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全球最大医院门诊创纪录说开去

 渐近故乡时 2018-03-08


2 月 26 日晚间,医疗圈被一则新闻刷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日日门诊量达到 4 万多人次,手术台数达到 1,416 台,创下了历史新记录!


一天门诊量达到 4 万人,医院内患者爆满、各处都是人山人海


上面这照片,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哪个商场在疯狂打折,我们不禁感叹世界最大医院的负荷能力,虽然规模并不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拥有 1 万多张床位的医院无疑是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从传统的医馆到科室林立的医院,中国医院的发展俨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书,而当今的医疗人正在书写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篇章。


以史为镜



中国最早的「中医医院」


据《汉书》记载,西汉年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武帝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接近医院形态的医疗机构,并且是公立的。而民间,也有大量医馆,更加接近现在的诊所,很多医馆都是在大夫家里。


到了宋朝,医馆规模逐渐扩大。在公元 1063 年,宋仁宗赵祯,也就是包拯的大 BOSS,修 50 栋房子,成立两个医院,每个医院最多容纳 300 人,换做现在,也基本上算是一个中等医院的规模了。



现代医院登上历史舞台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医疗机构主要以中医馆为主。19 世纪 30 年代,西方传教士最先在广州建立起了第一家「现代医院」。


1905 年我国教会医院达到 166 所,教会医师 301 人,分布在全国 20 余省,一般规模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设得到巨大发展,全国医院数量从 1949 年的 2,600 所,发展到 1982 年的 10,000 家。



改革开放迎来发展春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医院进入空前快速发展时期。医疗体制突破旧的思想和传统办院模式的束缚,社会办医的兴起打破公有制一家独大的局面,一些民营医院也蓬勃发展。


截止 2016 年,我国医院数量达 29,000 家,床位数超 1,000 张的大型医院不计其数。


得益于整体卫生事业和医院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 40 岁,达到了目前的 75 岁。


未来猜想



健康中国 2030,医院发展新机遇


当医院越来越大,病患和医生期待的更多,医院发展遇到的挑战也日益突出。


文章开头提到热点事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门诊量破四万,直接反应了医疗行业的顽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此外,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属性所带来的医务工作者高离职意愿,以及医院逐年增长的人才招聘需求和压力,同样成为多数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数据来源:2017 医疗行业招聘发展调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