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古缘清阁 2018-03-08
(2018-03-03 16:57:13)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扒村瓷是一个很早的瓷种,唐宋时期最为兴盛。她的白地黑花的特征和日用瓷的属性,被专家划为磁世窑系。上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骑着毛驴从禹州到扒村考察,他语出惊人地说,扒村瓷是古代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瓷种,其艺术水准和影响在当时并不逊色于其它瓷种,她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应独立成窑系。当代钧瓷艺术大师苗锡锦老师说:“扒村瓷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她不仅汇集了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而且吸引了大量匠师和艺术人才,甚至有宫廷画师和民间艺术家趋之若鹜,不仅成就了扒村瓷的美名,而且显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不凡的艺术功力。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扒村位于禹州市西北20公里处,北有具茨山做为天然屏障,南有棋盘山遥相呼应,境内有一条扒村河,发源于北大鸿寨,沿麻地川和扒村蜿蜒而过。这里丰富的瓷土、林木、煤炭和水源为扒村瓷的生产、加工、烧制提供了天然条件,而且扒村还是东西走向通道中绝佳的驿站和屏风。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气脉,才催生了扒村瓷这一独特瓷种的诞生和兴盛。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据民国《禹县志·山志》记载:“李宏信堡上旧有伯灵翁庙,陶人祀之”,元代张克己为伯灵翁庙碑撰写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之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方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已余,百不存一……”。碑文所记,记录了扒村瓷的前世和今生,如今,再去追寻伯灵翁庙的建筑格致,早已不见了踪影,只有2007年颁发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让人顿感这方热土的珍贵和她曾经的辉煌。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如今的扒村,沿街除偶尔有几处店铺和门面房外,再没有与艺术和繁盛景观沾边的东西了。村东北角山岗下那一处窑址残片的堆集,看上去像个小山,其景象几乎成了一个现代垃圾场。北边几处遗存的被烧成焦碳的窑炉,隐藏在农舍和梯田间,偶尔露出一个残洞,也被村民用铲子刨了又刨。地上丢下了碎碗沿和罐子的残片,让文物爱好者捡个拾漏。村东的大面积窑址,散落在田野间,你随意低一下头,便可觅得几片古瓷片;村子中央,是一个古老街道,几处明清风格的老建筑,伴着古槐、老井、锈迹斑斑的石条,在守望着它的风烛残年。一个突起的渣堆,证明村子中央曾经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址群,从盗挖者遗留的痕迹可辩出这只是扒村窑的冰山一角。村中最起眼,也最能为扒村证明其古老和有艺术含量的,就算是那个座北朝南向的藏金楼了。我去了几次藏金楼,院子不大,倒挺格致,2014年秋天去的时候,房主人在家,正在打扫院子,这个姓王的老师把庭院拾缀得干干净净,庭院里的石榴树足有上百年历史,树干有一碗粗,有许多部分已经腐朽枯烂,枝条顶部剩余的石榴几乎风干枯萎了,与藏金楼青砖灰瓦、铁门石墩相得益彰,别样般配。藏金楼据说是明代建筑,洪武年间,马皇后的弟弟马国舅在此兴办煤矿,这里的瓷业、煤业、交通运输业和饭店、驿站一定非常兴盛,藏金楼就是当时的钱庄。它的建造特点更多考虑的是安全因素,由此看出,那个时期绝不是太平盛世。它易守难攻,房基坚固,墙体厚重,房门用了几乎尺余的整体木板,里外都用厚厚的铁条镶钳,并设置了坚固的门栓和支顶。藏金楼高10米,一楼无窗,沿屋内木梯上得二楼,依然感觉森严壁垒。楼两山与岗楼相连,岗楼上设置的垛口似长城的瞭望台,也可做防守用,百姓叫钢叉楼,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整座楼的建筑风格也非常雅致,房主人指点,一楼门楣设置为圆形,左右刻有“寿”、“禄”图案,中间雕有莲花,“福禄寿”之意透出房主人的高雅情趣。而拱圈又制成元宝图形,楼顶镶有古钱币图案,暗喻房主人堆金如山,拥有家财万贯,从中透出了当时扒村富商的富庶和享通。同时,也多少透出房屋建造者的铜臭气息和对金钱的奢欲,不过,它至少说明,明代这个时期,扒村因煤业兴起带来了经济的又一次复兴。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扒村瓷的发展沿革历经波折,恰与民间《禹县志·山志》记载:“扒村产陶土及煤铁,宋、金东张镇旧瓷场地……”相吻合。说明宋、金时期扒村瓷窑业非常繁荣。那么,扒村瓷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从瓷的本身能否反映当时历史的兴衰更替呢?

