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国宝会说话 | 国之重器——后母戊鼎

 龙叔文馆 2018-03-07

《如果国宝会说话》视频截图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十集中,国家博物馆最著名的馆藏之一“后母戊”青铜方鼎精彩亮相。下面一篇短文为您讲述这件形制巨大、工艺复杂的国之重器在铸造方面隐藏的秘密……


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博物馆馆藏专题海报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创造的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存这一时期的青铜礼器中,有一件器物以其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就是“后母戊”青铜方鼎。


后母戊鼎展厅照


后母戊鼎资料图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其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器因此而得名。此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属仅有。


后母戊鼎内壁铭文


铸造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制作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根据铸痕观察,“后母戊”青铜方鼎的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而将这些众多的复合范拼合为一个整体,则需要高度熟练的技巧。


后母戊鼎鼎耳


在灌注过程中,溶化的金属液热得快,冷却也快,这就要求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注完,否则就会形成冷隔。铸造“后母戊”青铜方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必须高效率地协同操作数个大型熔炉,保证有足够的金属液不断流入范内,这种操作需要精密的计算与配合,否则,势必会产生严重的铸造缺陷而导致报废。火候高低与熔炼时间不一致,也会使锡在炉中的氧化程度不同,从而造成含锡量的差异。开炉释放金属液的时间不协调,也会影响铸造质量。所以,我们仅从灌注这一环节考虑,就能理解铸造“后母戊”青铜方鼎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复杂技术。


从生产组织结构分析,“后母戊”青铜方鼎的铸造过程包括制模、翻范、灌注及拆范后修饰等一系列生产环节,每一道工序均需要为数众多而且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工人。同时,为使这些众多生产环节的工人协同操作,相应地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技术管理措施,如人员分工、工种之间的配合。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母戊”青铜方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明。


此外,经过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方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本文内容选自《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上册)》,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如果国宝会说话

国家博物馆馆藏专题


以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出发点,中国国家博物馆精选典藏文物百余件,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勾绘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