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xiake172 2018-03-07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70 余年,于治疗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关于热病,裘老主张“伤寒温病一体论”,其中的方药运用不管是伤寒、温病,或内伤杂病完全可以融会贯通,“神明之妙,存乎一心”,贵在辨证和化裁。临床上常常有“轻剂起沉疴”或者“大方治杂病”,并应手取效的情形,屡见不鲜。

1 胃脘痛发热案


葛某,女,38 岁,1991 年 6 月26 日初诊。主诉:低热2 年余。病史:今年 2 月份曾患“甲肝”,经治疗痊愈,现肝功能正常。但 2 年来经常有低热,T37. 6 ~37. 9℃,以午后为著。胃脘疼痛,食欲欠佳,口干欲饮。过去有“胃病”史。查体:T37. 5℃,巩膜无黄染,心肺( - ),右胁叩痛,中上腹轻度压痛,肝脾未及,舌苔薄脉濡细。辨证分析: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壅滞内热中生。

诊断:胆囊炎;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失和)。治法:调肝和胃,拟辛开苦降法。处方:党参 30 克,生甘草 30 克,黄连9 克,制半夏 12 克,延胡索 18 克,牡蛎 30 克。7 剂。

1991 年 7 月 20 日二诊:中上腹痛反复发作,午后发热37. 5℃左右,口渴喜冷饮,大便溏薄,日行二次,烦躁口苦,舌苔薄腻,脉细涩。肝胃郁热不解,宜以清解。处方:生石膏 30 克,知母 15 克,生甘草20 克,青蒿 15 克,白薇 12 克,黄连9 克,黄芩 9 克,藿佩(各)12 克,高良姜 10 克,红藤 30 克,太子参 12克。7 剂。

1991 年 8 月 3 日三诊:低热已退,中上腹痛减轻,大便稍溏,日行一次,汗出,口淡乏味,舌苔薄脉细弦。继以前法守治,以防死灰复燃。处方:软柴胡 15 克,黄芩 20克,红藤 30 克,青蒿 12 克,白薇 15克,元参 10 克,制半夏 12 克,延胡索 20 克,高良姜 9 克,黄连 10 克,生甘草 15 克。14 剂。

1991 年 8 月 24 日四诊:中上腹痛缓解,近伴感冒发热咳嗽,刻下热已退,咳痰,关节酸痛,舌苔薄,脉细。旧病缓解,又染新恙,先以疏宣肺气。处方:紫苏 9 克,陈皮 9 克,百部 12 克,生甘草 10 克,白前 12 克,桔梗 6 克,防风己(各)15 克,焦楂曲(各)12 克,炒谷麦芽(各)15 克,生白术 15 克,延胡索15 克。7 剂。

1991 年 9 月 21 日五诊:腰酸颇甚,白带稍多,小溲浑浊,头晕乏力,胸闷不舒,苔薄脉弦细。胃热去而外邪解,脾气虚而湿浊下注,治拟健脾益肾兼清湿浊。处方:党参 15 克,黄芪 30 克,生白术 20克,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川断 15克,杜仲 12 克,狗脊 15 克,羌独活(各) 15 克,泽泻 12 克,牡蛎 30克,制香附 12 克,黄柏 15 克,桂枝6 克,滋肾通关丸 9 克。7 剂。

1991 年 10 月 12 日六诊:头晕减,经期延长,烦躁易怒,苔薄脉细弦。处方:当归 18 克,白芍 20 克,生白术 15 克,黄芩 30 克,牛角腮15 克,黄柏 10 克,山栀 9 克,柴胡12 克,丹皮 9 克,秦艽 15 克,生地30 克。7 剂。

按 胆胃主降,两者在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胆气逆则胃气失和,裘先生以辛开苦降法和其逆、开其结。后因阳明热盛佐以清解及时控制。复又恙外邪,肺气失宣而咳作,改以疏宣肺气,佐以化痰止咳。再因经事失调,故用归脾汤化裁。

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证随病移,药应证变。岂有以一方应无穷之变者。即使病相同,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差异。表现未必概同,学师在法,法在变化之中,徒师其方不学其变法,不能得其真髓,临证必难得心应手。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2 太阳阳明发热案


