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照机构之重要一环:院内感染管制

 xiaoninga42u31 2018-03-09

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因社会结构改变,养老机构失能、半失能之需求性及疾病严重度也增加,加上老年人衰老多病,免疫力差,又住在局限的空间,一旦爆发院内感染,疫情的严重度和影响层面必不小于医院。因此,养老机构之院内感染管制应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发展项目之一。


养老机构为独立自足的环境,提供全天候的照护给予病患,为家庭与医疗院所的中间桥梁。在养老院或护理院,多数为老年人,且器官功能上普遍较为退化,一般年龄层约在80~85岁之间,多为尿失禁及慢性器质性脑症,这些老人通常有极大的认知缺损和行动限制,均增加老人对感染之感受性;另外有些老人活动限制在床上或椅子上,或是完全卧床不起者。其中多数为慢病患者涉及多重疾病、活动能力有限或完全无法活动者,如脑中风、老年性痴呆、骨折、退化性关节炎等。


因此,一般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感染之临床表现通常是非典型或不特别,即可能是无症状或不明显而造成诊断的延误,例如呼吸速率增加可能是肺炎唯一的诊断线索,泌尿道的感染则表现出模糊的全身抱怨,如食欲的减退、呕吐、混乱或记忆力减退,且因失能或失智而不能表达其临床症状的改变或正确回答问题,故使医师在确认疾病诊断及感染部位前,可能已经发生了感染的传播,使机构内老人与老人间的传染增加。


其特性如下:


1.大部份为老年人:(1)身体的水和脂肪的成份改变,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的减低,对压力的反应低下,肾、肺、脑等器官的储备及保留的能力减退等,均是增加感染的危险因素。(2)老年人对脂溶性药物之耐受性降低(如:精神神经安定剂的benzodiazepines),易导致吸入,而引起吸入性肺炎。(3)胃酸分泌减少,使肠胃道的致病菌的感染机会增加,而易致腹泻。(4)咳嗽及打喷嚏的反射受损、清除分泌物能力的减弱及肺泡弹性丧失、免疫细胞反应受抑制、呼吸肌肉无力等,均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子。(5)膀胱排空不完全、酸性尿液的产生受损、会阴卫生不良、停经后动情激素缺乏,易导致泌尿道感染。(6)伤口愈合能力不佳,为增加褥疮感染的危险机会。


2.多患有慢性器官系统疾病情形。一般而言,平均每人有3.3种的诊断,常见的为脑神经性疾病、老年痴呆、心血管疾患、脑中风、高血压、关节炎等,因此可能需服用大量的药物,约三种至七种的药剂,常见为腹泻剂、止痛剂、镇定剂、制酸剂、心脏血管用药及抗生素等。其中会改变肠胃道、口咽部、会阴部等之固有细菌,而使得病患因而易有抗药性菌的移生,并且会增加感染的危险因子。至于H2阻断剂及会阻碍肠胃道蠕动等药物,易导致肠胃道的感染。


3.少数具有侵入性治疗,如:静脉注射、气管切开造口、肠胃道引流管、胃结肠造口等。


4.可能有营养不均衡,严重虚弱或呛到等,亦为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维生素的不足,尤其是维生素B6的缺乏和锌、铁剂的缺乏会导致抗体对抗原反应的受损。


5.患有阻塞性潜在性疾病,如:前列腺肿大、结石、子宫脱垂等。


感染源


长期照护机构类似医院,是潜在性感染因子的贮藏所。在护理院,有些老人在急性医疗院所住院期间,可能已成为致病菌移生的对象,当再回到护理院时,便将其抗药性菌种带回机构内成为传播给其他易感宿主的来源,常见的移生部位,如皮肤、口咽和泌尿道,另外医护或其他非专业照护人员亦可能间接接触到带原者而造成传播,如照顾具有留置尿管者,未洗手再接触其他住民。此外,环境亦提供许多疾病和感染的传播机会,尤其在专业和非专业助理等照护人员普遍不足时,如当工作人员感染传染性疾病,常导致明显的致病率及死亡率上升。其他无生命的贮藏源,如:集尿器、尿杯、尿量杯、便盆或水龙头等非丢弃式设备,亦会遭受到细菌的污染而成为一个感染源。


美国早在1976年即开始实施各种养老机构、护理院的教育训练,并含盖了专业的感染管制措施。


反观国内感染管制在护理之家的运用上似乎还不普遍,且在一般病房相较下常被忽略,而现行护理机构设置法规,亦无院内感染管制计划或设置院内感染管制委员会的规定。


然而,多数长期照护机构工作人员流动率大,且多数未受过专业老人照护训练,更遑论感染管制的观念,其照护品质实令人担忧。


所以机构应设立感染管制委员会,并发展感染管制计划,由受过训练的院内感控人员负责执行院内感染管制事项。有关感染管制计划,根据美国相关文献指出基本上应包含行政、人员、监测、政策和教育等五方面,予以简述如下:


1.行政方面:责任与权限应划分清楚,需有功能良好的感染管制委员会订定弹性、有效能之感染管制计划。


2.人员方面:依机构大小及复杂度决定感染管制工作的人员数需求,若大于250-300床应有一个人专责感染管制政策,如果为兼任,则必须参加的相关会议并接受相关微生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和政策管理的课程。


3.感染监测:选择适用于长期照护机构的感染定义,经由巡视病房、护理记录、翻阅病历、查阅个案的护理卡、检验室之检验报告和巡诊医师记录获得相关资料。


4.制订政策:书面政策,包括如下:


