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标志物AFP指标解读

 Tellgen 2018-03-06

1、原发性肝癌现状

 

在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PHC)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癌症死因。我国是肝癌高发国,每年有大约383000人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数的51%。而这些人群中,绝大多数发现于中晚期,延误了早期治疗的绝佳时机。因而,肝癌发病的控制亟需更简单、高效、快速地筛查和早期诊断手段。

2AFPPHC

目前,PHC的筛查主要依赖于肝超声和成像造影。然而近年来,由于指标结果主观性更少,且比成像灵敏度更高,肿瘤标志物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所有的血清标志物中,AFP是用于PHC检测最常用也是最可靠的标志物之一,几乎70%PHC患者中都有AFP水平异常。

2.1 AFP的性质及其生理作用

AFP属于血清白蛋白家族,其编码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的长臂上。AFP最初产生于胎盘层和卵黄囊,在胚胎期,AFP及其他血清白蛋白家族在肝脏中表达,而与其他这些蛋白不同的是,在出生后几周内血清中的AFP浓度几乎完全丧失了表达且几乎不可检测得到(<10 ng/mL)。

AFP糖链异构体主要有3大类:AFP-L1AFP-L2 AFP-L3,它们与扁豆凝集素的亲和力不同,且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各自的表达量也不同。在胚胎期和围产期,AFP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各种分子(如重金属铜或镍、脂肪酸、胆红素及某些特定药物)的运输。此外,AFP由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防止母体对胎儿的排斥作用。

2.2 AFP用于PHC诊断

正常人血清中的AFP含量很低,AFP的血浆浓度20 ng/mL是人体的病理学阈值,而浓度达400 ng/mL以上时通常即被视为PHC诊断的可信因素。根据病理学特征的不同,包括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肿瘤组织大小,AFPPHC患者体内水平的升高程度不同。由于检测方法学的不断改进,目前AFPPHC阳性检测率已达90%以上。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胚胎瘤的情况下,一般认定血清AFP浓度>400 ng/mL4周,或>200 ng/mL持续8周以上即被诊断为PHC

肝癌病例中AFP的动态规律可以呈现为:

1、持续性升高;

2、由低到高持续升高;

3、先高后低,又复升高,呈马鞍形。 

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AFP却上升,提示因肝细胞修复新生所引起,是好转现象。但当SGTP恢复正常时,若AFP不降反而升高,应警惕发展为肝癌的风险。

在肝硬化等慢活肝中,AFP水平也常升高,但一般不超过400ng/ml。肝硬化时若AFP浓度>400ng/ml,且HBSAg+)者,应警惕肝癌发生的风险。

胚胎在16-21周时,AFP水平最高,可达1mg/ml,胎儿血通过胎盘与母体血相通,这就是孕妇AFP水平比正常人高的原因。然而,对于在各个阶段高出正常孕妇AFP水平的案例,也可伴肝癌、肝炎等其他引起AFP水平升高的因素。

2.3 AFP与癌症的发生 

多项研究表明AFP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这主要体现在AFP具有抗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以及促肿瘤细胞的侵袭移动等作用。 

2.4 AFP辅助预后评估 

通过与传统的风险分级和评分系统结合,AFP还可作为有效的预后评价工具,对多种PHC治疗手段包括肝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或系统治疗等进行预测。 

由于AFP的半衰期仅为4天,通常切除后浓度很快就下降。对于AFP本底水平较高的肝癌患者,肿瘤切除后AFP回落至正常水平说明了手术的成功。相反,如果此时AFP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甚至进一步上升,则在早期阶段预示着转移或者复发的可能性。

对于进展期的PHC,常使用姑息疗法,AFP也可对此的疗效进行评估。临床研究表明,在索拉菲尼用药8周后,血清中AFP水平降低幅度大于20%时预示着较高的总体存活率,也有研究以降幅50%为响应值。 

Chou等报道了在终末期的PHC患者进行奥沙利铂治疗中,AFP有很好的病程预测和预后评估作用。Chan等也很好的将AFP用于多柔吡星治疗的预后和疗效监控。 

Keam等报道称AFP可很好的用于疾病控制的预测。Chan等研究发现,对于采用顺铂、白介素α-2b5-氟尿嘧啶治疗的PHC患者,AFP可很好的进行预后和疗效监控。

Lin 等将AFPGALNT14基因型联合,也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

3AFP与其他疾病 

3.1 AFP与其他肝病

在其他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中,也伴有AFP水平的升高,但通常在50-200 ng/ml之间,极少数也可达400ng/ml以上。但随着病情的好转,AFP会在短时间内降至正常水平,结合转氨酶等生化指标,可与肝癌做出区分。

3.2 AFP与胎儿神经管缺陷(NTD

AFP水平升高与NTD的发病密切相关。当胎儿患NTD时,由于脑组织或脊柱外露,羊水和母体血清中的AFP含量异常升高,可达800ng/ml以上,因此检测孕妇血清和养水中的AFP浓度成为胎儿NTD诊断的诊断依据。

3.3 AFP与其他恶性肿瘤

AFP除产生于胚胎期肝细胞中,也可由卵黄囊产生,此外在胃肠道粘膜中也有少量分泌。因此,在卵黄囊恶性肿瘤、原发性胃癌、胆管细胞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中,也可见AFP水平的升高。

3.4 此外,在其他疾病,如胆石症、浅表性胃炎及增生性骨关节病中,也可见血清AFP含量的升高。

4、指标检测方法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结合了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分析法系统,它同时兼具了化学发光法的高灵敏度和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该法将化学发光剂或酶直接结合到抗原或抗体上,加入待测物后,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物或酶的底物,化学发光物质在氧化剂或酶的作用下,会形成不稳定的中间态,通过释放光子回到基态,发光强度可被光学信号检测仪器检出。根据待测物浓度与发光信号标准曲线,可计算出待测物浓度。

鲁米诺类和吖啶酯类化学发光试剂是目前最常用的发光体系。鲁米诺、异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是最早用于CLIA的发光物质。在碱性环境下,鲁米诺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可被H2O2氧化为成3-氨基邻苯二酸的激发态中间体,回到基态后可释放出光子。经HRP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在与待测物进行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后,加入发光底物鲁米诺,在H2O2+NaOH 作用下释放光子,光强依赖于免疫复合物中HRP浓度。鲁米诺反应体系中需加入碘苯酚或对苯基酚等作增强剂,否则发光为闪光型且信号弱。 

在吖啶酯类发光体系中,标记了抗原或抗体的吖啶酯在碱性环境下,被H2O2离子进攻,形成不稳定的二氧乙烷,随后分解为CO2和激发态的N-甲基吖啶酮。与鲁米诺发光体系相比,该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吖啶酯的发光效率大大高于鲁米诺,其直接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反应,简单迅速,无需催化剂或信号增强剂,因而提高了信噪比,降低了干扰作用。

酸性磷酸酶(ALP/1,2-二氧环乙烷体系以及电化学发光(ECL)体系也是具有高灵敏度的常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此外,近年来新发现的生物发光体系:荧光素/荧光素酶、无机氧化物体系等在药物分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