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学规划专栏 | (原创)如何利用学校资源,为孩子做好自主招生申报?

 xxjjsdt 2018-03-07

每日一句

You never know how strong you really are until being strong is the only choice you have.

——不到没有退路之时,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文/杨新星 好未来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升学规划师

许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学校除了全力提升孩子高考成绩,在自招申请中能发挥的作用很小,尤其是在2015年以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取消高中'校荐',自招申报均以'自荐'形式进行,高中在自招中的影响就更为隐形了。


不过,尽管高中已不再享有直接给高校做自招推荐的固有名额,但依然可从专业院校定位、相关材料准备等方面助力孩子备战自招,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

关于专业与院校定位

合理的专业与院校定位是自招成功的关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专业和院校定位一般分为三轮。第一,根据考生的高中阶段平均成绩以及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初步定位,主要圈定大致的意向专业和适配院校;第二,结合意向院校往年的自招考核要求、录取情况,以及考生的地域与城市倾向、家庭人脉背景、专业职业发展等进行二轮定位,确定5-6所院校;第三,在当年自主招生简章发布后,根据目标院校限报情况及优惠政策,最后确定3-5所申报院校。

其中涉及的硬性指标有:(1)高校近三年录取分数线及排名,(2)高校招生条件、限报情况及优惠政策、往年自招通过情况,(3)考生高中阶段平均成绩及所在中学排名,(4)考生奖项证书等硬件材料、考生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简单来说,一方面是高校要求,另一方面是孩子具备的条件。


招生院校历年的录取数据自有各种官方渠道可以获得,但是孩子的情况与意向院校的匹配程度确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不仅因为孩子的成绩还在不断变化,也因为除了省市级以上的统一考试外,孩子的成绩很难得到一个标准化的参考排位。而这时高中学校自身所掌握的本校考生历年成绩情况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同一所高中每年学生的成绩表现都算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往届学生的毕业走向对下届学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些可供参照对比的数据包括:孩子个人的高中阶段成绩及排名、所在学校近三年高考成绩与录取情况(高分学生人数、一本率等)、所在学校往年参加自招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往年本校考生都获得什么样的奖项、成绩排名如何、通过了哪些院校的初审)等。


关于孩子的个人成绩,家长们要及时向学校拿到孩子高一到高三的期中、期末成绩,模拟考试成绩等,尤其要重视高三阶段的几次大考,通过综合评估分析确定现阶段成绩层次及高考时可能的提升空间,确定孩子在本校及本省的大致排名。


对于学校的历年数据,很多学校高考成绩都会通过'高考喜报'公布,这是家长们了解往届学生情况的一个渠道,但是喜报上展现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笼统概括,不够充足,甚至有时候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而了解学校整体以及一些个性化情况最深入的就是学校的老师们了,为了精准定位孩子自招申报的院校,家长们要积极与孩子学校的老师沟通,多了解属于本校内部的一些高价值信息,这些能为孩子院校定位提供最佳依据。

关于初审材料准备

自主招生初审材料主要包括:(1)报名表(于网上报名后自动生成);(2)高中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高中阶段各类课程修习情况及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其他实践活动证明等);(3)符合申请条件的各种证书复印件(包括各类竞赛、专利证书);(4)发表过的文章、刊物;(5)自荐信;(6)推荐信;(7)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

其中第(1)(2)(7)项都需要由学校审核并加盖公章,如果高校要求邮寄纸质材料到校,那么第(3)项各类证书的复印件也需学校盖章。因此,到了每年3月份自招网上申报正式开始的时候,有经验的高中一般都会专门开出一处办公点为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处理材料审核和用章事宜。不过,在往年也有很多因为部分材料遗漏学校公章,导致初审不通过的情况。或者是因为临近报名才匆忙准备材料,而每所高校从发布简章、开放申请到申请截止的时间又非常短,家长没来得及把资料收集齐全。

所以在这里,家长们要特别注意去提前了解孩子所在学校每年对于有自招申请需求的考生材料的审核处理流程。对于那些只有极少数考生申请自招的高中,由于缺乏经验,更是要及早咨询学校班主任,请他们帮孩子做好相应准备。在拿到材料后,最好能够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保存,以免到了申请阶段才手忙脚乱。


此外,在第(6)项推荐信方面,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自招考生的推荐人一般可分为三类:学校、专家(大学教授、行业资深从业者)和社会团体(如中国作协、中国法学会等),均需个人实名制推荐。因为推荐人的从业领域与考生想申报的专业要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要寻找匹配的专家或团体也让很多家长感到为难。

在前文已经提到过,自2015年后中学的'校荐'资格已经被取消,但是考生所在中学依然能够作为推荐人为孩子的相关能力做证明,只不过这样的推荐对比以前的'校荐'力度要低,而且不少家长都认为中学老师的推荐不如找大学教授或行业高管等专家有效,所以经常忽略了学校推荐这条途径。不能否认,理论上职称级别越高的推荐人越有利于孩子的申请,但实际上高校对推荐人在职称上的要求一般都需要达到'副高'以上级别即可,因此对于资源比较紧张而想申请的高校又的确要求要有推荐信的考生,可以请学校校长或教务主任等级别较高的老师作为推荐人,毕竟学校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更深,在推荐时也更愿意付出真情实感。


由学校推荐需要提供老师的姓名、身份证号、邮箱等基本信息,并让老师撰写推荐内容(主要体现孩子在综合素质及申请专业方面的特长)。在操作流程上,需要先在报名系统里提交基本信息及推荐人常用邮箱,志愿确认后邮箱内会收到链接,在链接中进行推荐人与被推荐人的相识过程、推荐内容的撰写,撰写完成后,需将文件进行保存下载,并根据要求签字盖章,在规定的时间内扫描上传,这才算完成了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需要提供推荐信,没有提供推荐人这一步骤的学校是无法进行推荐信操作的。而在推荐人基本信息填写时,电话和邮箱一定不能填错,否则需要删除志愿,需要重新填报确认才可以,过程很繁琐;而且务必牢记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扫描上传才行。另外对于一些对推荐信有特殊要求的学校,如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家长需在简章出来后特别关注。


2018年自主招生将在3月掀起大幕,各大高校开始即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简章,自招申报筹备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与学校老师的通力配合十分重要,家长要善用孩子所在学校的资源,有节奏有步伐地逐个击破备战要点,为孩子争取自招申报的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