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习秦小篆《峄山刻石》

 天津崔士清 2018-03-08


《峄山刻石))又叫《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为颂扬他的文治武功,命秦相李斯书写、镌刻的第一块刻石。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由徐铉摹写,经郑文宝摹勒上石,与李斯所写的其他刻石相比,艺术风格独特。 临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峄山刻石))又叫《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为颂扬他的文治武功,命秦相李斯书写、镌刻的第一块刻石。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由徐铉摹写,经郑文宝摹勒上石,与李斯所写的其他刻石相比,艺术风格独特。

临习((峄山刻石》,应从读帖人手,掌握整体艺术风格特点和笔顺要领,训练笔法、字法、章法等小篆技法。

《峄山刻石))艺术风格特点:

1.线条细劲圆润。笔笔中锋,其线质珠圆玉润,线条浑然如“玉箸”——像玉质筷子一样圆润,因此有“玉箸篆”之誉。这种笔法要求用纯正的中锋行笔,行笔使转流畅,力量、速度匀平。

2.结构平正典雅。其空间构造中正、匀称、严整有序,封闭内向,体现静态审美的特征。书法纵横有序,整齐划一。结构内部既中轴对称,布白均匀,又上敛下纵,重心上移,在统一中寓以变化。

《峄山刻石》小篆的笔画有很多地方让一般人看不出点画的起始,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接笔的技巧。接笔要领:第一笔点画入笔时要省略藏锋动作,或弱化藏锋动作;第二笔接笔时直接从前一笔画中间引出,省去逆锋用笔,接笔处重合叠加,注意起、收笔时的力度控制,保持接笔处圆劲,点画粗细一致,不使人看出笔画的起止和接笔的痕迹。由于宣纸的洇墨特性,若书写时笔画连接处仍然完整写出藏锋、回锋,两笔相重必使接笔处出现一个“疙瘩”,以致露出接笔痕迹。圆角要领:如在“四”字的外框左上角第一、第二笔起笔处(画有实线),在实线的左侧(画有虚线)组成的直角,从实线到直角的距离就是圆弧拐弯所需要预留的距离。很多初学者在入笔时直接在直角处起笔,以至于没有圆转的余地,易造成接笔处不圆转。所以,要使转角处圆转,起收笔一定要留有余地,为后续的笔画留下回旋的空间,而不能一下将笔画写到死角。最好训练自己在圆弧中间接笔的习惯,如“日”“国”,虽然在其间接笔,难度较大,但容易训练自己控制笔的手感;还可以在点画的交接处对接笔,这样不易露出痕迹。

《峄山刻石》笔顺要领:

1.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小篆的笔顺其实并不难掌握,同楷书、隶书的笔顺并无大的原则性区别。大部分的字还是遵循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横后竖、先外后内的原则。这个原则既可以针对一个篆字的各个部分,也可针对某一部分的具体笔画。书写时应遵循右手写字的生理特点,横向笔画一般由左往右运笔,纵向笔画一般由上往下运笔。先写左边笔画,再根据中心对称原则,书写右侧点画。

2.先中间,后左右。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或部首,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3.先外包,后里头,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然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字形大小整体不一致。

4.灵活运用。对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篆字,可参照上面的原则,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一般先写容易确定位置的笔画。

如“為”(为)字,最后三个斜线把下部空间进行均匀分割,写完第九笔后向下弯弧,按照中心分割的原理依次写好中间的斜线笔画和前后两个斜画,这样处理容易分割均匀;如果还是依次由左往右写这三个斜画,则不易写到位。“家”(家)字内部的写法同理。

“長”(长)字,先写容易确定的三个直画,再看好要写的第四笔“S”线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所经过三直画的位置,写起来就容易准确到位。

再如“萬”(万)字,凡是左右对称的字,写的时候心中要有中线意识,先写上部左右手字头,循着底部弧形写中部的鼓形,再来写上面的两个左右大弧线就容易定位。

我们掌握了《峄山刻石》基本笔法、小篆字形和笔顺之间的规律之后,就可以进入《峄山刻石》具体的技法训练——读帖、摹写、对临、背临练习。

临摹训练要做好三件事:读帖、摹写、对临。读帖主要解决“眼力”和“心力”问题,临摹训练则是在“眼力”和“心力”参与下的表现力的提升,即眼(看)——心(想)——手(写)三者的协调发展。一句话,临摹训练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本人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和书法教学探索,总结出一套比较实用而有效的临帖方法,我概括为“临帖六步曲”:

一看:即“读帖”,目标和要求下面将详解,是本讲重点。

二写:写的时候不能看帖,要凭着刚才读帖时对范字的理解和印象,连贯书写,力求准确、熟练。

三比较:写完一个字即和范字放在一起,对照、比较,找问题,如字形、结构是否准确、用笔是否到位……

四改写:找到问题就在原字上改写,改写字形不准,用笔、结构不到位的地方。

五重写:认真改写后,应该对范字有新的感悟。带着这种新的感觉,再重新书写这个范字,避免重复抄帖,应该比第一遍更靠近原帖范字,力求找到原帖的感觉。

只要书写不准,第三步到第五步可多次重复训练。刚开始可设定目标:在第十遍改写后把范字写准,然后再提高目标,控制在改写六遍后把范字写准确。做任何事情只要有目标,认真去做,就有可能达成目标。

