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鹏清醮

 stany112 2018-03-06

折叠 编辑本段 起源

大鹏所城地处广东沿海,为抵抗倭寇,明洪武年间建成大鹏城,相传当时建好开光(使用)前,北城门附近几位子民忽然无疾亡故,牲畜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建城的头领马上请来堪舆大师,认为北门是白虎门,开不得。除了堵上北门外,还请来道士"打醮"做法事。古时新安县"打醮"大致两种模式,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傩"。二为感谢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大鹏所城历为军事要塞,战事频发,大鹏清醮相当一段时期是为纪念阵亡将士和超渡海上罹难孤魂的"瘟醮";后来太平盛世就做"太平清醮"。

大鹏清醮每5年正月做一次,每次7天,己举办近百次,直到解放后至1989年停止了40多年。1986年民间集资重建天后宫,大鹏清醮又开始举办,至2006年2月已举办了5届,参加群众每次数千人,影响及至周边的市、县、镇、街道。

小小的大鹏所城在清代出了赖恩爵等10多个将军。大鹏所城的军士来自全国各地,语言、风俗、习惯各地不同,宗族信仰也百家百样。佛家、道家、儒家有人崇拜,天后妈祖、城隍、关帝有人信仰。几百年来尽管朝代不断变更,社会制度屡屡更换,但大鹏所城人通过大鹏清醮这个民间盛大仪式,传承道家"和"(和谐)、佛家"善"(施予)、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济、救死扶伤"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折叠 编辑本段 特色

大鹏清醮对研究大鹏所城成为著名的"将军城"及古代守城军人"精神支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太平清醮从制作"山大佬"、纸扎马、龙、鹤、凤等祭品,到整个拜祭、巡游、放生、吃斋过程和举办独特的"将军宴",是典型的民俗活动,各项祭祀物品的寓意和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对研究地方风俗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大鹏清醮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几百年来当地社会稳定,人际和谐,从未发生姓氏宗族冲突和封建械斗。传统的大鹏清醮,对今天发扬优秀的民族美德,特别是祭典爱国将士英灵,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