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笔记:“良知”说

 老刘tdrhg 2018-03-09

王阳明心学

第五讲

“良知”说——本体于主体性的自我建立

本讲核心内容:

1、孟子的“良知良能”;

2、张载对“德行”“闻见”之知的区别;

3、王阳明的良知说;

4、“良知”是存在本体、德行本体、理性本体。

    在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当中,良知学说是最核心的一部分,也是王阳明学说当中最引起争议,也是对后代产生莫大影响,同时也在后代引起莫大争议的一个问题。王阳明大概是在正德十五年左右提出良知说,他平定宁王朱宸濠谋反之后,阐述良知学说,阐明了良知学说之后,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讲的全部思想大概从龙城悟道以后,所体悟到的基本也就不出良知两个字。只不过在当时那个时候我还点良知这两个字不出,也就是说不能点出这个字。他也和学生们讲到,他说我所说的良知两个字的的确确是我自己体贴出来,我们如果相对来说,如果我们比较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事迹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到正德十五年左右平定宁王朱宸濠谋反,王阳明揭示良知学说。实际上只是表明一点,的的确确良知两个字是王阳明结合他自己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当然要说回来,良知这个概念并不是王阳明首创的,最早比如说在孟子那里就讲到良知,孟子曾经说过一个意思,人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者谓之良知。孟子的意思是我们凡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所有这些东西在人本身的存在,并不是任何意义上面来说都不是外在强加给我的,是我原本就固有的,这是不虑而知的,是不学而能的。孟子当年用良知之说来阐述人、父子之间,尤其是父子之间这样子一种亲爱之情。讲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在人本身存在的固有性。那么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比如说在北宋的时候张载也曾提到过一个说法。张载曾经区分了德行之知和闻见之知。张载讲过一个意思,德行之知不源于见闻,也就是和闻见是没有关系的,而闻见之知所谓的闻见那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源于我们的官能感觉的,是后天的经验知识。这个在张载那里就把它叫做是闻见之知。但是所谓的德性之知便是天德良知。所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那相比较闻见之知来说天德良知那就是不仅仅是非经验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经验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有的,是所谓固有,张载还讲过一个意思,德性之知不源于见闻,但是又不离于见闻,那么基本的意思是说,德性之知的表达,德性之知在经验当中的表达,同样是要通过我们的自然情感。通过我们的视听言动,这样一种经验的方式来传递,王阳明讲良知在某种意义上面来说,那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他即源于孟子之良知,也和张载的德性之知有联系,但是又和他们并不相同,很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地方,有他自己的特殊性。那么在王阳明这里讲良知,讲什么?按照王阳明自己的说法,简单地说,良知就是本心,或者说心之本体。这个就是良知,那在王阳明那里什么叫做本心呢,我们实际上不断地提到过这个概念了,在王阳明那里,他大致是想告诉我们这么一事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毫无疑问,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是通过我们的官能感觉去了解的,但是所有这些官能感觉活动本身是如何可能的,我眼睛为什么可以看?耳朵为什么能听等等,诸如此类的官能感觉的活动,这种经验知识活动本身是何以可能的,王阳明给我们的答案是因为我们原本就有良知在。因为有良知在我们知识活动才成为可能。所以我上次好像也提到过这个意思,王阳明曾经讲到心这个观点的时候,他提到一个说法,告诉他的学生们他说我所说的心不是那一团血肉,说一团血肉那就是这个脏器,心脏只不过是个器官而已。王阳明给我们的一个问题是,尽管那一团血肉还在,但生命已经离开了某个个体之后,知识活动视听言动这些官能感觉的活动本身已经不再可能。他说我所说的心是那能使视听言动的。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知道在王阳明那里本心或者说心之本体恰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经验知识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我们便可以说王阳明说的良知或者说心之本体,是知识本是的本体,是我们理性的根据,理性之本,理性的来源。有了它在,我们的知识活动才是有可能的,不仅仅如此,王阳明同时告诉我们,正应为它是理性之本,是天德良知,所以良知原本就能够知是知非,他曾经有一个很决绝的讲法,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那什么叫做是非呢?毫无疑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的经验过程当中,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还是非的时候,代表着一种判断,也就是是非的判断。或者说正确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的根据在哪里?王阳明的观点是因为有良知在。孟子当年也讲过,羞恶,恻隐,辞让,是非之心我固有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对不对。但在这个意思上面,我想说我们会涉及一个问题,关于良知本身的一些界定,或者说关于这个良知,存在本身的一种预设,我们基本上不能说,问那良知它为什么就是能够知是知非,王阳明告诉我们它原本如此。这叫做自然,这叫做心体自然,自然而然,原本如此,没法再追问。但是有一点没有问题,按照王阳明的观点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所以它是我们经验生活当中对日常经验活动正确与否,是是非非,实行判断的本质根据,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我们同样可以说,良知是理性之本的,还不仅如此,同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过程当中,道德活动是如何可能的,我们为什么可以并且能够在做一件有道德的事,我们的道德行为是如何可能的,王阳明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有良知,良知原本就是一个至善,它原本就是明德,《大学》里面讲明德,他原本就是至善,所以正因为它是至善,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原本是知是知非的,知善知恶的,所以它知善知恶,那么在这个意思上面讲,良知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良知是我们德性之本,是我们的一切道德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本源根据。