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8 轻松了解龙泉窑 -- 北宋龙泉

 昵称7563359 2018-03-07

很早以前就想写写龙泉窑,苦于北方人不常去南方,一直也没去过龙泉,不晓得龙泉窑长长的龙窑到底长什么样子。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朋友也没去过龙泉,甚至不一定知道龙泉窑有过哪些产品。这么一想,写小文章的兴致就来了。今天开始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大家了解龙泉窑的情况。


既然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肯定不会啰啰嗦嗦解释什么是石灰釉,什么是石灰碱釉。龙泉窑烧造历史很长,但是,每个时期的产品都有独自的特点,脉络比较分明。所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一个系列,尽可能多地摘录每个时期的经典器物,才是了解龙泉窑的捷径。


龙泉窑始于五代,终于清朝,前后跨度非常大。唐及以前龙泉地区的瓷器,和后来狭义的龙泉窑不太一样,所以不列入讨论范围。其实用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概况龙泉窑的历史:


北宋龙泉窑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产品,南宋后期达到高峰,元代风格大变质量略有下降,明初再次焕发第二春,之后一路走下坡路直至消亡。


这发展轨迹有点像过去写诗写文章讲的“起承转合”,北宋时期就是龙泉窑的“起”了。



龙泉窑是个非常庞大的窑系,从浙江一直延续到福建,都能看到龙泉类厚釉青瓷的烧造。核心窑厂在今天的龙泉市,沿着水系分布。其中质量最好的作品,又集中产自大窑。


早期龙泉窑和越窑比较像,可以理解成是越窑系的一些小窑口。比如北宋大量出现的龙泉窑多管瓶,几乎都是类似越窑的灰绿灰黄色,然而器形却是其它窑口所未见。





这类多管瓶是随葬的器物。上个世纪至今都在大量出土,市面上经常可以见到。它们和越窑器物非常接近,有很多被误认为越窑。近些年大家逐渐意识到这类产品实际出自龙泉。从一些带有铭文的器物上,可以证明它们的制作时期在北宋。几个孔的具体意义不太明确,少则五孔,多则十五孔,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


除了这些多管瓶,还有一些所谓的“盘口瓶”,也是陪葬的明器。盘口瓶是有盖子的,称为盖罐更合适。类似的瓶子造型多种多样,从带着篦纹的莲瓣装饰上,可以一眼分辨出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第二件小鸟盖子的盖罐,釉色与其它几件不一样。其它几件都是典型的越窑风格的器物,釉色灰黄,而这件则釉色青翠。这就是北宋龙泉的特色所在了。


北宋龙泉窑发明了一种淡青色的釉,玻璃质感比较强。从颜色和质感来看,真可谓初出茅庐就甩开同时期的越窑好几条街。经典的诞生,都有从零到一的过程。龙泉窑就是在北宋时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飞跃。


去年乐从堂的那个梅瓶,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件北宋淡青釉器物。



不是每一件北宋龙泉窑器物都能烧出这么完美的釉色,大多数仍处于比较粗糙的状态。由于北宋淡青釉比后来的南宋釉水稀薄、透明度更强,所以给了刻划花工艺充分的发挥舞台。


刻花划花的工艺,在当时很流行。具体到北宋龙泉窑身上,则既有从越窑继承下来的细线划花,也有北方定窑浅浅刻花的影子。写意的花卉,是此时的主流题材。




北宋到现在有足足一千年,对于刚刚兴起而不太重要的小窑口,几乎不存在哪一件器物是通过一代代人流传到今天的。出土几乎成了北宋龙泉窑唯一的来源。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更多看到的是陪葬的瓶子,而不是盘盘碗碗的日用瓷。


日用瓷在当时肯定产量远远大于陪葬器。从残碎的瓷片里,能找到各种划花的碗、盘、瓶、盒、盖罐、酒具等等。或许能从这些不那么漂亮的早期龙泉窑器物身上,嗅到一丝崛起前的气息。










相信看完这些实物,完全不认识龙泉窑的朋友,应该能对北宋龙泉窑有个初步的了解。还需强调一点,龙泉窑是个大窑系,烧造是个连续性很强的事儿。不同窑口产品不太一样,具体的断代也非常困难。有些产品特征介于北宋南宋之间,我们几乎不可能将其归入准确的朝代。有些产品和越窑很像,也很难完全区分清窑口。


比如下图是当年卖的一个瓶子,有人说是越窑,有人说是龙泉窑。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