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刺针灸疗法概述 】文/ 何树槐。纽约中医论坛

 郭医 2018-03-07


前言

针灸浮刺疗法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应用、针具研究、理论研究,证明疗效显著、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应用。


由于浮刺法的广泛应用,更多的医生希望了解、应用、研究浮刺法,世界浮刺针灸学会于2018年211日在荷兰阿姆斯丹正式成立,它必将推动浮刺法有更大的发展。

1.针灸浮刺疗法源于《灵枢经》


浮针疗法是在经络理论、阿是穴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灵枢·官针篇》“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的记载,参照《灵枢经》有关浅刺的论述,结合目前临床常用的腕踝针法、浮针套管法的特点发展起来的。


浮刺法《灵枢·官针篇》中的有关常用的浅刺法包括半刺法、毛刺法、直针刺法、扬刺法等。


毛刺法 :属于九刺之一,“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使用毫针浅刺皮肤上的穴位,针尖不穿透皮肤,类似现在常用的皮肤针,主要用于皮痹症的治疗,如皮肤麻木、疼痛等。


半刺法:属于五藏刺之一,“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用毫针浅刺透皮,无伤及肌肉及血络,治疗邪气在表的病变。


直针刺法:属于《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即用手捏起皮肤,然后用针沿皮下刺入,用于治疗病邪表浅的病症。


扬刺法:属于《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病变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方法,用于寒气引起的范围较大的病症。


总之,《灵枢经》浅刺法的特点浅刺皮下松弛的结绨组织;治疗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病症;病变部位在表层经络,浮刺疗法正是结合了这些特点应用于临床


2.浮刺法的内容

根据《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的记载,其内容包括浮刺疗法的部位(即穴位)、浮刺的方法、浮刺的适应症等三部分内容。

(1)浮刺的穴位       


有关浮刺的穴位目前在临床应用上有两种,一种是以局部取穴或临近取穴为主;另一种是局部取穴结合远端取穴的方法。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从事浮刺方法的医生临床经验不同,习惯不同的缘故。所用方法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遵循《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指,视其应动者,而后取之下之。”就是说必须通过检查确定浮刺的穴位。


人体中的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贯穿上下联系内外,将人体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体内的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体表,体表一部位受到外界的刺激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内,也可反应到肢体的另外部位。


所以人体某一部位的功能发生异常,出现病理性改变,必然通过经络在特定的部位反映出来。这种反应可表现在病变的局部及其周围,也可反映在远离病变的部位。


其表现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阳性感觉:如疼痛、肿胀、麻木、拘紧、蚁行感、冷热等。


阳性反应物:如结节、条索、囊肿等。


阳性形态:如凹陷、隆起、颜色的改变等。


这些变化有人叫做反应点激痛点压痛点、敏感点等,认为它反应了疾病的本质,反映了病变的性质、病变的深浅等。


这些变化从广义上讲统称为“阿是穴”,所以浮刺的部位或穴位首先需要寻找病变的阿是穴。


①寻找阿是穴的方向

*在病变的区域或附近寻找。


*在病变的对应区域寻找,即根据经络理论中同经相应法或者称为取类比象法(生物同息论法)。


其内容可分为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交叉对称三个方面,如左肩关节与右肩关节,左髋关节与右髋关节;左肘关节与左膝关节,左腕关节与左踝关节;左肘关节与右膝关节、左腕关节与右踝关节等。


*在病变部位所属的经络寻找:

局部病变常常通过经络反映到远离病变的部位,尤其是肘膝以下部位。例如:


内脏病中冠心病在灵道、内关、心俞有反应点;

肺炎在孔最、肺俞有反应点;

胆囊炎在阳陵泉下(胆囊穴)、日月有反应点;

胃出血在梁丘等可找到反应点。

经络病颈椎病在曲垣、天宗、手三里有反应点,

肩痛在巨骨、手三里有反应点;

腕管综合征在郄门、间使的区域有反应点;

腰痛在委中、飞扬区域有反应点;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在风市、中渎区域有反应点等,


通过触诊可以获得反映点。


*按神经节段寻找:

如上肢病痛在颈椎、下肢病痛在胸椎、腰椎、骶椎等夹脊穴可触及阳性物或阳性感觉。


*根据肢体活动障碍寻找:

筋骨疼痛的患者往往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当某一个姿势或某一活动发生障碍并出现疼痛时,这时的疼痛点就是针刺的穴位。


②寻找阿是穴(反映点或反映区)的四大方方法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 根据《灵枢经》的记载在针刺之前必须检查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反映点、或反映区的虚实寒热而后才可针刺。


* 检查的具体方法:


:即望诊,查看反映点或反映区的颜色、隆起或凹陷等。


:属于触诊的一种,用食、中、环指指腹触摸寻找结节、条索、软硬度、局部的温度、肌肉紧张度等。


:属于触诊的一种,用拇指指腹按压寻找压痛点,确定压痛的中心点、压痛的性质、程度和深浅等。


:属于触诊的一种,用鱼际推找并判断肌肉的张力、阻力、结节、条索等。


:属于触诊的一种,用拇指指腹按压,指力由轻逐渐加重,判断反映点的范围、深浅、有根或无根等。


③穴位的配伍

局部取穴、临近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辨证取穴)三大规律,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针灸泰斗呈莘农、杨甲三、邱茂良等教授从两千多年来针灸大家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直至现在仍是针灸医生临床治疗时遵循的规律,这些规律同样适应于浮刺疗法。


辨证论治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经络辨证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针灸是针刺在穴位上,通过经络调节阴阳疏通气血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经络辨证首先要辨别病变的部位,再根据病变的部位与经络的所属关系才可确定病变的经络。


人体经络是一个大系统,一条经络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与其相表里的经络,也可影响到与其同名的经络,所以治疗选穴时要选择病变经络上或与病变经络相联系经脉上的有关穴位进行浮刺治疗,正如《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浮刺法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肩痛取局部反应点或局部穴位巨骨、肩前,远端可取手三里穴、外关、尺泽等穴位;


颈椎病局部取夹脊穴,邻近取反映点曲垣,远端取手三里、外关等;腰痛取局部的反应点、夹脊穴,远端取合阳、飞扬、跗阳等。


(2)浮刺的方法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中的“浮之”有两层含义,


一是浮刺的深度,应是皮下浅筋膜的部位,一般不刺入肌肉层。

二是针刺的方法,即浅刺的具体手法。


“浮”是动词,是说针具的动作,或者说针具操作的方法。


①针刺的部位

在阿是穴(反映点)傍开大约1cm处进针,或按经络辩证选择的穴位。


②针刺的深度

刺入皮下浅筋膜部位,然后沿经络走行方向平刺,针尖指向病所,施以手法。不要求得气,不要有痛感。


③针刺的方向

浮刺时针尖要朝向病变的方向,通过针刺手法使经气达到病所,疏通不通的经络气血,这一点针灸界认为对针刺获得良好效果非常重要。石学敏院士认为针刺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


④针刺手法

* 跷板法:食指端在针柄下,同一只手的拇指下压针柄的头部,使针身上浮,提起皮部,起到牵拉的作用。


* 苍龙摆尾法:苍龙摆尾或称青龙摆尾手法,出于明代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记有飞经走气四法,苍龙摆尾是第一法,其后各大针灸学家的著作中均有记述,对行气止痛有很好的效果,正如《针灸聚英》所说:“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奋飞遍体周,任君疼痛诸般疾,一插须臾万病休。”


方法是浮刺进针之后,左手食指在针刺穴位处按住针根,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左右慢慢拨动,不进不退,如扶船舵之状。此手法的作用是飞经走气,通经止痛,多用偏于实性的病证。


* 金鱼摆尾法:是比较温和的一种手法,浮刺进针之后左手食指在针刺穴位处轻轻按压针的根部,右手拇指按在针柄的侧面,中指在针柄的头部慢慢弹拨。其作用比觉温和,多用于疼痛缓解的后期,属于收功的手法。也常用于虚性疼痛证。