六记帖:即“背临”,力求学一个字会一个字,用笔准确、熟练。

写好一个字的检验标准:不看帖,连续书写该例字1 0遍以上,都和原帖例字的气息、结构、用笔非常接近(95%以上像范字)。

具体做法:

准确临摹训练:范字“献”。

训练要求:按照临习步骤,背临例字三种规格(20、10、Scm)均能做到笔法到位,结构准确,字态神似。

临习步骤:

1.铅笔画字框。找出范字上下左右四点(最高、最低、最左、最右点),用铅笔画框,建立字形比例(长宽比)意识。比例关系存在于一切视觉艺术形象中,建立比例意识是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一步。

2.用铅笔画出字的外接多边形(最小外接凸多边形)——此为字形法,可掌握范字的字形特点,并了解主笔位置和字态(字的姿态)。

3.找出范字的中心点,四分之一点……找到范字的中心点,一可分析范字的空间构成,二可帮助我们定位首笔(借助每个空间存在的中心点,可准确、快速定位范字第一笔的位置)。每个例字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每个空间又都存在一些稍加留意即可觉察到的特殊点,如四个角点、中心点(二分之一点)、四条边的中心点、四分之一点……通过这些特殊点可帮助我们观察到范字的一些主要笔画的位置关系和字内空间构成规律。

4.摹勾单线,仿写:拿较为透明的元书纸或毛边纸覆在范字上,用铅笔画出每个点画的中心线,即画出这个范字的骨架线。透过这个骨架线进一步分析范字的空间构成;然后,参照范字原样,用毛笔沿着画出的骨架线写出该范字——专注于该字笔法(见图7)。

5.勾单线,仿写:将范本置于左前方,对照范字,在折好的字格内用铅笔画出范字单线骨架,然后仿写范字原样——进一步熟悉该字笔法(见图7)。

6.默写勾画单线,再仿写:不看范字,在折好的字格内用铅笔默画出范字单线骨架,然后默写范字原样,使该字“成字在胸”。如果画不准,还可对照范字修改,以便进一步了解范字的写法,加深印象(见图7)。

7.双勾,描红:再拿透明的元书纸或毛边纸,覆在范字上,用铅笔画出范字的轮廓线。通过前面六步的练习,我们对范字的用笔和结构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步主要是对范字的细节进行深入体认,如每个点画起、收笔处的形状如何(将影响下笔时的角度和收笔方式),点画之间如何搭接等用笔的细节处(见图8)。

双勾要求:字形轮廓线勾画准确到位,预想书写动作。

在勾画每个点画时,仔细观察这个点画的形状特点,同时预想这个点画的书写动作。我们知道,前人留下来的笔迹,如今虽然静静地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在动的书写过程中形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在临写之前就必须认真细致地解读,每一点、每一画、每一个字乃至通篇。对其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联系手腕应如何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像放电影一样,使它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恢复到动。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描红练习

8.预想字形——背帖

经过上述练习,我们对要写的范字从整体(字形、结构、字态)到局部细节(线形、线质、线律等用笔变化)有一个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以至于闭上眼睛也能浮现出范字的清晰形象。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做预想字形的练习:

(1)取一张练习纸,折好格子,画一个空白的格子,想象范字被安放在格子中适当位置时的情景。如果范字形象还有模糊之处,请检查上述步骤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2)不看范本,在空格中书写该字。如果一字重复背临五次还不准确,要对照范本,再重复上述某个练习步骤或单独重点练好范字中最难写的点画。

(3)检查背临的准确性。字形是否准确(外接多边形)、结构是否到位(内部主要单元空间形状)、点画距离及夹角等点画间的位置关系。

每次临摹练习,先确定临习目标(精选经典范字),然后按上面的临摹方法和步骤进行读帖、摹写、对临练习。先读帖,把要临写的字认真地分析一遍,搞清范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和用笔规律,在脑子里造成第一个“意”(即意象、印象、形象)。然后“意在笔先”,不看帖,按照刚才读帖的感觉去临写,一笔接一笔,笔笔生发;一种笔画一种笔画突破,写一笔体会一笔,记住一笔;一种字型一种字型突破,写一字体会一字,记住一字。要求落笔要准,行笔稳定而连贯,力求准确、到位。一字写完不忙写第二个字,而要把刚才写的字和原帖范字对照,做第二次分析,找出差距和原因,形成第二个“意”。然后按这个经过实践消化提高了的印象,再照帖临写,如此往复,直至多遍。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html/zhlw/20170521/701783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