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临帖感悟

 余闲书屋 2018-03-08
  • [转载]书法临帖感悟
  • 作者: 刘百泉时间: 2017/10/5 20:00:56分类: 书法教育
  • 书法是中国最具独特的文化艺术,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切与文字准确说与汉字相关联的文化都与此息息相关。不懂书法,不会欣赏书法,不知书法为何物,不知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就不是一个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人。每每观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总会感受一种无穷的魅力扑面而来,令人怡情愉悦,为之一振,或心潮澎湃,或宁静致远,或如醍醐灌顶,入幽兰之妙境。
    书法的兴衰与文化的环境密不可分,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基因,那就是书法的代代荫袭,几千年传承至今,中国人天生的就喜欢书法,因为要天天使用汉字,古时科举制迫使你必须有一手好字,即使今天在敲打键盘的电子时代,你也需要签名或者批签公文。在中国几乎没有人说他不喜欢说中国话,不喜欢吃中国菜,同样的土壤之下,你可能不会书法,不懂书法,写不出几笔好字,但你绝对不会说我不喜欢书法。
    可是,对于想学习书法,或者立志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出积极努力的人而言,书法艺术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除非你完全是附庸风雅,或只是当做闲情逸致锻炼身体而已,也谈不上什么追求不追求的,也就是一个玩字,倒也是不错的活法。对更多的人来说,它的难度、高度或许是一个不易解开的谜底,很多人为此而付出辛勤努力,却难登大雅之堂。学习书法艺术,应该说与很多艺术门类是有很多共性的规律可循,比如说国画、雕塑、武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都有一个基本功和悟道的问题。你基本功扎实,又悟道的早,悟道的比较全面,实际就是在众多寻觅者攀登者中,你已经具备了很多优势,高人一筹,你就有可能在书法艺术上登上高峰或出类拔萃,当然也有大器晚成者和后来居上者,他们可能早年默默无闻,但不离不弃,始终坚持,基本功非常扎实,直到晚年才豁然开朗,妙笔生花,令人敬佩。
    在我看来,基本功和悟道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书初期基本功大于悟道,书法实践第一,一是你刚开始起步,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临帖和书写实践,身边也没有有经验的书法老师经常指导,你不可能有多少领悟,即使你悟道再多,有人背得完书谱也没有多少帮助,只能在学书者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博闻强记而已,但在有些基本功后,悟道就起很明显的作用了,但仍然需边临习,边创作,边悟道,临与悟是一辈子的事情,没完没了,不进则退。有人很有悟性,很富艺术才能,书法基础不能说不好,下工夫早一些,的确有点小成就,就迷恋于走市场,赚银子,现在很少临帖学习新东西了,一年半载也没有看到书艺有什么新的进步,境界有什么提高。也有人书法水平已经很高,又想变法,改变书风,这种不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值得敬佩的,但只是在结体上兜圈子,变形状,没有添加新的元素,反倒不如以前的作品优秀。
    说谁书法好,其实大多是学别人的,自己的那点东西其实很可怜,几个月不写就衰退,一年不写怕是找不到北了。书海无涯,苦海无边,福海亦无边,临到什么时候,练习到什么时候,悟道到什么时候,什么是止境?很想问老师有什么妙招。书法老师说,功到自然成,也有说别急!学书法如登山,过了一峰还有一峰。书法活动,完全符合哲学原理,那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返往复,以至无穷。从更深层次讲,书法与中国文化的释儒道教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尤其,书法的审美与易经的阴阳平衡、对立统一、五行相克相生、否极泰来、中庸和谐等都有来头。
    (2015年1月30日始草,提纲已列,待完善)
    书法之谜其一:写字与书法