我们在中国的思想当中,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当中是非常强调道德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就是王阳明所强调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德性本源,不仅仅是我们德性根据,并且还是我们人的存在之本。按照王阳明的观点或者按照良知学说本身阐明的,良知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一个天理。我们人如何可能获得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如何可能获得我们在天地之间,获得我们本身的特殊性。并且能够把我们自身和其他一切万类区分出来,原因在哪里,根据何在?在良知。良知就是一个天命之性,所以说天命之谓性,那是《中庸》的第一句话。王阳明早就已经肯定了心即理。所以我们的本心便是天理之实在。本心就是代表着天理之实在,便是天道,便是最高者,最高的天道,在我们人本身的存在状态。这种天理在人本身的存在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质,这叫做天命之谓性。这个就是良知。那么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毫无疑问,我们同样可以简单地说,良知是我们存在之本,正因为有了我们的良知,我们人才具有存在的本质,才具有德性的本质,才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才具有展现知识的能力。所以它是我们的存在之本,德性之本,是我们的理性之本,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唯有良知才代表着一个人的完整的存在。良知就是人的完整存在的表征,没有良知无有良知的存在,那么至少是人本身的存在就变成了一个不可想象的东西,所以王阳明有时候在讲到良知他有几点意思,也是很引起我们后来人诟病的。比如说他曾经说过,天为什么那么高,地为什么那么深,都因为有了你的良知,所以你那一点良知就是你自家的灵明,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点灵明。它是我们一切知觉活动的本源,如果没有你的良知,天那么高谁去仰它高,地那么深谁去俯它深。这个问题往往被我们后来了解为唯心主义观点。是不是唯心主义我暂且不说,因为我们后来我还会作为一个专门会谈他的心外无物这一话题。我们到时候再谈。但是王阳明在这里所说的意思是什么呢?由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点良知,才是真正使人作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本质根据,没有良知,我们人作为主体便是不可能的。中国人讲主体,或者说经常讲到主体这一个观的点在所谓的哲学上面,但是和西方哲学了解的的确有比较大的差别。在中国的思想当中,不是因为你是人,你能视听言动,你能劳动,你能活动,你能够获取万物为自己所用。然后你就算是主体,不是的,人之所以可能成为主体那必须要自我建立。《尚书·洪范》就开始讲建中立极就开始讲皇极。孟子讲千言万语讲个四端之心,讲个性本善,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明白明了这一点,自觉认同这一点,实现最高意义的自觉输入。孔子千言万语讲个仁,讲个礼,也不过是这个意思。希望仁真正能够作为我们人的本质经由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自我内在的认同。在我们心里把它个建立起来。唯有实现了这种自我建立的人,才能被称作为主体,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讲良知,也是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经过个体的内在的自觉把良知真正切进来,使它在我心里真正建立起来,而成为天地间一堂堂之人,堂堂一丈夫,那才是人。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良知又是什么?是我们的人之本,是作为仁之本,是我们人之所以可能成为人的本质根据。如果说良知是我们的存在之本,它同时又是我们的德性之本。那么用一点稍微有一点哲学的意味的话来说,那就是王阳明已经非常明确的肯定了这么一点。那就是人的存在本质同时就是他的德性本质。我们每个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表达我自己,如何来表达我们的存在,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就只有通过道德的实践,道德的建立来表达。你实实在在去做道德的事,德性的自然流露,同时便是你的存在性的彰明、彰显。这个作为一个生活的过程,这个两者同样是完全统一的,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为什么在儒家的思想当中它会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因为道德的实践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道德的,所以我要去做,不是的,而是因为它是合乎我的本性的,是我原本本性需要如此的,我才那么去做,这叫做道德的内在自觉,不然的话我们怎么去谈道德的自觉,你如果说因为那是一件好事,见义勇为是件好事,所以我现在要见义勇为,好不好这件事?好,境界高不高?不高。用孟子的话说,那充其量叫做行仁义而非田仁义行。道德之崇高的境界,是它作为自我成长本质的自然流露。那叫由仁义行,王阳明千言万语讲个良知,讲个致良知,也就是那么点意思。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个体人的存在性的真实表达。是要通过我们自觉的道德的践履来实现的,而也只有这样子,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才不仅仅是合乎他的自身本然状态的,同时是合乎天道的,这样一种生活不仅仅是合乎人道的,并且是神圣的,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享有自我的神圣生命,而我们不断去做,如此这般的去做,我们同时也在走向通往圣人的道途之中。我们走在这条道路上,如何去走向这条道路,那就必须要时时地致那良知,那就是有致良知这个话题,致良知话题具体怎么致,我们下次具体开展。

     我讲良知,我讲它三个层面,一是存在之本源,一是德性之本源,一是理性之本源。或者说知识之本源,从理性本源的意义上面来说,它是我们的一切知识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同时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施行是非判断的根据。在德性之本源的意思上面来说,它是我们道德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在存在之本的意思上面来说,它是我们人的生存本质,存在的本质,和最高的天道本是实现同一,达到同一,并且这种同一性作为一种本源的,我说的这个同一还不仅仅是统一,是同一,就是同一个。在这个意思上们来说,存在性的表达只能通过德性的自觉实现来完成,我主要讲良知这个三个意思,那么王阳明有很多原话等等,不引用很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