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江上一沪翁 2018-03-08

文/李亮之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五代南唐(董源)龙宿郊民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五代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五代北宋(巨然)万壑松风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北宋(郭熙)早春图轴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董源李成范宽,

静穆奇拔凝坚。

继后有巨然,

郭熙步移面看。

面看,面看,

《林泉高致》遗篇。

注释:

①“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水色”南宗画派,此派笔法细腻,写尽江南风景的秀美,以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董巨”,惠崇和赵令穰的小景为“南方山水画派”支流,画京口一带景色的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显出此派新貌,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涧)等亦属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②因其开创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完善中国山水画面貌,董源、李成、范宽又史称“北宋三大家”,其中董源之画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画史》:“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李成山石险峻、枯木相衬,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而范宽则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大山布满画面等特色;

③巨然为五代著名画僧,师董源、擅山水,所画峰峦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④北宋院体画家代表、绘画理论家郭熙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后宗李成,工画山水寒林,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著《林泉高致》总结四季山水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犹重“平远”、“步步移”和“面面看”。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五代后梁(荆浩)匡庐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五代后梁(关仝)关山行旅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五代南唐(卫贤)高士图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气运韵隐思删,

景搜笔运墨淡。

萦绕宛入仙,

北方画派雄健,

雄健,雄健,

荆浩关仝卫贤。

注释:

①“气运韵隐思删,景搜笔运墨淡”指荆浩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主旨: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和“二病”(有形与无形之病)等观点,其《匡庐图》云气萦绕、宛如仙境;

②关仝《关山行旅图》突兀奇石,景色荒凉;

③荆浩、关仝两人属“北方雄浑”画派,作品沉郁恢弘,尽显北方山河雄奇。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 纸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友仁《潇湘奇观》

南宗山水米点。

晨晴晦雨间,

借物抒怀空幻。

空幻,空幻,

旧貌置换新颜。

注释:

①米友仁系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与父米芾齐称“二米”,诸如《潇湘奇观图卷》等山水画借物写心,脱尽古人窠臼而自成一家法,创南宗“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

②“晨晴晦雨间”即以“米点山水”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而空灵。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绢本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希孟《千里江山》,

江河烟波浩瀚。

青绿抹重彩,

杰构巨制超前。

超前,超前,

遥相呼应多点。

注释:

①《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②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③《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此法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均擅长,纵观宋代画坛虽也有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可以超越此卷,作者在继承前法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工整的画风,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于单色调中求变化,虽以青绿为主但重手法变化,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境界和恢宏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