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浩睿谈谈 2018-03-07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篇载入中学生课本的明代古文《核舟记》,描绘“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核雕技艺,可谓脍炙人口。

五百年以降,如今的增城夏街,也有这样一位雕橄榄核的“奇巧人”,名叫周汉军。广州榄雕十年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汉军是这项遗产的传承人。

为了避免这项精湛技艺失传,在增城古村之友协会的帮助下,周汉军在夏街建起了一个众创空间,这个众创空间不但含有周汉军的“广州榄雕”传承基地,如今还吸引了广绣、剪纸、花艺等传统手艺人的入驻。以往人去楼空、几近破败的老街,如今正渐渐恢复了活力。

从一个美工爱好者,到如今的榄雕创客,周汉军向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讲述了他不平凡的手艺故事。

增城,夏街路,明清时期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犹在向人诉说,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背后辉煌的往昔。驿道旁的夏街路18号,正是“广州榄雕”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汉军工作的古屋。古屋门前悬着一块匾额,上书“榄人榄园”;门右的一块大理石上,则镌着“广州榄雕传承基地”几个大字。

虽身在榄园,但做榄雕,周汉军完全无法“榄”下来。有些时候,灵感迸发,他会不知疲倦地连续工作12个小时,做完之后抬头一眺,顿觉眼前一片漆黑。还有时候晚上做梦,突然来了惊奇的构思,他便立刻神经质地坐将起来,把梦里所见画在纸上,再倒头睡去。对48岁的周汉军来说,如今心心念念的,只有榄雕。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幼年

每天对着老屋雕塑临摹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走近屋子的时候,周汉军正拿着美工刀,一刀刀仔细地雕琢着手上的一块乌榄榄核。他十指布满老茧,还有不少被美工刀划伤的痕迹,左手手腕,三串用榄核编成的手串,显示着他对榄雕艺术的挚爱。

乌榄产自增城本地,以前因为这种橄榄核大肉少,且味多苦涩,几乎无人问津。如今,随着榄雕在全国的盛行,不少来自江苏、河北的收购商,都跑来增城拿货,“增城的乌榄比其他地方产的质地坚硬,是最适合做榄雕的,如今一斤榄核已经卖到六七百元,有些品相好的榄核,一个就要好几百元。”

周汉军边雕着榄核边和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说,做榄雕这行,源自他从小就有的美术梦想。1970年,周汉军出生在增城市小楼镇西境村。小时候,他就特别爱在一些老屋子里徘徊。那时,村子里的不少老屋雕梁画栋,屋内那些形态各异的雕塑,或有样貌狰狞的鬼神罗汉,或是慈眉善目笑哈哈的菩萨,每一个都惟妙惟肖,让周汉军印象深刻。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做雕刻。

因为家境贫寒,周汉军的美工技艺几乎都靠自学。每到放学后,周汉军就会拿出美工刀,找到一块样子合适的木头,对着老屋子的雕塑临摹。初不甚像,他便用攒下的零花钱,买来工艺美术方面的书籍,对照学习,总算技艺有些精进。但也因此,那些大人眼中的“主课”,他也渐渐荒废了。

初中毕业,周汉军没有再继续读书。在但当时,雕刻这一类的手工,根本找不到饭碗。“我已经是十八岁的成年人了,不能再吃父母、用父母的了,为了生存,我只能先放弃梦想,出门打工。”

1994年,周汉军开始了四海漂泊的日子,他先后去了四川、北京、江苏等地,先做老板,生意失败后,又进了汽修厂给人打工、之后又成了管理人员。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返乡

一定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周汉军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周汉军都会逛当地的文玩市场,看到好的雕塑作品,便牢记在心里。

“在外面漂泊的18年,除了挣钱养家,逛文玩店开拓了我的眼界。”周汉军如今对各地的核雕特色熟稔于心,比如京冀地区,核雕材料多用核桃,题材大气,雕刻风格粗犷雄浑。而南方的苏州雕、东阳雕、广州核雕,则多用橄榄的核,广州核雕还吸收了不少象牙雕的技法,做工繁复而精细……

2012年春,在外打工多年的周汉军忽然间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放弃了江苏昆山汽修店每月六七千元的薪水,回到增城,在0收入的情况下,拾起多年没碰的美工刀,专门做雕刻。

听说了丈夫周汉军的决定,妻子当时完全无法理解:儿子当时还在读高中,马上要上大学,家里的各项开支,几乎完全靠周汉军在汽修店打工的收入支持着。猛然间回到增城,冒着极大的经济风险做木雕,这让妻子一时无法接受,两人时而为此争吵。

但周汉军的回乡理由却很简单:“我当时40多岁了,思乡的情怀越来越浓,父母年龄大了,他们需要我的照顾。另外,做雕刻工艺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我当时想得很明白,人活在世上就几十年,一定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否则就没机会了。”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拜师

心传胜于技法

与妻子所料如出一辙。回到增城后,一开始由于技艺生疏,周汉军的雕刻作品几乎找不到任何生意,就连当地的市场环境也很让他很担心,“圈子里的人太少了,虽然榄雕在2008年就评上了国家非遗,但增城根本没有多少人懂得收藏和鉴赏。”

为了贴补家用,周汉军当时不仅做榄雕,还做木雕、根雕,在很多人眼里,周汉军宛如一个从外乡回来的怪人,几乎每天他都会跑去增城附近的山上,一待一整天,就为找到合适雕刻的木头。一开始几乎所有的雕刻技法,周汉军都靠自学,但因为勤学苦练,加之天分使然,2013年,自学出身的周汉军,总算迎来了转机。

