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大易水寒e0yecq 2018-03-07

很好的一条问题,问得好!

“我是谁?”,这个发问的潜在大前提,是知道区别的存在,我与非我的区别是存在的,问题只是到底哪些地方有区别,在哲学上这叫“实体意识”,我不是石头,我不是你,我不是他,那我是谁?这需要“内容”的填充。

所谓“内容”就是指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中“思”的那部分。笛卡尔对于“我”的确信,逻辑是这样:先把一切思考得出来的东西统统打包,放到一边,什么上帝,什么世界,物质,信仰,精神,道德,等等,全部先放一边。然后再看看,自己这里还剩下什么是不能打包的,最后剩下的是“我的思想在怀疑一切,这种状态不能怀疑”,我肯定确信我在怀疑,不是你,不是他,是我在怀疑,于是“我”就肯定是“存在的”!这一逻辑理路,属于直觉直观。

好了,既是我是存在的,那我是谁?这时就可以通过“思”填充材料(内容)了。哲学地说:

一、“我”是个有限者。这首先要肯定的,你具备一个有限的肉身,你的日用饮食、所思所想、所知所能,都是有限的。有没有一个无限的又属于人类生命形态的“我”,检测一下,没有,从来没有。有限,意味着在你这里,一切都是暂时的、带局限性的、不会永恒的。因为从逻辑上说,只有“无限者”才会永恒。哲学不相信有一个宗教信仰中启示的如来佛、耶稣这样的存在者,既是有限肉体,又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全能全智,这是宗教信仰,不能为实在界获得证明的。我不反对宗教认知,但这不是哲学。

二、“我”是个有来历者。来历,首先是你的父母,你的家庭,其次你所在的文化、国家赋予你的一切可能条件。这说明,“我”是在历史中被确认的,带历史性文化性,所有的思想意识,理性与非理性,都在历史与文化才能获得和被释读。

三、“我”是个群居者,“我”是在与同类的比较中被认定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过一个著名有命题“人彼此互认为人”,意思是说,人是在与同类相比较中确认到“我也是人”,与他们一样。这是自我意识的躯干部分,同时也是你觉察到与他人不同的一个平台,没有这个平台,你连你到底是不是人也不能肯定,更不会产生“我是谁”的意识了。“我是谁?”发问的前提不是与禽兽比较,不是与大自然任何一种物种比较,就是,只能是,与人的比较,答案也只能是以人类历史与文化已有的范围为唯一基础和尺度,去寻找,去确定。

以上就是哲学问题,“我是谁?”的解答模式了。

不是所有哲学或者思想都会追问“我是谁”,只有涉及生存,涉及生命真相的地方,这个问题才会突然跳出来,挡住你的去路,逼着你非要回答,非要清晰,非要理顺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