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热播,广大观众体会到“把诗歌唱出来”的艺术魅力,星城诗人、音乐人坚定了自信和决心,探索现代音乐为古典诗词插上传唱的翅膀
让诗词回到歌唱的“家”
-
谭维维担任节目嘉宾。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被中学语文教科书收录的经典作品。但在日前举行的2018“我们的节日”——新春诗会上,它却以男中音独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诗歌怎么变成音乐作品了呢?其实这种形式在长沙并不少见。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不仅让广大观众体会到“把诗歌唱出来”的艺术魅力,而且让星城诗人、音乐人坚定了自信和决心,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诗歌虽然带有“歌”字,但对普通人而言,诗歌学习主要还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正月初一至初三,央视连续播出了3期《经典咏流传》,立刻就火了。不少观众由此发现,原来诗歌不只是拿来朗诵的,还可以用于演唱。长沙媒体人洋子就在微信朋友圈向好友自发宣传这档节目:“现在将古诗谱成歌,唱出来,依旧那么动听。”
为什么诗歌能变成音乐作品?在专家看来,诗歌与音乐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本来就是可以唱出来的。中南大学宋湘绮老师介绍说:“诗歌的平仄本身有吟唱的艺术规律。诗人和着生命的节奏、韵律,写出来就是诗,唱出来就是歌。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后来,诗歌才变成案头文学,与音乐渐行渐远。”因此,古人如何演唱唐诗宋词成了濒临失传的学问。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这类学问,其中也少不了长沙人的身影。中南大学的杨雨教授,就在2013年成立了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
现代音乐包装古典诗词利于传唱
虽然诗歌演唱的“古法”濒临失传,但用现代音乐包装古典诗歌也是一条可行的路。《经典咏流传》就是用的这种方式,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苔》,经贵州支教老师梁俊谱曲并演唱后,感动了不少观众。
长沙音乐人在这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如戏曲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戏歌。早在1962年,人称“高腔大王”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徐绍清就以《单刀会》的两支曲牌为音乐素材,演唱了《沁园春·雪》。这首湘剧戏歌根据长沙话的声调依字行腔,湘味十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仍在传唱,魅力不减。诗人、潇湘诗会总策划胡述斌回忆,在2001年举办的潇湘诗会上,梅花奖得主曹汝龙演唱了《沁园春·雪》,观众反响热烈。
长沙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杨明国告诉记者,用现代音乐包装古典诗歌,长沙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算发展较早的。他非常肯定这种尝试:“这种形式特别新颖,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文艺工作者学习。”
诗词歌一体弘扬传统文化
不只是长沙音乐人在积极探索用现代音乐包装古典诗歌,星城诗人也有意识地将这一形式引入诗会活动中。
胡述斌告诉记者,他原以为央视会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长沙专场,结果等来了《经典咏流传》。虽然没看到长沙诗友的表现,但看到用现代音乐包装古典诗歌的创意,他仍感到格外亲切:“这种想法与我们不谋而合!” 潇湘诗会去年举办了二十四节气的专场活动,音乐节目不下10个。如陈铖用5年时间,为《诗经》305篇诗歌谱曲。他编排的《美哉诗经》融朗诵、演唱于一体,成为潇湘诗会的保留节目。胡述斌透露,央视起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今年潇湘诗会将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好听的音乐作品。
由长沙市嘤鸣诗社等承办的2018“我们的节日”——新春诗会于上周末在长沙图书馆举行,会上演唱了《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等经典作品。诗社社长郭晓鸣告诉记者,用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形式包装、推广诗歌是很好的创意,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宋湘绮则给出了诗意的回答:“《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是诗词与音乐的重逢,回归的路是来时的路。当我们担心诗词这美好的艺术失传时,应该让诗‘回到歌唱的家’;当我们感到当代歌词浅薄时,应该让歌‘回到诗歌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