000年校庆前竣工。随着学校发展这里已经流量最大,因此也称为“清华主校门”了。

也许有人疑惑,为什么东门不直接建到成府路上去?这是因为原来清华南门以东还保留着一段铁路尾巴,成府路在铁路东侧有一个向北的大拐弯,好在成府路裁直后余出来的空地还是成就了今日的清华科技园。

  清华东门之外,一条称为“中关村东路”的大街可直达西直门大街,实现了当年蒋南翔校长讲的“让人们一出西直门就看到清华主楼”的愿望。

东门两侧至成府路现在是清华科技园区,同方、紫光、搜狐、百盛等等名企分布在这里,沿校园南墙向东通过华业、威视和学研大厦(清华学报、清华出版社等所在地)直到13号城铁。由五道口带动这里商业发达,除了东升乡政府外,西王庄也有部分清华教师住宅。

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如今京包铁路入地,荷请路进一步热闹起来,近来在清华东墙对准双清路设立新校门的呼声日隆,让我们迎接这日新月异的发展吧。

而在东门内,首先会注意到校门西侧李嘉诚捐资的FIT大楼。这里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属的信息技术研究院含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信研院组建于2003年,有八个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多个与海内外企业合作成立的联合研发机构。FIT大楼西侧与新建的李兆基科技大楼相连。FIT向北跨过马路就是法学院大楼。

由李兆基捐助的李兆基科技大楼于2014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达11万平米,地下4层,地上6-10层,是目前清华大学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工程。目前机械学院、材料学院、机械系、汽车系、能动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燃烧中心、信息化技术中心等多个院系已经陆续入驻。

向北跨过李兆基科技大楼的马路,右侧即是9003大楼,而左侧就是能科楼,能科楼是清华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的校内基地,其本部位于昌平南口附近。

从清华主门继续前看,迎面就是一块长500米宽63米宽阔的绿色草坪,草坪两侧是8米宽石材瓷砖拼成的步道。道路后面依次是院系大楼。整个广场遍布红花绿草银杏国槐,中部绿十字中心是音乐喷泉,形成一个漫长的礼仪性广场。磅礴大气,典雅高贵,一进入校门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先看广场西侧,首先是荣毅仁命名的法学院“明理楼”。明理楼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荣智健捐资于1999年建成。楼内设有教室、办公室以及模拟法庭、学术报告厅等教学设施。清华法学院曾经有过辉煌历史, 1995年9月复建后已迅速发展,在国内法学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目前建设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已矗立在纳米楼南侧并即将交付使用。

靠近主楼是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清华1928年创建经济系,后在1952年调整出校。1984年复建为清华经管学院,朱镕基担任院长直到本世纪初的2001年,现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经管学院。图片为1997年5月建成的经管学院东楼伟伦楼,建筑面积13170平米,利国伟捐建。

经管学院西楼舜德楼,伍舜德捐资,2004年10月建成,建筑面积18805平米,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心设在这里。舜德楼西侧与学堂路之间是新近落成的法律图书馆大楼。

在明理楼和伟伦楼之间广场向内延伸形成绿十字,而在两楼之间是一片桃林,每到春天分外美丽。这片桃林后面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建筑面积9740平米,伍舜德捐助,2004年10月落成,又称伍舜德楼。前面的孺子牛石像由1974级校友捐献。

公管学院西侧与纳米楼之间是清华微电子所。

再看广场东侧,靠近校门的是逸夫技术科学大楼,建筑面积27170平米,1999年落成,邵逸夫捐助。清华航空航天学院,材料学院及相应国家实验室在此。

逸夫技术科学楼东侧是清华环境学院。这是一座意大利设计建造捐赠的超低能耗示范楼,地上10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2006年7月建成。该楼集中了近百项的节能技术,提供了双方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合作的平台。


草坪东侧靠近主楼是清华建筑学院所在的建筑馆,建筑面积15820平方米,1995年建成,是清华建筑学院所在地。梁銶琚捐助,又称梁銶琚楼。

建筑馆东侧,是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在逸夫技术科学楼与建筑学院之间,在绿十字草坪之东是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面积6280平米,伍舜德捐助,又称伍舜德楼。

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北直到清华东围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教学楼。2004年3月奠基动工,2005年8月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62,000平方米,占地15,000平方米,由美国帕金斯威尔公司设计。新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学区、实习区、科研图书区、教学管理区及公共空间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开辟了发展新天地,目前清华美院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美术学院之一。

现在向前越过清华路到主楼后侧,先看西边焊接馆以北的第六教室楼(裕元楼),由台湾裕元集团捐助,建筑面积34045平米,教学用房146间,教室座位7559个,2003年竣工。六教分为相对独立的A、B、C三个教室区,通过轴向室外广场和中心下沉广场的设置,形成了多向视线通廊和内外空间的渗透,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

