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如除外器质性病变,一般多归属西医神经衰弱的范畴,并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并见。 祖国医学认为,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杂病源流犀烛·怔忪源流》说:“怔忪、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忪。 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张珍玉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心之阴阳不调。心主血脉而藏神志,心脏功能的正常维持,有赖于心阴心阳的相互协调平衡。若心阴或心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或亢奋,导致心之阴阳失衡,都会出现心悸或怔忪。 心阴偏虚者,则见神志不宁,且心悸不安、甚而惊恐,头目昏晕而胀,或虚烦不得眠,或多梦,体倦乏力,食少便干,脉细数而无力,舌绛少苔等症。 心阳偏衰者,自觉心中吊悬,终日惊惕不安,胸闷有恐怖感,且自汗畏寒,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困倦无力,纳呆,小便清长,大便不爽,脉缓弱,舌质淡苔薄白等。心悸怔忪兼见结代脉,则为阴阳偏颇不能顺接协调更甚。 仲景之炙甘草汤原为治疗气虚血弱之“心动悸,脉结代”之证而设。张珍玉教授认为该方从药物组成看,是阴药与阳药互相配伍,若用之加减得法,具有调整心之阴阳偏颇而续顺接之疗效。 方中地黄、麦冬味甘而气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之阳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枣、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阴阳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