(1)群突发之确认、调查和控制。

(2)标准隔离措施。

(3)洗手政策。

(4)入住前的老人传染病筛选(如肺结核、HIV)。

(5)被感染老人的管理。

(6)传染病通报。

(7)确认和管制老人带有的抗药性菌种。

(8)审核所使用的抗生素。

(9)住民健康管理计划(如流行性感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10)员工健康管理计划。

(11)环境的清洁洗衣和废弃物处理。

(12)食物的准备、储存和运送。


5.教育: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应使知道疾病的传染方式及相关防护措施,并能及早发现感染症兆,使感染管制活动更为增进与落实。


机构常见的感染


1.泌尿道感染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感染率约为1.2%至3.1%左右,养老机构或护理院的老人其泌尿道感染率较居家照护为高,大部分与放置尿管有关(在长期照护机构插尿管的普及率(prevalence)为7-10%。某些机构在照顾有脊髓损伤或是很衰弱的住民时,有多达50%为长期尿管留置。尿管留置时间愈久,愈易造成感染及产生抗药性菌种且为多种微生物,而每个尿液培养阳性的检体中,平均有两种菌种。另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显示,长期尿管留置病患之菌种,每两周即会产生改变。


据研究发现菌尿症与小便失禁、失智症有关,而泌尿道感染通常是菌血症之来源,且长期的尿管留置可能与逐渐增加的死亡率有关。


泌尿道感染之症状为小便困难、疼痛、频尿、发烧及耻骨上压痛,但在老人表现出之症状通常并不典型或为无症状之菌尿症。在Nicolle等人之研究中发现,若以抗生素治疗无症状之菌尿症,并无法改善其罹病率和死亡率,故为避免机构内发生泌尿道感染,应采取下列步骤:1.限制及避免尿管的使用。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需由专业人员执行)。3.尽可能使用小号导尿管。4.接触导尿管前后都要洗手。5.维持密闭的导尿系统。6.除非导尿管阻塞,尽量避免冲洗。7.尿袋的位置要比膀胱低。8.病患保持良好的水份供应。9.在更换尿袋时须采无菌技术,于接头处使用酒精消毒。


2.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是一般感冒(如咽喉炎)及流行性感冒,其中以流行性感冒构成主要威胁,临床发病率为25-70%,而死亡率则大于10%。在美国因流行性感冒死亡的约有90%为65岁以上的老人,且此病人容易再感染所有接触过的人。另肺炎双球菌亦是机构内最常见的肺炎致病菌之一,因其易产生抗药性,故应加强对机构内住民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以免引发院内群突发。此外,老人肺结核的症状通常亦难以察觉,体重减轻和虚弱、气促、咳嗽都可归因为老化。发烧通常只是微烧,不易发现,故护理之家的单一肺结核个案及抗药性菌种,可以在被发觉之前已借由空气传染给大批其它老人及工作人员。根据一项研究结果中发现,有8.1%新进员工及6.4%新进住民其PPD test呈阳性反应。另外年纪大的人比较易得退伍军人症,此病多半是散布性发生,故长期照护机构内应注意饮用水系统的监测。


3.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第三常见的感染部位,感染率约为1.1至6.0%左右。包括:褥疮、蜂窝组织炎、软组织感染、伤口感染、皮肤霉菌感染、单纯性庖疹、带状庖疹、疥疮等。长期照护住民中,20%有褥疮感染,通常是深度软组织感染,甚至会有骨髓炎,若因而造成菌血症则会有50%的死亡率。因此若有明显感染症兆时应行扩疮术或药物治疗,若检体培养结果为阳性,而无感染症候时,抗生素治疗并不适用。为避免褥疮的产生,照护人员应定期为病患翻身或使用气垫床等特置床垫。


长期照护机构大部份的病患中可能患有感染皮肤和软组织的潜在性原因,如:肥胖、糖尿病、水肿、关节挛缩及痉挛、贫血、营养不良等。未定期的更换卧姿、大小便失禁、磨擦、修剪指由时损伤以及潮湿等因素是导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外在原因。


另外,'褥疮流程表单'为一检定循查褥疮的有效工具,可降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内容包括:1.伤口的位置。2.特征。3.深度。4.等级。5.发炎的症象。


疥疮易在长期照护机构造成群突发,故出现搔痒及红疹的病患须怀疑疥疮感染的可能性,并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因疥疮容易由床单或衣物传染,应予高温消毒衣物、床单,并注意地面清洁。


感染管制措施


1.必须有预防或是控制感染的感染管制政策或发展良好的感染管制措施之手册或指引。

2.感染管制监测执行者均须由感染管制相关的学会加以教导及训练,并使用统一的定义。

3.必须订定感染管制目标。

4.对于机构内的员工保健必备有一套计划。

5.全部的老人均须涵盖在监测之对象中,且有一定的政策与程序。

6.对所有的照护者均需给予相关的在职培训,一旦发现有感染者,立即通知感染管制监测者。

7.感染管制监测者的工作范围:巡视各护理单位、查阅病患病历(包括体温表、检验报告、微生物培养结果、放射线检查报告等)并确认单位所通报的感染个案。

8.须顾及老人的权利与伦理学。

9.环境卫生和维持清洁并定期监测。

10.设定适当的访客规定,患有传染性的访客需穿戴合适之防护装备。

11.患有传染性老人应给予适当之隔离方式。


结论及建议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蓬勃发展,为提高机构内的照护品质,保障老人权益,若以医院模式来监视长期照护机构是不合适的,故应发展出一套属于机构内之感染监测系统及制定感染管制政策,及培植感染管制专业人员。借此,希望未来国内能有长期照护机构的院内感染情形报告,让我国相关长期照护机构及卫生行政单位能正视感染管制在机构内之重要性,进而提升长期照护机构在院内感染管制工作的品质及效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