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看起来愤怒和可怖,其实不过是感到无助 |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三块广告牌》

 冲霄3e8ixadnpn 2018-03-06


KY观影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三块广告牌》是马丁·麦克唐纳自编自导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位性格强悍的母亲租下三块广告牌写上标语,谴责警局在其女儿被奸杀后数月一直没查出凶手,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出人意料,在黑色幽默的风格下又展现出人性的温暖,获得热烈好评。今天奥斯卡大奖公布了,遗憾的是《三块广告牌》没有拿到最佳影片奖,只拿下了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两项。但不妨碍我们今天一起来解读这部影片。


七个月前,米尔德雷德的女儿在出门后遭到奸杀,至今没找到凶手。



米尔德雷德难以释怀,看到警局的注意力已从这个案件上移开,只管当地的小偷小摸,她非常愤怒,租下三块广告牌,直接印上大字“强奸致死”、“依然没有抓到凶 手”、“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强烈谴责警察局在这桩命案上的无能和不作为。她知道这三块广告牌肯定会引发冲突,她严阵以待,面对各种压力。



小镇是熟人环境,虽然人们同情米尔德雷德,但都觉得广告牌的事有些过火。牧师前来调解,米尔德雷德一点面子不给,直接将他骂走。而警长威洛比并非是玩忽职守之人,他爱岗敬业,性格和善,备受爱戴,他还身患癌症,活不了多久,这让很多人都对米尔德雷德产生恶意。


米尔德雷德看牙时,牙医似乎想替警长出口气,米尔德雷德直接抢过钻牙器,在他手指上钻了个洞。她开车送儿子上学,有学生朝车上扔饮料,她走上前去直接踢向学生的裆部。


镇上很少有人支持她,就连家人也没有和她站在一起。这件事让儿子在学校中备感压力,他也不愿让广告牌不断提醒自己家中发生的惨案。前夫对此事也很愤怒,回家一趟,差些要痛打米尔德雷德。



米尔德雷德只是想替惨死的女儿讨个说法吗?她的行为有伸张正义的动机,但更多是出自她自己内心的愧疚,和对自己的谴责。事发前,女儿想用一下家里的车找朋友聚会,米尔德雷德拒绝了,两人吵起来。女儿出门前说了气话“我希望我半路被强奸”,米尔德雷德怼了一句“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不料一语成谶,现在米尔德雷德万分后悔,她不禁自责,要是当初让女儿开车,或许她就不会遇难。


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就是米尔德雷德和女儿的关系。


女儿很叛逆,在门上写着“危险”,禁止母亲进入自己的房间。她们的关系很差,经常吵架,但米尔德雷德自认为是个好母亲,而实际上她根本不懂怎么对儿女表达爱和关怀,至少没有让他们感受到。


当米尔德雷德从前夫那里听到,女儿曾经想逃离这个家、逃离自己时,她无法接受。现在,女儿离世,米尔德雷德无法再去改善关系,要换一种更好的方式去爱女儿也失去了现实中的可能。为了弥补这份遗憾,为了继续维持她对自己作为母亲的形象定位,为了能让自己稍微心安一些,她必须让这个案件水落石出,这是她在女儿死后唯一能为她做的事。



她在整件事上表现出来的愤怒,除了她刚烈的性格之外,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她通过对警局的剧烈的愤怒,逃避内心对自己的愤怒。她害怕自己对女儿的死去负有一定的责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愤怒是一种和欲望类似的力量。一个愤怒的人,是具有“生”的活力的。假使没有这份愤怒,米尔德雷德很可能会陷入到自责和抑郁中去,甚至不再想存活下去。


警员迪克森也是一个性格火爆的人。相比于威洛比警长,他是个半吊子警察,工作不认真,上班戴着眼镜打瞌睡,看漫画杂志。他性格乖离,满口爆粗,对有色人种态度恶劣,还虐待囚犯。



迪克森和同事相处得也不太好,常常发生口角。虽然威洛比警长有些讨厌他,但他愿意理解迪克森,会偶尔为他说几句好话,迪克森对警长非常敬重。当迪克森知道广告牌的事,直接冲到广告公司,想痛打负责人,最后被警长拉住。



迪克森性格上的暴烈有着特殊的成长背景。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他跟着性格彪悍的母亲一起生活,压抑了自己在精神上的独立。即便长大了,他仍像个不成熟的孩子,晚上出门还要向母亲汇报何时回家。在工作和生活上,母亲还时常给他出谋划策、指指点点,所以镇上的人嘲笑迪克森对母亲的依附。


迪克森是同性恋,但是他不愿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排挤和威胁同性恋群体。


迪克森是个自我厌恶的人,他知道内心的软弱,不愿接受自我,他对这样的自己充满愤怒,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他将不愿接受的性格、想法和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投射到他在警局工作时接触的囚犯和周围的同性恋群体身上。在对别人的攻击和伤害中,迪克森得以一方面觉得“我在惩罚他们,所以我肯定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另一方面通过惩罚了这些自己身上也有的部分,感到一些释怀和力量感。



之前,迪克森和米尔德雷德因广告牌的事发生过一些小冲突,随着警长威洛比的自杀,冲突进一步激化。迪克森直接冲进广告公司,将负责人从楼下扔下去,又痛打一顿。随后,广告牌在夜里被烧了。


米尔德雷德觉得,这肯定是迪克森干的。有句话说“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她于是在深夜用汽油瓶点燃了警局。不巧的是,此时迪克森正在警局里查看威洛比留给自己的信,被大火围困。他奋力冲了出去,但还是被烧成了重伤。