       我们从扒村瓷手绘内容的变化,再结合历史发展的脉络,来一步一步揭示扒村瓷是怎样从繁盛走向没落的。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物华充盈的时代,也是一个手工业发达、想象力和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禹州离宋都开封仅百里之遥,时称阳翟,拥有夏代开国都城之美誉。当时禹州的神垕大刘庄、下白峪钧窑,及苌庄窑、扒村窑发展迅猛,钧瓷因其精美绝纶的艺术魅力被定为御用品升格为官窑,并在钧台附近建钧官窑,烧制御用贡品,专供皇宫观赏使用。而苌庄窑和扒村窑注重实用性,为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至今,在扒村和苌庄还流行着神前的说法。传说,唐代时候,这里窑业发达,窑附近有个庙。窑主晚上做了个梦,一位仙翁对他说:“你们老是在神前烧窑,惊扰了窑神,怎么能烧出好东西,为何不搬到神后烧窑呢?”于是,窑址都移到了神垕镇。这个说法不准确,但至少反映扒村窑、苌庄窑和钧窑是有一定联系的。苌庄窑遗址在历史典籍中几乎没有被提及过。曾在文革时期主管乡里文教工作的王书乾曾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瓷器残片到郑州古玩市场转悠,有人一眼就认出这是唐钧。于是二十世纪初,有收藏爱好者大量拥入苌庄,在荒废的窑址附近和河滩里捡到成堆的水注和唐黄。据说,苌庄窑址分布更加广泛,仅全乡就有六个大的窑址群,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把捡到的瓷碗、瓷罐往外卖,一个卖2毛钱,现如今,该挖的都挖光了,该破坏的都破坏了。其实,在扒村,依然发现有钧瓷的遗址。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不过,扒村窑主产区生产的主要品种大多是民用碗、盘、碟、盆等,也生产制作腰鼓、陶俑、虎枕等观赏艺术瓷,具有极高的观赏实用价值,并畅销民间。扒村瓷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其彩绘和装饰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熏陶力。它的白地褐彩绘画装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反映了极强的艺术魅力。而其绘画表达内容,恰似一本无声的历史课本,虽没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表达当时东京梦华录的波润壮阔,但今天再去玩味和品读扒村瓷,依然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生活场景和世态人情。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详分几类:

 其一,自然表达,吟花领草,在瓷器底部或口沿绘制兰草香花,廖廖几笔,笔力苍劲,兰花生香,让人怜爱不已;绘制鸟鱼,鸟如飞临,鱼如翔游,引人暇思;

 其二,直抒胸臆,歌咏风情。在盆、盘底部,手写风、华、雪、月、酒、情、爱、醉,简单一字,字入心间, 一个“情”字难舍,又一个“醉”字了得?

 其三,彩绘诗句,劝谏教诲。如在普通百姓常用的器物底部书写“家无读书郎,何来做官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劝喻,这些反映封建社会价值取向的诗词警句,在代表民间艺术杰作的扒村瓷上岂能疏忽遗漏?

 其四,借物言志,畅情达意。用暖色调彩绘一童心未泯的少年,翩翩起舞,笑逐颜开,鸟鹊追逐,祥云环绕,好一幅盛世清明图。

 其五,民间生活,情感写意。淑女临风,秋意渐起,梳状台上的花盆上构画一淑女图案,淑女左顾右盼,明眸善睐,虽暗送秋波,但寒意渐浓,霜叶纷飞,凄凄惨惨,断肠人在天涯,让人读出几分孤寂和落寞,不仅生起怜爱之心!

 其六,仕途沦落,国破家亡。扒村瓷上着意刻画一位挽高簪,着官袍的文人仕官,在旷野间奔走,乌云飘浮,夕阳西下,情绪低落,黯然神伤,一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真实情形。一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山河破灭,国破家亡的情形在扒村瓷上竟然打上了深深的印痕。这是艺术,更是历史!

河南“扒村瓷”磁州窑系又一艺术高地

    创作者匠心独运,驾轻就熟,既用写实的手法彩绘自然情形,又用虚拟的艺术手法暗喻社会风土人情的发展变迁。我忽然怀疑这扒村瓷艺人是否出自山间村落。难道当时的扒村就是一个庞大的手工作坊村或者艺术城?看史书记载,宋金时期的扒村,东西十里街,七十二窑,七十二店铺,商业繁盛,人稠物充,市井骈阗,扒村是不是不是象极了今天的北京玉泉营或者潘家园?宋徽宗赵佶是否来过?如果他没有亲见扒村瓷,那真是他一生的遗憾。北宋末年,中原沦为金国铁骑之下,金元之战,主战场就在禹州三峰山下的黄榆店,禹州连遭战乱,战火频仍,加上天灾人祸,洪水泛滥,民间艺术人逃或亡,扒村瓷难免战火洗礼,渐至悄声匿迹,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难以湮没的历史图卷都随着易碎品的陨落而黯淡了下来。

       扒村瓷随着大宋王朝的崛起而兴盛,又随着一代帝国的陨落而衰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