⑤针具

目前多采用康氏浮刺针灸针,其规格有两种:0.52×32mm,0.52×42mm


浮刺面部、手部、足趾部肌肤浅薄,也可选用0.30×25mm或0.30×40mm的毫针。


⑥浮刺法的針感

针灸临床采用浮刺法时并不要求有明显的針感,但能迅速取效,住疼痛于顷刻。


这种现象似乎与一般传统针刺法相左,这是因为浮刺多采用苍龙摆尾手法,属于飞经走气法,有较强的疏通经络的作用,可迅速达到气至而获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也就是说获得效果就是气至的表现。不一定要求針感,这可能属于隐性感传的一种。


⑦浮刺的刺激量

针刺手法的刺激量是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刺激量和针刺的手法、时间、患者的敏感度、疾病的状态等因素有关。


石学敏院士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持续的时间有直接关系。


浮刺时苍龙摆尾法是刺激量较大的手法,临床应用时通常摆动36-108次,而金鱼摆尾法是刺激量较小的手法,一般常摆动108次。


刺激量是浮刺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临床时要根据病证的性质、病人的体质酌情应用。

(3)浮刺法与守神


在进行浮刺手法时一般不要求針感,但要求“守神”“治神”。


“神”是以先、后天精气为基础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古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重要性。


“神”一方面显示人的高级精神意识活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体正气的反应,人的精神状态和正气的盛衰与针刺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这段经文说明了针刺经穴的重要性,其含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针刺时一定要针在气穴上即穴位上,因为穴位是人体气血汇聚的部位,也是神气反应的部位。“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人的神气充足,气血旺盛,经脉气血的运行畅通,通经止痛的效果才明显。


第二是针刺时不要发生疼痛。针刺时发生疼痛,可使病人产生恐惧感、惊恐感,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病人的神不安宁,气血运行随之紊乱,会影响针刺调理气血的作用,直接治疗效果。


第三是针游于巷,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是说针刺的方向是单一的,针尖朝向病变的部位,即朝向气血阻滞的部位;


是针刺入穴位后针下的感觉是松弛的,没有阻挡感;


是神而往之。


因为针游于巷针尖部是无阻碍感的,术者只有全神贯注,体会针尖部的感觉,“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样才能体会针下的感觉,即神而往之,以意引气,促进经气的运行,可获得好的治疗效果,此即守神之法,正如《灵枢·官针篇》:“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总之,守神之法包括两个方:


一是病人的神气,使病人的正气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医者在针刺时要精神集中,以意领气,神而往之。

3.浮刺法的适应症和病变性质


根据《灵枢经》记载“以治筋急而寒者也 ”,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肌肉、肌腱、神经、关节引起的疼痛症。


如颈椎病、落枕、肩痛、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腰痛、腰椎腰椎间盘突出征、皮神经卡压征、膝关节痛、扭伤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浮刺疗法对内科疾病、神经科疾病、妇科病、皮肤科病也有效果好的案例,值得进一步研究。

4.浮刺法的特点

1)见效快,通常情况下即可见效,尤其是常见的疼痛症。


(2)不要求針感,没有疼痛,没有酸麻胀重感,没有触电感,病人不会发生恐惧,容易接受。


(3)用针少,一般只用2∽3根针,通常不超过5根针,病人接受容易。


(4)浮刺法安全,浮刺表浅,仅刺入皮下,不会伤及内脏和重要器官。


(5)浮刺后通常情况下病人可自由活动,既可增强治疗效果又可减少病人在留针期间产生的疲劳。


(6)浮刺针具的大小粗细不同,医生可更具需要自行选择。


总之,由于针灸浮刺疗法有诸多优点,病人容易接受、效果好、医生使用方便,所以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浮刺疗法。


5.验案举例

(1)臀上皮神经痛

病人ORNELLA   55岁   罗马  31-01-2017

主诉:左侧腰腿痛两周。

病史:两周前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左侧腰腿痛(可能与做瑜伽有关),剧痛难忍,曾访问过家庭医生,X-线腰骶部摄片未见明显异常,服用西药止痛剂仅可暂时减轻疼痛。目前腰臀疼痛,呈持续性,疼痛连及下肢,膝关节以上,弯腰起立坐下困难。

