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快乐老年435 2018-03-08

开元二十七年(739)秋,漫游江淮归来的李白在岳州偶遇王昌龄。

王昌龄比李白年长三岁,但出道很早,早在开元十五年(727)便进士及第,踏入仕途。他诗名早著,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被视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李白与王昌龄神交已久,虽是初次相见,却如故人重逢。李白多年来仕进无门,心情很不好,而王昌龄此行是在贬谪岭南的途中,心情比李白还要坏。两人相遇,别有一番感慨。

临别时,王昌龄写了首诗赠给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应该说王昌龄这首《巴陵送李十二》写得极怪,既然是送别朋友的,怎么通篇都是肃杀之景,竟无一字可见友情之浓呢?

其实,诗眼就在最后两句。

“秋城”,语出西汉刘歆的《甘泉宫赋》:“轶陵阴之地室,过阳谷之秋城”,代指长安。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寓意就是“长安难见,功名如水”八个字,这是王昌龄多年官场生涯的一种感悟,却借由景色道出,真不愧为“七绝圣手”。

盛唐才子们很少有不看重功名的,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也不例外,王昌龄深明此理,因此面对功名心尤其强烈的李白,他只能用这首语意隐晦的赠诗,给这位天才诗人一点启示。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李白当然知道王昌龄想说什么,而且他也知道,王昌龄说的,自己根本做不到。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钱钟书在《围城》里用来形容婚姻的,可是用于唐代的官场,也同样贴切。

王昌龄早就是城里的人,而且是一个受了伤的人,可他现在逃无可逃。朝廷要把他贬谪到岭南,他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李白则不同,他一直只在城外徘徊。他坚信自己缺的只是一个机会,只要机会来临,功名唾手可得,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孟浩然的高才黜落,宋之悌、王昌龄的远贬天涯,以及自己屡次的干谒无功,并不足以成为他停步不前的理由。没办法,这就是李白!

这一次,李白应该少不了诗赠王昌龄,可能已经失传了吧?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十年匆匆而过,转眼到了天宝八载(749)春,正在吴越漫游的李白得到一个消息:王昌龄因“不拘细行”,被奸相李林甫所忌,由江宁丞(今江苏南京)贬为龙标尉(今湖南黔阳县西南)。

此时的李白,与第一次偶遇王昌龄时大有不同。十年来他诗名日盛,并于天宝元年(742)秋奉召入京,得天子降辇相迎、御手调羹。然而,李白要的岂是这些?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潇洒不羁的背后,实则是理想落空的大悲哀。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想起当年王昌龄暗示他的“长安难见,功名如水”,李白颇多感慨。在扬州,李白为王昌龄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子规”即杜鹃,一般暮春出现,啼声悲切。首句借落花、啼鸟渲染出一种悲怆的氛围,次句突出龙标之遥远蛮荒。最后两句乃千古绝唱,诗人想象着明月和自己的愁心随风而去,陪伴着王昌龄直到夜郎之西的龙标,想象奇特,寄情深厚,也惟有李白能到这个意境吧!

但此时的李白不会想到,七年后的至德元年(756),王昌龄辞龙标尉归家,莫名其妙成了濠州刺史闾丘晓刀下之鬼。

李白更不会想到,九年后的肃宗乾元元年(758)春,他自己也会踏上流放夜郎的漫漫旅途……

“七绝圣手”王昌龄赠给李白一首诗,李白十年后终于读懂了!

春风不到夜郎西,愁心明月谁与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