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在KTV唱的每一首歌,都是中国人的情感回忆录

 大虫文踪 2018-03-06

畅读荐出现在KTV里的歌曲,不仅代表了潮流,同时也成为中国人集体情感记忆的一部分。那些歌曲在人们的反复演唱中,获得了更多的意义。

本文来源:杨摩的书房

————————————————

很多时候,无论同学聚会还是朋友见面,很多人会把场合设在KTV里。

在我们这个南方小镇,城区人口不到十万,正规营业的KTV目测不低于一百家。

每到夜晚,除了在宵夜摊上吃吃喝喝,人们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便是到KTV里耍一下。

在我的印象中,十几年前我们这儿的街上只有零星几家可以唱歌的酒吧。那时候都还不叫KTV,叫做卡啦OK音乐酒吧。

这种酒吧通常有一个大厅,中央放置一台可以点播歌曲的设备。除了大厅之外,还有少数包厢,灯光幽暗,隔音效果相当糟糕。

人们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的同时,能听到四面八方嘶哑的怒吼和歌声,颇有一种乡下杀年猪的氛围。

十来年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卡拉OK不断进化。除了形式的不同,其文化内涵也一直在变化。

据我长期观察,发现KTV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娱乐场所,它还成为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一部分。

早期的卡拉OK录像带

如果从技术层面来分析,KTV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歌曲伴奏和人声歌唱分离的游戏。

最早发明卡拉OK游戏的是日本人。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在日本的舞会上,会有传统乐队为人们伴奏。同一时期也出现了歌手以歌声伴舞。这就出现了歌曲伴奏和人声歌唱分离成了独立的两部分。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盒式录音机问世,左(L)右(R)立体声磁带可录制两个音源,一路是伴奏音乐,一路是人声歌唱。

人们发现关掉人声这路通道,通过话筒亲自演唱歌曲,可以达到娱乐的效果。

日本人将此称为KARAOKE娱乐游戏,KARA是日本语“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响乐的缩写。

发端于日本的KTV文化

这种KARAOKE游戏在七十年代传入台湾,被翻译为“卡拉OK”。

最初日本的KARAOKE游戏都是在开放空间里进行,但是台湾商人发现开放式空间的效果并不好。

于是改良为以包厢为主的形式,他们把设备装进小房间里,用卡拉OK的K和MTV的TV拼成了KTV。

随着录像机和激光影碟机的出现,卡拉OK发展为由听觉和视觉综合的娱乐形式。

人们用影像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并出现了利用镶边和变色字体来提示字幕的技术。

由于影像制作普遍滞后于歌曲传播,所以在某个阶段,人们会用其他的影像来衬托歌曲。

这类影像通常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像合成,在中国大陆,普遍表现为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火辣的美女比基尼照片。

卡拉OK传入中国大陆,大概在八十年代末。

之后短短十来年间,在大陆遍地开花,呈现指数级扩张。古人“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现在凡有井水处,都有KTV。

为什么KTV在华人圈子里发展得如此迅猛?

在我看来,KTV是中国酒桌文化和休闲娱乐的结合体。

传统上,酒场是中国人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无论是家族大小事宜,又或者是商务办公,宴请宾客,很多都是在酒桌上进行的。

性格内敛的中国人,好像不喝点酒,很多想法和情绪就没有办法表达出来。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年轻一代已经不满足于传统酒场的社交形式了。

这时候,歌舞厅、卡拉OK此类娱乐休闲方式就与传统的酒场社交结合,发展出了卡拉OK的娱乐社交形式。

所以KTV与酒分不开,而在KTV里的社交方式,也跟酒场上的社交方式非常相像。

KTV包厢的形式,非常适合中国人的熟人小圈子社交。它是封闭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虽然包厢是在一个小房间里,但它是一个公共营业场所。一个人把他的熟人朋友带过来,朋友再带另一拨朋友,圈子关系就是这样往外拓展。

此外,因为增加了卡拉OK的娱乐,很多不善喝酒的群体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说女性以及部分酒精耐受度低的男性。

由于可以接触到异性,也使得KTV在青少年中格外风靡。

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卡拉OK

曾经在街头出现的卡拉OK,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KTV进入中国后,一直在跟本土文化结合。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社交,渐渐的,它构成了我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大抵是不太会表达情感的民族。尤其是一些忧伤、负面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压抑在心里。

但是没有被表达的情绪,它不会凭空消失,而是聚集起来寻找出口。

很多人在喝酒后会展现出另一面,话多,亢奋,热情过度。

在KTV里,人们则会演唱一些过度情绪化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很少人会演唱欢快的歌曲(《小苹果》真的是个例外),大部分歌曲都在表达负面的情绪。

这些情绪在平时通常是被隐藏起来的。我见过很多在平常生活中表现得坚强无谓的人,到了KTV里,都变成了痴男怨女,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忧伤情绪。

要问是谁给他们的勇气?估计是梁静茹。

KTV里的那些热门点播歌曲,仔细想来,就是一部中国人的情感回忆录。

类似《十年》、《可惜不是你》、《夜夜夜夜》之类伤感爱情歌曲,长期霸占热门歌曲排行榜前列。

这几年开始流行的民谣(代表歌曲《董小姐》),也大多是伤感情歌。

外出打工阶层则热衷于演唱《流浪歌》、《离家的孩子》、《爱拼才会赢》,到现在流行的《我们不一样》。

《精忠报国》,《霸王别姬》,《爱江山更爱美人》,展现了一种年少轻狂的家国情怀;

凤凰传奇的草原重金属,刀郎的边疆摇滚,则是普通民众对于诗和远方的向往。

等到80、90年代的年轻人年华老去,他们开始唱《老男孩》、《恋曲1990》、《我的好兄弟》。

那个在同学会上唱了三遍《同桌的你》的哥们,你喝多了,你到底想起了哪个女同学啊。

在KTV里流行男女情歌对唱的形式

出现在KTV里的歌曲,不仅代表了潮流,同时也成为中国人集体情感记忆的一部分。那些歌曲在人们的反复演唱中,获得了更多的意义。

导演贾樟柯在90年代,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流行音乐里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电影《小武》里,梁小武正是在卡拉OK歌舞厅认识了歌女梅梅,并陷入一段注定无疾而终的感情。

内心压抑的小偷惯犯梁小武,很难在外人面前开口唱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一个人在澡堂里练习了很久,终于可以跟梅梅一起对唱《心雨》——只有一个人在澡堂里裸露身体的时候,他才能卸下防卫,真正敞开自己的内心。

《心雨》这首歌流传甚广,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婚恋状况的不合情理,因为它证明许多人并没有跟自己当初相爱的人结婚。

唉,又是一首伤感的情歌。

唱完了这一曲,明天你将成为谁的新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