检查:腰椎无侧弯,L-2、3左侧压痛,臀上皮神经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4字试验阴性 。诊脉弦紧,舌苔薄白。

诊断:臀上皮神经痛

治疗:取L-2挾脊(左侧),用康氏浮刺针行苍龙摆尾法,5分钟后疼痛明显好转,再浮刺中渎(有压痛),行苍龙摆尾法,留针30分钟。术后疼痛基本消失,按压患处仅有轻微疼痛。


两天后复诊,疼痛消失,局部无压痛,浮刺腎俞、飞扬巩固疗效。一周后电话询问,腰臀痛未在发作。

(2)腕管综合征


王某  男   55岁   罗马 23-05-2017

主诉:左手拇、食、中指麻木两月余,近一周明显加重。

病史:患者为修理工,常年用手工做为主。两月前不明原因出现食指麻木,以后又出现拇指、中指麻木,晨起明显,活动后好转,有刺痛感。    

检查:腕屈试验(阳性)、叩击正中神经(阳性)、中指和食指力稍减、按压大陵穴拇指和食指麻木。

诊断:腕管综合征

治疗:在腕横纹上肌腱两侧8寸和10寸处,触及有明显的结节,质软有轻度压痛和不适感,用0.30x40mm毫针浮刺之,针尖指向腕关节。行苍龙摆尾手法108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拇指、食指麻木消失,拇指麻木减少90%。3天后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在前臂未发现结节,体检无阳性发现。

(3)第三腰椎综合征

病人:Ornella,女,45岁,罗马

主诉:左腰腿痛一周。一周前突然位于腰臀部疼痛,疼痛剧烈,腰部活动艰难,起坐困难,尤其由坐位站起时更明显,疼痛可放射到大腿股后面膝关节以上部位。患者认为可能与经常进行瑜伽锻炼有关。检查:左侧第三腰椎横突部位肌肉僵硬,有明显压痛压痛,疼痛连及臀部和大腿外侧。脉弦紧。

诊断:第三腰椎综合征辩证劳伤筋脉,风寒趁之,经络痹阻,发为痛痹。

治疗:取左关元俞和附阳穴,用0.52×42mm康氏浮刺针,行苍龙摆尾法300次,留针30分钟。起针后疼痛基本消失,隔日复诊已无疼痛,压痛消失。

(4)面神经痛

患者:Antonella 女  55岁 就诊时间:2018年1月15日。

主诉:右侧面部疼痛3周。

病史:去年圣诞前右侧颈部和耳部出现疱疹和面部耳后部疼痛,一周后疱疹消失,但面部疼痛不减。曾用过抗生素和止痛药治疗,面痛不见好转。目前右侧面部疼痛,呈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疼痛性质为灼热性。

检查:面部暗红,轻触皮部可使疼痛加重,疼痛位于颧骨以下,在乳突后下有压痛。诊脉弦滑,舌质红。

诊断:带状疱疹后面部神经痛。风热邪气侵袭少阳阳明经脉,经脉不通而痛。

治疗经过:开始选取阳明、少阳经穴为主,穴如翳风、风池、下关、听会、頰车、地仓、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针刺泻法,经治疗5次病情无明显好转。随即采用浮刺法,取下关刺向頰车、颧髎刺向地仓浮刺,选取0.30×40mm毫针浮刺,行苍苍龙摆尾法,同时并用合谷、内庭。治疗一次后疼痛明显好转,疼痛减少60%,又治疗2次疼痛完全消失。


有关针灸浮刺法的理论另设专篇讨论

2018年2月28日于罗马


何树槐教授简介


何树槐,中医世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


曾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室副主任

北京中医要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原为系)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原为系)院长(原称主任)

卫生部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主任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意大利Villa giada中医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

针灸学(主编,上下册)

针灸学参考(副主编)

针灸保健学(主编)

针灸治疗学(副主编,统编教材)

单穴治病选萃(主编)

中国针灸学(编委)

实用针灸词典(编委)

西班牙版针灸治疗学(主编)

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主编)

针药并用治头痛(主编)

在中国各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