周某某,男,38 岁,2009 年 1月 21 日初诊主诉:反复发热伴双侧扁桃体肿大近两年。病史:2007 年 3 月始一月半发热一次,2008 年 9 月始 2 周发热一次,伴有咽痛,持续一周而退,最高 40℃。发热时伴白细胞增高,多次住院均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大便正常,舌红,脉濡。此发热的病机为太阳风寒未解,风寒湿邪束于肌表,湿郁化热,热犯阳明,以九味羌活汤合柴葛解肌汤加减。处方:羌活 12 克,独活 12 克,桂枝 18 克,细辛 12 克,熟附块 12 克,葛根 30克,柴胡 18 克,黄芩 18 克,石膏 30克,常山 9 克,黄连 6 克,黄柏 15克,生地 30 克,甘草 12 克。7 剂。

2009 年 2 月 1 日复诊:诉近日感冒,发热降低至37. 8℃,口渴,服药呕吐,舌质红,脉细弦。加用藿香梗、苏梗止呕,白芷祛风解表散寒。药后热度退净,无特殊不适。但时有恶心。但头痛时作,傍晚发作,血压 120/82mmHg,舌质偏暗,脉濡。考虑常山可致恶心,且病人发热已有所缓解,故方减生石膏、知母、常山、葛根,加川芎、白芷行气血,除头身疼痛;熟附块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蜈蚣通络止痛;天麻以平肝熄风、祛风止痛;黄芪、当归益气养血。

按 裘老结合脉症认为该患者病因为感风寒而余邪未尽,入春阳气内动、入夏复感暑湿,湿热蕴蒸,与既伏之邪相合而时发高热。其中羌活、独活具有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邪的作用;并加用桂枝、细辛取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意。另一方面用葛根、柴胡辛凉解肌清热,透解阳明肌表之邪;黄芩、石膏清邪郁所化之热,除阳明里证;知母助石膏泻火;常山解热;黄芩、黄连、黄柏共泻三焦火毒;生地泄血分热;甘草调和诸药。

病人发热反复迁延不愈,针对病因病机,裘老大剂量使用辛温发散之品,如桂枝用18 克;细辛用12克,熟附块 12 克。而葛根、柴胡清热解肌亦分别用30 克、18 克,远超一般剂量,仅仅 14 味药即解病人多年之苦,其功底可见一斑。裘老的处方用药经验值得我们后辈研究和借鉴,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案(一)——裘沛然治疗发热案三则

3 午后低热案


朱某,女,40 岁。1989 年 8 月5 日初诊。主诉:午后低热 20 余天。现病史:近 4 年来,每逢夏季即出现午后发热现象,一般缠绵 2至 3 个月。今岁天气进入高温季节之后,午后发热又显,迄今已有20 余天,体温一般在 37. 5℃至 37.8℃,并伴有脘腹饱胀,胃纳不馨,大便溏薄,时有黏冻,日行 1 至 2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入睡。舌苔薄腻,中花剥,脉细濡。辨治:素体虚羸,脾气不足,加之夏令季节,湿热之气郁盛,困阻脾胃,运化无权,元气益虚。治当清暑化湿,佐以益气健脾。处方:软柴胡12 克,制半夏12克,淡黄芩 24 克,藿苏梗(各)12克,川厚朴 6 克,香连丸(分吞)9克,青陈皮(各)9 克,车前子(包)10 克,六一散(包)15 克,冬瓜皮12 克,焦楂曲(各)12 克,潞党参15 克。7 剂。

服上药后,体温趋向下降,一般在 37. 3℃至 37. 5℃,胃纳稍增,大便时干时溏。继服上方 7 剂,低热全退,胃纳已馨,大便成形,精神亦振,唯多食则胀,夜寐欠安。再进上方,去车前子,加合欢皮 9 克,续服 7 剂,诸恙俱瘥。按 夏季低热具有每值夏季来临即易罹病,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以眩晕乏力,不思饮食,低热不退为临床主证,须历时数月,一般夏季过后,症情即能自行改善。但患病期间,正气受损,体质必定羸弱,因此在治疗时除选用藿朴夏苓汤和六一散加减以清暑化湿之外,加用柴胡、黄芩清退暑热;配党参、山楂,焦神曲、香连丸以健脾益气和中,同时加用车前子、冬瓜皮既清热利湿,又含利小便、实大便之意。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裘老还告诫患者必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更需注意休息,尽量安排午睡或午休时间,并避免烈日暴晒,但又不能贪凉露宿,再配合药物则能早日改善证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