    书法有那么神秘吗?不就是写字吗?称什么法,叫什么艺术,只不过是近几十年光景的事情,好像听说过去古人没当什么回事,因为要写文章诗赋,要写公文奏章,要参加公考谋取功名,唯一的用笔也就是毛笔,更早时候连宣纸还没有发明出来,写毛笔字很普通很普遍,只是字有好坏优劣之分,从最初的刻画记事,自从有了汉字以后,慢慢人们对书写就有了审美的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不成文的,而在人们的眼光里却有着鉴别衡量的一些潜意识,无以言表的东西在里面,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这种朦胧的认知,诱导着对书法作品的评判,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模糊意识在起作用,比如国展评选真的就有不可逾越的标准吗?如果很公平公正的话,那也是比较而言。写得好的不一定就能流传下来,而那些有显赫身份的墨迹,刻在龟甲上的,铸钟鼎上的,刻在碑上和石崖上的文字,却一不留神成了无价之宝。
    如果不承认有书法艺术,显然在今天是说不过去的,毕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多少个历史年代均有数以万计的人为之探索努力,中国汉字通过以毛笔等为工具的书写,已有规律可循,有众多优秀的范本墨迹可当做摹本借鉴,书写有了很复杂高深的技术技巧和审美的巨大空间,尤其是书法作品成为居室、公馆、展厅的挂件为人欣赏成为文化流行而锐势不减,书法成其为艺术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具体到一个人在写毛笔字,是学习写字,还是练习书法呢?这才是真正让人困惑的事情。
    这两年我反复在思索这个问题,要说写字,在不大的环境里,还算可以,但拿给行家一看,就说,你还处于写字阶段,字写的不错,但还没有上升到书法境界。有表扬,有批评,但我很恍惚,难道写的不是毛笔字吗?我尽量按古帖临写,按毛笔字的路子写,也不是钢笔字啊!怎么回事呢?看那些参展的作品,写的怪怪的,有的几乎就是满纸涂鸦,墨痕淫染横溢,为什么就是书法作品呢?我的确困惑。
    写字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况且写的字符合书法的要求才算好字,但书法包括的要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字不要写的过熟,过俗,但必须笔法娴熟,骨肉筋血气一应俱全,要有精神气韵,要有章法,字里行间呼应搭配,要有墨色墨韵,要取势造势,要留白等等。实际上就是把写的一幅毛笔字,变为一幅艺术品,达到值得欣赏把玩的程度,而不是写大字报,写会议通知、寻人启事。在写字的基础上必须引入更加复杂化、艺术化的东西,要给毛坯房装修对房间做接近完美的布置。
    书法之谜其二:一定要师承,要专攻一家像一家吗?
    很久没有搞懂这个问题,以为写毛笔字,临临帖,笔法上符合毛笔字的规范就行,非要像那一家干什么呢?有时想苏东坡究竟像谁,颜真卿又像谁?在培训班上我问过书法老师,咱们河南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陈天然、张海,他们是自成一家,像谁呢?老师的回答让我愕然,老师说都是有来路的,你现在的境界还不够,还看不出来.......陈天然在颜真卿方面下的功夫很深,也受浙江有个书法家的影响,还有受家乡柿子树景象的启发,还有过去几十年从事版画雕刻的笔力基础;张海对隶书下功夫最大,临怀素就临了十年,绘画基础很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张海画的螃蟹在河南就非常有名气。
    去年初从培训班回来后,边临帖,边思考,我才慢慢理清思路,当然还是需要进一步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书法艺术或者叫技艺,因为书法里面有技术成分的一面,也有艺术成分的一面,首先学技术是要拜师的,就如京剧、武术一样,如不师出有名,那是上不了档次的,艺术需要拜师,只是艺术这东西需要有些灵性,骨之力有那个因子。在学习书法的起步阶段,不专攻一家,就会走弯路,什么都不像,就什么都不是,达不到大家普遍认可,达不到书法界行家高手的称赞,你就不可能深入下去,往往会变成野路子,最多成为不三不四的民间书法爱好者,难登大雅之堂,这一点不服气是不行的,书法首先是继承传统,所谓拜师就是向古人学习。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米闹对我说,古人已经把书法研究非常到位了,想创新非常难,自己瞎折腾,不如老老实实像古人学习。
    像与不像是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差别,初级阶段必须像,高级阶段,就不明显像谁了。原来,我的思想太过超越现实,对自己的基础定位不准,是在干空中楼阁的傻事情,难怪进步不了或进步很不明显。
    书法之谜其三:笔法重要还是结体重要?
