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诗人陶渊明才华横溢,但五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蠢笨

 墨菊香 2018-03-07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闲时赏菊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有人做过统计,《陶渊明集》诗文一百四十二篇,写到饮酒的共有五十六篇之多,几近其半。他的《饮酒》二十首完全就是以酒后的醉态来针砭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悲叹仕途的险恶,或者抒发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聚友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诗人,然而,作为一名父亲,他并不合格。根据现代专家的研究,酒精的慢性综合中毒,会破坏人的遗传密码,给后代留下创伤。嗜酒成癖者,其婴儿出现各种心理或生理失常症状,比例高达83%。但是在古代人,人们缺乏科学常识,因此酒后行房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由此造成五个儿子比较痴呆的恶果,这是谁也想不到,也不想要的结果。

一日三醉

陶渊明一辈子对于酒过度的嗜好,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吃饭时要喝,睡觉前也要喝。他自称如果不喝酒的话,那晚上就睡不着觉,早上也起不来床。由于长年累月处于酒精的麻醉之中,生出的五个儿子都有些呆傻。这五个儿子分别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陶渊明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们以后能为才富五车、卓越超群的杰出人才。可是,事与愿违,陶渊明的五个儿子智力都有问题,难成大器,并不能达到陶渊明的期望。

快点倒

这完全是陶渊明自己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但他却把责任都推到子女身上,写了一首诗叫《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大儿子陶舒俨年方十六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这种懒惰已经被发挥到无人能及的地步。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到了应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却不学无术。三四子陶雍份与陶端佚是双生子,这对双胞胎智力先天愚钝,到了十三岁还认不全十个数字。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了,还非常的蠢笨,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

感叹

相传陶渊明弃官以后就归隐于庐山脚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时候陶渊明又新娶了第三房夫人,叫做翟氏。这个翟氏是个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同时精于农桑,因此种的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一多,陶渊明的家酒缸也就满溢了。

好妻子

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台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他横卧的痕迹。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后人称之为醉石。

我欲醉眠,卿且去

陶渊明好酒,也坦然承认自己的这个嗜好。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提到自身对酒的渴望是难以抗拒的:“性嗜酒……吝情去留”。即使是在临终前写的《拟挽歌辞》,还在遗憾的叹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就是这样的喝法,还觉得一辈子没有尽情喝个够。

庐山“醉石”

几百年以后,又出了一位大诗人叫李白的,也是嗜酒如命。他曾写过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就引用了陶渊明的名句“我醉欲眠,卿且去”,两个大酒鬼,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诗仙”李白

诗仙李白,有四个儿子。长子呆,次子傻,三子痴,四子愚,都是低能弱智。命运如陶潜一样,也是因为嗜酒如命,牺牲了下一代。后人读到他的“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愿长醉不复醒”、“惟有饮者留其名”等名句时,诸君且先不要羡慕,应该为他们的后代而哀叹才对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