1998年10月落成的新土木馆位于六教之北,建筑面积4040平米,何善衡捐助,内有大型土木结构实验室。其西侧即人文社科图书馆和在建的出土文献研究及保护中心。

再到主楼背后的东侧,首先是清华艺术博物馆,由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黄如论捐建,2016年9月建成开馆。博物馆既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也与几十个国外博物馆、美术馆建有联系,展品包括了不少海内外艺术珍品和孤品,为加强艺术与理工人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营造艺术氛围,荟萃优质人文艺术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样靠东墙,艺术博物馆背后是2009年建成“化工电大楼”。由南而北共三座高楼,其中最前面的是电子系、心理学系等所在的伟清楼,李贤凯捐助。中间是化工系所在的英士楼,高英士捐助;后面是工物系所在的刘卿楼,陈明先生后人陈氏兄妹四人捐助,当然这座楼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化工电大楼西侧,明德路旁是工物系的加速器实验室,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最早运行的加速器实验室之一,目前从事带电粒子束产生与应用研究,称为先进辐射源研究与应用实验室。

化工电大楼继续向北原是清华供热中心,每年深秋一辆辆重型卡车满载煤炭趁着夜色潜到这里的燃煤锅炉房边,在这里的烟囱上化为烟尘。2014年清华新建的大型燃气锅炉房投入使用,烟囱拆除了,估计每年可减少排放烟尘11吨、二氧化硫11吨、二氧化碳15万吨。由于成本提升,供暖日期已与北京市同步。


供热中心北侧是日本罗姆公司捐资兴建的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是电子工程系系馆。罗姆楼地下3 层,地上11 层,总楼面面积为32,5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553平方米,为电子系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罗姆楼北侧是2014年启用的“蒙民伟科技大楼”,由蒙民伟捐赠。大楼地上10层建筑面积为30070平方米,地下3层为15380平方米,建筑高度45米,由航天航空学院、地学中心、燃烧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

从蒙民伟科技大楼向北还有老的高压实验室,化工系实验室,力学系实验室等。靠近紫荆门最大的实验室是汽车研究所,包括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汽车碰撞实验室。

我们再回到主楼北侧,在老工程物理馆与第六教室楼之间,原是一片荒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成了清华的苗圃,同时规划预留了分期建设用地,形成一个绿色广场命名为五四青年广场。这是广场北侧的灵璧石“擎天柱”。

值得一提的在青年广场还有清华最早的1919级校友献给母校喷水塔。下座刻有“养源”二字,背面是英文“I SERVE”,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志愿。青年广场对面是六教,中间的新民路上有50年代种植的高高的白杨树,经过这里常听到大量成群乌鸦的鸹噪,给校园抹上了一笔另类的色彩。

青年广场以北在主楼中轴线是清华的体育中心。前面是2001年建成的曹光彪综合体育馆,占地12600平米,可容纳观众5000人。地上3层,是一座可供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及体操、击剑、武术等体育比赛和集会、文艺演出等大型综合文体活动的多功能体育馆。

综合体育馆北侧就是历史悠久的东大操场。我们读书时这里还是土操场,但只要下午喇叭响起,这里立刻热闹非凡,大家每天都到这里跑圈。如今已是塑胶跑道,成为清华举办正式赛事的运动场,每年的“马约翰杯”校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以及军训汇演等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东大操场的西看台是体育场主看台,与东侧维学馆构成体育场东西看台。西看台也称西体育馆,外墙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十分瞩目,其外侧有不少篮球、排球场,中间建有1986级校友在百年校庆捐献的“行健”雕像。

东操场东侧看台也是清华大学射击馆“维学馆”,史维学捐助,建筑面积10746平方米,建有10米靶56个,25米靶两组,50米靶10个。2009年11月落成,是清华射击队的主训练场馆。清华的射击队可是很牛呀!

在东大操场以北,与高压实验室和汽车实验室一路相隔,有一片“世纪林”。这是清华百年校庆时举行大学校长全球峰会,由中外百余名大学校长携手共植,彰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

同时,这里也是游泳馆东侧球类馆设计的预留地。

而世纪林西侧是陈明游泳馆,陈明捐助,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预决赛首先启用。游泳馆占地9400平米,包括50m×25m标准的游泳池和25m×25m的10m跳台跳水池和热身池,设有1208个座席,可进行国内外跳水游泳比赛及训练教学,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完备的专业训练比赛馆之一。

游泳馆屋顶采用大跨度空间网架动感造形,水质清澈,每天从早到晚一批批学生到此锻炼,为清华游泳必须达标才能毕业的规定提供了条件。当年我初到清华还是“旱鸭子”,如今依然参加离退休游泳队坚持游泳,望着这一池碧水心情愉悦,深感幸运。

