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活动】永定抚市:百年民俗“走古事”吸引十万人狂欢

 渊竹 2018-03-06

  2018年3月2日至3日,永定抚市镇社前、中在、抚溪、鹊坪、新民、五联等六个村群众自发组织群众传承百年民俗文化,再度演绎一年一度的元宵狂欢节-—抚市“走古事”,仅两天时间四场民俗活动,现场就吸引近10万人次观众在此狂欢,其中不乏有北京、福州、厦门、龙岩、广东等地的影视媒体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观赏、拍摄,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传统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景象。

  每年的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六,抚市镇都会利用元宵节期间,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传承百年民俗文化,借助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丰富多彩的“魁星点斗”、“桃园三结义”、“四进士”“五虎将”、“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走古事”民俗节庆活动,抚市镇社前、中在、抚溪、鹊坪、新民、五联等六个村的群众自发组成的大型传统民俗--“走古事”,走古事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并安排在集镇、美丽乡村等进行游行演出,短短两天时间就吸引了周边许多群众前来观看盛会,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的传统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景象。

  抚市“走古事”是抚市民间闹元宵的盛大传统民俗活动,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来,承传不衰,人们通过这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抚市人过完春节就开始了走古事的筹划,一般从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凉伞、花篮、舞龙、佯皋等古事每晚陆续在村里走门串户,给每家每户送去整年的喜庆祝福,家家户户都备好鞭炮迎接。到了十五、十六,队伍会集中起来,加上装扮好的彩车,到集镇游街,去祖祠拜祭祖先。

  白天的古事是在天后宫集中并祭拜客家先祖和妈祖。古事集中后,规模较大的有三场,正月十五上午是社前村赖氏,十五晚上是中在村和抚溪村苏氏,鹊坪村姜氏,十六晚上是黄氏。现今姓氏区别已不是很重要了,很多别的姓氏、别村的亲朋好友也加入队伍,参与这一盛大活动,最后的拜祭祖祠回自家拜就行了。古事发展到近几年,也已经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了,重男轻女已经给取精华弃糟粕、移风易俗掉了,可谓是和谐社会新农村的最佳典范。集中后巡游的古事,既有“正神出巡”、“回避”牌、大锣等,也有墨镜、牛仔帽、着马甲、配猎枪的猎手等一起开路。

  古事配有繁复的十番乐、五色锣鼓,大点的古事棚会配一组,随行伴奏,汉族文化韵味非凡。也有现代西洋乐队,圆号、大号等。古事棚上,不仅用上了彩灯,还可以出现笔记本电脑、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喝饮料,相当现代化、年轻化。这些即保存有民俗传统,又有洋为中用,体现了客家后代飘洋出海的全球视野和与时俱进,使民俗得到很好的传承。

  为了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在今年走古事表演和游行的形式中,活动筹备组把禁毒知识、防电信诈骗、扫黑除恶、二孩政策宣传等内容也融入到本次民俗文化活动中,志愿者们身披绶带,扛着禁毒等宣传展板,成为游行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古事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常见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徒步走的、板车推的、骑马的、轿子抬的、三轮车踩的、轿车/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即传统又现代,可谓是人类地上运载工具史的完整演绎。古事中最具趣味性的莫过佯皋,又称水浒,故事源自水浒众英雄装扮成各式人等,去法场劫人的事,有扮偷鸡的、算命的、教书的、耍把戏的、瞎子、驼子、麻子、道士、二流子、和尚、男扮女装带孩子回娘家的小媳妇等,在踩街路上或开阔的地方有随机表演,如偷鸡、二流子揩油回娘家的小媳妇,麻子也上去凑热闹等,和观众互动性强,相当滑稽搞笑,生活感很强的民俗,绝不恶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古事吸引了远近的人们,出古事、没出古事的人家都忙里忙外,要忙扮古事、组织队伍,又要招待来观赏热闹的亲朋好友,不亦乐乎,好一片热闹景象。


制作:罗锦春  主编:卢传顺  监制:沈增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