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当归橘核汤乳腺增生

 柴桂苓 2017-06-02
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川楝子10g,橘核15g,浙贝母15g,夏枯草15g,丝瓜络10 g,甘草5g
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块结大者加土茯苓、山慈菇;血瘀重者加炮山甲、丹参;冲任虚寒者加仙茅、仙灵脾;血虚者加熟地;热盛者加蒲公英;热痰者加胆南星;寒痰者加制南星。



王某,女,29岁。2008年8月10日因双侧乳胀痛半年余就诊。半年前因情志不遂,每于经前出现乳房胀痛,伴胸肋部胀满不适,行经后症状减轻。近2月上述症状加重,经前面部有大量浅褐色斑点,经期少腹胀痛,经色紫暗,有血块,经期后仍有乳房胀痛。今日乳房胀痛加重,遂就诊于我院,体查:面部有大量浅褐色斑点,双侧乳房均可扪及条索状结节,有触痛,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行红外线乳腺扫描,提示双乳可见散在云雾状浅灰影,局部血管呈网状增粗,诊断为双侧乳腺增生。中医诊断:乳癖,辨证为肝气郁滞,淤血阻络。以疏肝理气,通络散结为治法,方用柴胡当归橘核汤加味,方药组成:柴胡10g,当归10 g,白芍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香附10 g,橘核15g,浙贝母15g,夏枯草15g,炮山甲6g(冲),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5g,土茯苓15g,山慈菇15g,甘草5g。3剂,水煎服,嘱其服药期间调情志,忌服生冷辛辣刺激食物。8月13日复诊,诉乳房胀痛及胸肋胀满减轻,查面部浅褐色斑点减少,乳房内结块较前变软,触之微痛,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继以上方去桃仁、红花、土茯苓,3剂。
8月16日三诊,诉昨日月经来潮,腹痛较往月减轻,经色暗红,有血块,量少,查面部浅褐色斑点减少,乳房内结块变软,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继以上方祛山慈菇,加熟地15g、丹参10 g,3剂。8月19日四诊,诉现月经已过,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查面部浅褐色斑点消失,乳房内结块不甚明显,无触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以上方继服3剂,嘱下月经前1周复诊。9月12日复诊,诉今日自感双侧乳房胀痛,预计5天左右将行经,遂就诊,查见双颊隐约有浅褐色斑点,双侧乳房可扪及条索状结节,较上月初诊时软,有触痛,舌淡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方用:柴胡10g,当归10 g,白芍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香附10g,橘核15g,炮山甲6g( 冲) ,浙贝母15g,夏枯草15g,益母草15g,甘草5g。5剂,日/1剂。9月17日二诊,诉服药第二日乳房胀痛较重,第三日开始逐渐减轻,昨日月经来潮,无腹痛,经色暗红,有少量血块,量正常,查见面色红润无斑点,乳房内条索状结节明显缩小、变软,无触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遂以上方祛炮山甲,5剂。服完后复查,症状完全消失,红外线检查正常。为巩固疗效,以基础方加益母草、丹参,制成散剂,于每月经前1周服用10 g,连服10日。继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1年未复发。



乳腺增生属中医学“ 乳癖‘’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淤滞,使经络气血淤滞,或挟痰而致痰瘀互结,聚结成核,结于乳房,导致乳络阻塞不通,日久成癖。正如《外科正宗》云:“ 忧郁伤肝,思虑伤脾,集想在心,所愿不得遂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 。故治疗本病取疏肝通络散结为法,以柴胡、川楝子疏肝行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橘核、浙贝母、夏枯草、丝瓜络通络散结。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经络通畅,郁结消散,痞块自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