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家琪:14岁考进清华靠的是自信与勇闯

 hyxz_ljf 2018-03-08

黄家琪

毕业于北京八中少年班,在高考中以682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专业录取。他考上清华时年仅14岁,成为2016级新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想提高就要与优秀的人同行

2016年8月17日是清华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北京籍考生黄家琪收到了校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因为他只有14岁,是清华大学2016级新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黄家琪戴着一副半框眼镜,脸上有着一丝丝稚嫩与紧张,看上去似乎与同级学生有些“格格不入”,但他却自信地说:“我和他们没什么代沟,我们会相处得很愉快。”

从小时候开始,黄家琪就喜欢和更加优秀的人一起学习竞争。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第一名,正因为此,黄家琪选择进入北京八中少年班进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我想和更优秀的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

回忆起在少年班的学习经历,黄家琪仍然非常兴奋,“少年班的教学速度都非常快,但是遇到重要的知识点就会讲得很细致,由浅入深。”每次提起少年班,他总是滔滔不绝地夸赞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并且坦言说:“虽然班上的同学都非常优秀,但是整体氛围和谐友善,压力并不是很大。”

黄家琪提到,在少年班学习的时候,任课老师会亲自盯着学生改错题,每当学生有不会的地方都会及时给予解答;回到家中,父母扮演着“督促者”与“激励者”的双重角色,也会帮他一起分析每次考试中的问题。在这种宽松与充满鼓励的环境中,黄家琪身上一直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这种自信与闯劲已经成为黄家琪身上一个不可磨灭的烙印,直到现在依旧如此。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专业进行学习之后,黄家琪发现同学中间有很多都是物理竞赛生,他们的专业起点要高很多,但这并没有打击到黄家琪的信心,他语气坚定地说:“这只会激励我更快地赶上他们!”

不经意的邂逅与深厚的清华情缘

提到自己当初被清华大学录取时的情景,黄家琪笑了笑说,“我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来清华,心中的目标也比较低,没想到自己高考发挥得不错,考了682分,于是就幸运地来到了清华。”

这看似是命运的转折,但黄家琪与清华的情缘却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进入大学以前,黄家琪所在的学校曾经组织参观过清华园,而且他也参加过清华大学组织的暑期学校,当时他对学校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表面,觉得园子里的景色十分漂亮——尤其是夏日里的荷塘周围长满了繁茂的绿树,一汪清水慰藉了炎炎夏日中燥热的心境。到现在为止,黄家琪已经在园子里生活学习了一年半有余,他切身地感受到了学校里面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他感慨说:“这里是可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地方。”

现在的黄家琪对之后的专业方向还没有明确的想法,进入物理系学习之后,他想在低年级的时候先把基础科学学好,随着对各个研究方向的了解逐渐加深再选择自己今后深入学习的具体科研领域。

其实,大学里的学习压力并不比中学小,黄家琪感慨说,自己现在对物理专业的学习体验深入了很多,专业知识比高中时学的物理知识难了好几个档次,而且更加抽象难懂。无疑,这让本来年纪就小的黄家琪遇到了苦难,但是,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挑战,而黄家琪踌躇满志!

在清华,发现更全面的自己

来到清华之后,黄家琪尝试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住宿、第一次和年长自己四五岁的同学一起上课学习、第一次自己规划生活、第一次加入社团……

初次体验住校生活,黄家琪很认真地总结了自己在入学第一个学习的住宿表现,然后给出了一个“不太好”的评价,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管理不是特别好,住宿生活有无限的自由,但也要学会自我约束与时间安排。

在大学里面,黄家琪面对的同学都是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但是性格活泼开朗的他觉得自己很轻松就融入到了这个环境中去,“因为他们就是我的同学,不用刻意表现,同学关系就是最简单、最纯洁的。”

喜欢听歌、踢足球的黄家琪非常享受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音乐、在宽阔的紫荆操场上踢足球的时光,因为这份坦然惬意再加上严肃紧张的专业学习就是黄家琪脑海中关于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今,这已成为现实。而且,他还在大一上学期初“百团大战”的时候加入了“清华大学科幻协会”,与志同道合者异同探索科幻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这种新奇惊喜的体验让黄家琪随自己的大学图景充满了期待。

现在,黄家琪心中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在保证成绩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在清华读研,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

再次回想起自己在中学时的学习生涯,黄家琪感慨地说道:“求学之路很苦很累,但是当高考成绩出来进入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感谢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