游泳馆西侧,跨过新民路就是苏世民书院。苏世民书院于2015年10月正式成立,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采用合院式布局,由东至西依次围合出庄重大气的入口广场和静谧雅致的内庭院,面向全球培养具有跨文化全球领导力的青年人才。

从苏世民书院向北,沿新民路进入与紫荆路相交的路口向西,路南就是东区的31-37号楼和西区靠近北门的19-29号楼,向北则更是一望无尽的学生公寓。向东则直达东北门。站在这里,你不能把感慨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

靠近北墙从西区到东区这片宿舍楼,是2002年9月建成入住的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高校学生公寓。紫荆学生公寓占地28.4公顷,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22400名学生。为学生居住面积达标奠定了基础。紫荆公寓占据了几乎清华校园整个北端。其西侧是清华教师住宅区荷清苑和清华西北小区,其北侧紧靠荷请路,到北五环是咫尺之遥。

紫荆公寓设施齐全,配有各式学生餐厅、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服务中心、操场等。这个紫荆操场与校园相接,8列塑胶跑道,开放的大草坪,成为可练可游的校园广场。在“无体育,不清华”的园子里,每天从清晨到夜深,这里都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每年学生毕业、迎新、跑马以及形形色色的学生节日,这里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紫荆公寓建有26栋高7—15层的高低错落的各式现代建筑,备有电梯,与现在的学生宿舍及运动场地相互连接,融为一体。楼内有学生交流场所,备有电话、电视和电脑高速网络终端。想想我们当年6-8个人挤在12平米,真切感到清华的发展。

在紫荆操场以东是一个紫荆雕塑园,可供学生在休息散步之余,感受艺术氛围。

紫荆雕塑园内的部分雕塑,大部分是清华百年校庆时征集的校园雕塑作品。

沿着紫荆路一直向东,就是清华的东北门,因为毗邻紫荆公寓,也叫紫荆门。同清华西南门一样,这里仅供校内车辆通过,出门是清华东校墙外南北方向的荷请路,向南就直达成府路五道口了。

至此,留在记忆深处的清华本部校园清华园就全部回顾完了。

在我记忆的深处,还有一个清华在昌平虎峪村的校区,即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简称核研院,俗称200号。因为我留在清华后首先在那里工作了六七年的时光,所以一直看成为清华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56年工物系建系后不久,就开始筹划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反应堆。1960年春天,一支平均23.5岁的师生队伍开进了昌平虎峪村,边研究边施工,于1964年国庆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原子反应堆(同时还包括一座零功率堆),成就了清华当年的一段光辉历史。

以后几十年世道沧桑,200号也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几经改名今日称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目前已是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

图中为第一个原子反应堆的101大厅。

核研院于1989年11月建成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工程,2000年12月建成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目前中国第一座200兆瓦低温核供热工业示范堆也将在山东荣成建成。核研院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核能研究与工程设计研究院。

核研院位于燕山脚下的虎峪村,我曾经在那里的虎峪水库游过泳。附近有沟崖风景区,山清水秀令人留恋,也欢迎没有去过的校友到那里看看。

我对核研院的深刻记忆,其实不在院本部。1969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清华承担了利用钍建造增殖堆核电站的研究任务(820工程)。小小的虎峪村热闹起来,工程兵部队也进驻挖洞(现开发为百仙神洞)。由于摊子太大我们专业安排到不远的北大200号(当时他们搞百万次计算机)工作,所以反而我对生活在北大200号爬山、游泳、野营拉练记忆犹新。

今日PS了这张我在北大200号的历史照片:人物取自68年去八达岭的合影,大楼是前几年旧地重游的补照,门上也重现了1970年我写的大字油漆标语。窃喜的是微信群里的老同事感叹留存时却没有看出破绽,那就以此做为我工作初始的纪念吧。

还想附带介绍的是留有记忆的清华绵阳分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大搞“三线建设”,从60年代起清华在四川绵阳开始计划建设分校,几个“尖端系”都去调研规划,准备随时迁到分校。1970年首先由无线电系南迁入驻绵阳分校,直到1979年才迁回北京,即今日的电子工程系。图中是当年建设的教学楼之一。

绵阳分校撤销后由四川省接受办为“西南工学院”。 2000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今日的西南科技大学。 目前在宽阔美丽的校园里还专门保留着部分“清华楼”,并立碑纪念,为这段清华基因历史而自豪。而当年在那里艰苦办学的清华师生如今已入古稀耄耋之年,他们也组团到那里寻找青春的足迹。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经过了艰苦奋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会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时时温暖鼓舞着自己。

终于,我把清华园留在记忆深处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全面扫描。

我喜欢清华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径,一楼一厅,一时一事都留在记忆的深处。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本领,学会了观察分析,锻炼了体魄意志。我感谢清华。

感谢众多校友的鼓励支持,特别感谢给予补充指正的朋友。我会与时俱进继续修正以求完美回报大家。待春暖花开之时让照片也更加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