他加入了增城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随后协会举办的展览中,他的7副作品(4件根雕、1件木雕、2件榄雕)受到了赏识。当地政协的相关领导建议他以后专功榄雕,因为榄雕是国家级非遗,学好了比做根雕和木雕更有前途。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周汉军听从了建议,同年,他便拜访了增城的榄雕大师陈济源,经过老师傅一年多的培养,周汉军的榄雕技艺大进。周汉军说,一开始做榄雕,他最怕的是题材,榄雕和木雕、根雕不同,毕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苍蝇腿上劈精肉”的活计,可供作者发挥的创作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周汉军常有拿着一块橄榄核,却不知在何处下刀的苦恼。

而陈济源教给周汉军的,其实正是榄雕文化。“每一刀的深浅、力度、粗细,都可以通过勤学苦练掌握,陈老主要跟我讲的,却是每一个核雕作品的故事,以及艺术内涵,比如增城本地何仙姑、宾公佛的神话。”

名师指点下,周汉军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向记者聊起广州榄雕的辉煌历史,更是头头是道。“广州榄雕就发源于我们明清时期的增城,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咸丰年间,新塘人湛谷生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现在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榄核底部这一小块地方,竟写了400多字的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执迷

从放大镜到显微镜

出师以后,周汉军便开始了更加自如的榄雕创作,仿佛更换了一款超快的CPU,如今他拿到一块榄核,通常只要考虑几分钟,就知道这块原材料最适合雕琢的模样。

广州榄雕的风格分为浮雕、圆雕、镂空雕。周汉军的工作室除了各种各样的榄核,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美工刀。这些美工刀每一把都有不同的用途,最小的刀用来刻字,最大的刀用来剖面,这些样子特殊的美工刀在市场上大部分都没有的卖,他只能买回标准的美工刀,再按自己的想法,慢慢打磨成小刀。

为了精益求精,工作室内最显眼的配件,非一块超厚的放大镜和一台显微镜莫属。周汉军的榄雕,通常是在放大镜下仔细雕琢出来的;而那一台显微镜,则是周汉军用来给榄雕刻字用的。他说,引入这些现代工具帮助做榄雕,能让他的效率快好多倍。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榄雕作品最耗眼力和精力,他的师父陈济源如今因为年龄大了,眼睛看不清,转而专攻印章篆刻。如今48岁的周汉军,也渐渐有了体力不支的感受。“往往雕完一样作品,在抬起头看别的东西时,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了,要花好久才能缓过来。”

虽技艺日进,棘手的问题周汉军仍无力解决。“市场还是太小了,只有圈子里的人才玩,增城虽然在2008年就将榄雕成功申遗,但我回来的那年,几乎95%的增城人不知道榄雕。不少榄雕作品都是我们圈子里的人互相赠送,很少有人出钱购买。”

创客

一定保证是纯手工的

“如果市场做不起来,没有人懂得欣赏榄雕,那榄雕这项传统技艺肯定会走向消亡。”据周汉军了解,如今在增城市做榄雕的师傅只有六七个了,且年纪多和他80多岁的师父陈济源相当。

传承榄雕这项技艺,成了压在周汉军肩上重重的责任。但当时,他不懂互联网,也不知道如何推广榄雕。直到2015年,周汉军与增城古村之友协会的会长武文溥结识。武文溥建议他当一名“榄雕创客”,好好做起榄雕这项文化生意。他开始帮助周汉军发起网络众筹,并提议他参加“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

周汉军在比赛中取得了全国前10的成绩。在筹得7万多元后,他们在夏街路18号租下了一套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对老屋进行了简单的修缮,还购买了制作榄雕的相应工具。去年5月,周汉军的“榄人榄园”及“广州榄雕”传承基地正式开业。

周汉军说,以往榄雕市场的供求是断裂的,要传承榄雕就要有市场。要让更多人摸到榄雕,了解榄雕所讲的故事。

榄雕非遗传承人增城开店当创客,半年卖出70件作品

不到一年时间,利用增城菜心节、美食节、旅游商品大赛、嘉年华等活动。周汉军已卖出六七十件他亲手打制的榄雕作品。最贵的一个宾公佛榄雕,卖出了2800元;另一个增城荔枝的榄雕,价值2000元。

周汉军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广州榄雕。甚至市场上已出现一些利用数控机床设备雕成的“榄雕”。对于这样的作品,周汉军不由嗤之以鼻,“这种东西是没有艺术价值和艺术创作的,我雕了上千个榄雕,其中没有一个是一样的,但数控机床做出来的东西,却千篇一律。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榄雕一定要纯手工打造。”

如今,周汉军这一个“榄雕创客”正引来更多“创客”的加入。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观察到,“榄人榄园”附近已开了广绣、增城剪纸、花艺的店铺。

▼传承

让更多人摸到榄雕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摸索,周汉军在不断地摸索经验。他说,做榄雕不能只关注文玩市场,因为它很小众,还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我们现在就是在开拓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比较低端的市场,尽量让价格比较亲民,把榄雕爱好者的群体培养扩大。”

周汉军店里最便宜的榄雕只卖80元,这种榄雕主要是在榄核上刻字,“我一天能做好几个。主要当旅游纪念商品卖。”

当然,周汉军并不想一味迎合,“我还是想做出一两件传世的作品。”

周汉军目前已经教了4、5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有其他工作,都是业余兼职来学的,他们的前期作品还不够精细,不少都经过周汉军的翻工打磨。但如今,已经有学生的作品卖出了好价钱。

如今周汉军的广州榄雕传承基地会定期组织活动,让社会上的爱好者、地方政府的官员,以及部分中小学生过来参观,“让更多人摸到榄雕,榄雕才会活下去。”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武威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陈忧子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楚丽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