对警长威洛比来说,三块广告牌是不公平的。他是个尽职尽责的人,知道自己工作的边界,他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仍旧无法查出凶手。这不是他的错。


他善解人意,能够很好地理解周围的人,也会给出适当的关心。他的自杀也不是因为三块广告牌。他自杀是因为知道自己已处于癌症晚期,不愿让妻子和女儿一起承受最后阶段的痛苦,想让家人对自己的回忆停留在温柔美好的时刻。




在影片中,威洛比的自杀激化了迪克森和米尔德雷德的矛盾。但他留下的最后两封信却成为了全剧的转折点,也改变了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两个人。


在给米尔德雷德的信中,他希望她能够理解自己对这个案件的态度,也告诉她,很多命案都是在多年之后的某个巧合下才水落石出,希望她能平息自己的情绪,更耐心地等待。



给迪克森的信起到了更明显的效果。在这封信中,威洛比敞开心扉地和迪克森聊起了他的人生,他鼓励迪克森放弃仇恨,要用爱去成为一名警察或侦探。因为爱才能让人平静,才能获得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威洛比还鼓励迪克森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尝试接纳自我。这样的话从来没有人和他说过,当迪克森读到这封恳切的信,他被深深打动,热烈盈眶。正是这个瞬间,他的生命似乎获得了新生。当他发现自己深处大火之中,他拿着米尔德雷德女儿的案件资料,冲出了警局。而米尔德雷德在门口看到他怀里的资料,也被深深触动。


在这场大火之后,迪克森像是变了个人。他虽然被警局开除,却依然没有放弃对案件的追查。


影片一开始,曾经露出过广告牌租赁办事处工作人员在读的一本书,是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一位美国南部获得世界公认的天才女作家。她的作品总是描述一些阴暗、邪恶、冷漠、暴力的事件,因而被视为美国哥特小说的一位代表人物。导演选择在一开始露出这本书,是有他的深意在背后的。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出生与天主教家庭,一生没有动摇过她的信仰。她之所以会描写这么多残酷、阴暗、暴力的故事,都是为了在这些故事接近结尾的部分,让故事中的角色面临一个“天惠时刻(moment of grace)”。用奥康纳自己的话来说,“每一小说里都有这样一个瞬间:你可以感觉到,天惠就在眼前,它在等待被人接受或者遭到拒绝。”


奥康纳的小说反复描写人们在这样的天惠时刻(也被翻译为“圣灵显现的时刻”),是如何产生顿悟,上帝的恩惠如何在一瞬间带来人们灵魂的改变。同时奥康纳还格外强调过暴力与天惠时刻的关系。她说:“我发现,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并为他们接受天惠时刻的到来做好准备。” 


而导演在《三个广告牌》中,一定程度上也讨论了暴力与天惠时刻的关系。大火、警长的信、从火中逃生后迪克森与米尔德雷德的相遇,正是两人接受了“恩典”的时刻,是顿悟开始发生的一刻。他们的灵魂都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


或许有些人觉得,迪克森的变化有些牵强,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期待这种人生的转变。甚至有些人也经历过这样的顿悟。对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对命运有了更好的接受,一直无法找到的道路出现了。顿悟时刻,往往是令人们感受到生活中有神性的时刻。


当迪克森裹着一身绷带被送到医院,他遇到之前被自己毒打的广告公司负责人莱德。莱德刚开始不知道被烧伤的人是谁,表达了关心,当他知道眼前的就是迪克森时,他的心情难以平复,但最后依然将果汁端给了迪克森。这也让迪克森进一步了解到宽恕和爱的力量。所以当之后,米尔德雷德知道广告牌是前夫烧的,不是迪克森所为,来向迪克森道歉的时候,他表示自己早已原谅了她。



后来,迪克森还找到了一些案情的线索,并告知了米尔德雷德。米尔德雷德被迪克森感动了。过去曾针锋相对的人竟然在帮助自己,还鼓励自己更好面对困境,不要放弃希望。她坚硬冷酷的性格外衣缓缓退下,说了一声“谢谢你”。


米尔德雷德习惯了用刚烈的性格来面对人生。她甚至不愿容忍他人的脆弱,比如儿子在车上讲起家中的惨案时留下眼泪,米尔德雷德开着车也要腾出一只手想擦掉儿子的泪水。而实际上,她并非铁石心肠,只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才允许自己失落和伤心。无人倾诉,她在广告牌下和一只小鹿说着心里话;无人支持,她将一双拖鞋想象为两个自己在互相鼓舞。


米尔德雷德的强悍是她面对生活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显然成功地为她提供了许多勇气和力量。但这种策略也造成了其他问题,比如她与儿女的感情沟通就因为她不允许脆弱流露而被阻隔了。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也是在迪克森的善意下,她才终于学会了尝试对其他人敞开内心。


之前,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都在用个人的愤怒来武装自己、对抗生活,现在他们终于知道,过去被自己认为的“脆弱”,同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因为爱和宽恕可以让人连接起来,而一旦有别人愿意真心地与他们站在一起,他们就会不再那么孤独和恐惧。说到底,那些假装强大的人,也不过是恐惧孤独和无助而已。


爱和宽恕,也往往是在日常的经验中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天惠恩典”的时刻。无论你的神是不是上帝,在这里祝福大家,都会能够在一些时刻,感受到令你饱含泪水的豁然开朗。请你耐心等待顿悟一刻的到来。










@KY主创们

微博


mkt@knowyourself.cc

商务合作请洽


搜索文章/招聘/测试/转载/请戳公号菜单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