    启功老先生说,书法说到底还是结体重要。我最初认为,老先生功德圆满,功夫到家了,是在故弄玄虚,和我们这些不入道者谈古说今,没有说出他成功的秘诀,包括他临的什么帖都不愿意透漏,大师的话,不成为其入室弟子,怕是学不到真传。古人不是说,“笔法千古不易”吗?
    有了一段时间学习、练习、思考后,我才明白老先生的话是对的。
    书法的笔法很多,流派很多,一辈子很难学完,或者说一个人只能有所选择的学习,有所选择的运用。但当基本笔法不成为学习书法的难题并能运用自如的时候,结体就成为很关键的问题了。有人先解决了结体问题,有人先解决了笔法问题,有人是兼而有之。启功老先生可能是,笔法早已纯熟,对自己的书体结体还不够满意,所以,他是在不断磨练结体,追求完美。
    史焕全看过我临的字,他说:”我说你别生气,你写的有点像,但还没有把握好,形体还不够像,兼杂不要过多,最大的问题是没内容,苏字是很有些东西的,还要注意风格,一定要含蓄“。
    我理解,在笔法、结体、风格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应该扎扎实实当个小学生,一丝不苟从头学起,你以前学习的东西或许有点用,但必须抛开毫不吝惜。记不住形体,往往自由书写时马上没有了支撑,这方面我的教训很深刻,临得像只是临写,写不出来,还是们已达到目的。
    目前我个人的状况,必须按启功先生的说法办,不一定临那么多的字,而是要精临,选临,把最具经典造型、唯美的和有代表性的字,一定要反复练习,下功夫争取记住,化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记得,欧阳中石先生也是这样要求学书者的。临帖不能快速出贴,原因有可能是记忆问题,练习过少只是一个方面,目前看来,还是方法不得当,辛辛苦苦,却进步不大,最大的问题是提笔不知该怎么写。
    米闹说:”章法、用墨是书法的外围,首先要把字写好,那些外围的东西好学“。这个要求是对的,但是,外围的东西也要注重学习、尝试。当书法作品成为艺术品时,它的外围因素却上升到艺术标准,不遵守这个法则,就会离题太远。如果单字写的很好,而章法很不讲究,墨色也没有味道,还是不能成为艺术品。
    我现在的理解是,笔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临帖两三年,比较基础的笔法还没摸进去,写出的字只是描画而已,即使形状上有点像模像样,但是死板呆滞,没有神采韵味,就是缺“内容”缺“精气神”,还没有跳出写字的藩篱。齐头并进的方式临帖,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人与人差别很大,情况不会完全一样,要各走各自的路,经常查遗补缺,纠正自己的毛病和不足,及时补充营养和能量。当笔法学的还算可以,也可以集中时间力量,在结体上狠下一段功夫,这个课要想办法补上。一般来说,找到别人的缺点毛病很容易,而自我检查很不易,书法难就难在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看到了又不能及时下决心克服掉,所以要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向美的方向发展,以经典为楷模,老老实实遵守艺术的规律,一心向善,追求高远。这的确是对人的考验和磨练啊!
    书法之谜其四:专攻、兼临与杂耍
    这个问题是争论不休,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也是各执一词。
    很多书法家认为,应该专攻一家较为合适,专心致志,学谁像谁,走捷径,不浪费时间精力,可登顶。王澄、米闹、张振发等都持这种观点。
    而青年书法家史焕全却认为,可以兼临,一贴为主,通过兼临可以从中吸取营养。
    欧阳中石的观点是,一贴临得有些像,但临写进步进入停滞状态下,可以换帖,换同一书家其他的帖,换路子接近书家的,也可以换风格迥异书家的,然后还可以回过头来临过去临过的帖,经过几次反反复复,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体会,眼界也可以大增,最终写出自家风貌。欧阳中石的一些主张,有开创性意义,他不主张死临帖,而是要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书法家成熟的时间不要太漫长。如果从古人来说,米芾写苕溪帖时才三十八岁,苏东坡年轻时的书法水平已经比现在的大家要高出,可见书法水平的高低,需要在于时间的演练积累,但也不完全依赖于熬过长的时间,不得法的时间还是没用,现在有的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书法水平比一些老书法家的水平还要高,也是有例证的事实。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