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笔记: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七)

 老刘tdrhg 2018-03-09

第七讲

王阳明心学

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

本讲核心内容:

1、“心”与“物”的关系;

2、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寂”与“显”;

3、“心外无物”作为一种生命境界;

4、“心外无物”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建构。

      今天讨论一个在阳明学的研究当中 ,尤其在今天的阳明学研究当中最引起争议的一个问题,“心外无物”问题,王阳明的的确确讲过“无心外之物”,那这个问题为什么今天显得特别的有趣,特别重要呢?因为我们正是根据王阳明的诸如此类的观点讲无心外之物。心外无物等等这些观点,我们判断他是唯心主义者,而且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在我们传统的观点当中,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对的,我们同样是在这个意义上去批判王阳明,同时也在据斥王阳明,并且把它放在那些所谓的极端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之流,但是我个人的观点,实际上王阳明和主观唯心主义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说中国的这个思想从整体上面来说,我们并没有出现一种类似于西方的那种典型的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以为外界的事物是我心的创造,或者说是我心的变现。这种观点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很少出现,只有一点点例外,那就是佛教。因为佛教毕竟有它的印度来源。讲到王阳明这个话题,或者说讲王阳明这个无心外之物的话题通常大家都会引到的一个例子,那就是山中花开那个事情。那么我们也从这个话题开始讲,大致是这么个情况,因为王阳明经常和学生们讲,无心外之物。仁人是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对不对,因为格物致知,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王阳明讲的物是什么意思?是事,而任何的事都是介入了主体活动过程的。那么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讲的无心外之物,所以有一天他和几个弟子一起到会稽山去游玩,山上有各种各样的风景,很美丽,对不对,山上映山红开的特别漂亮,他这个学生就问王阳明,他说:先生经常说无心外之物,那山崖上的花开在那里,只是在山中自开自落。言下之意就是说,它在山中自开自落那意思是明明在你的心外,怎么会在你的心内了呢?接下去王阳明的回答是极其美妙的,王阳明说,你没有来这看这花的时候,这个山中的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那么这个花在你的心中便一时分明起来。所以你就可以知道,这个花其实不在你的心外。这段话我们的教材就通常会以此来证明,王阳明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山中之花明明在山中自开自落,王阳明把它讲成不在你的心外,毫无疑问,这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们是这样子来讲,但是我对这一段话琢磨了许久,我的想法,他和唯心主义没太多关系,为什么?它实际上是说这么一个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他这几个词,一个是说当你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这个字太重要了。寂是存在吗?它是不存在吗?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说,它绝不是不存在,不存在那叫没有。王阳明从来没说山中没有花,你没有到这个山里来的时候,这个山里的花就没了。王阳明再傻也不会傻到这个程度,更何况他不是傻人。他只是说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所以请注意,寂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寂本身就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如果说我们一定要用所谓的主观、客观这一类的词语来说的话,我恰好可以说,寂是王阳明所确认的关于事物的纯粹客观性的一种存在状态。那么他说当你到这个山里来,当你来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花怎么样?和你的心一时分明起来。请注意,这个地方说的是花在你的心中一时分明起来。那实际的意思是什么?原来花的存在状态你没看到,这个花之前的状态是怎么的,是寂,现在呢?你看到这个花之后这个花是什么啊?分明起来。那就是由寂向显的瞬间转换。存在的状态发生了瞬间转换如此而已。他并没有说花是不存在的,特别强调这一点,那么我们从这个王阳明的这段话当中我个人理解恰好是很重要的一点,恰好是王阳明揭示了一个事物,当它以一种纯粹的客观性而存在的时候它的状态是寂。这里我们还要分辨一点点,还要简单地分辨一点点,就是王阳明讲心。讲心本体的自身存在状态,是怎么样的?这就要用一个寂一个感,或者说一个静一个动来讲。王阳明提到过这个意思,心灵的,心的本体的存在,原本是寂的,原本是不动的,原本是静的,但是请注意这种寂,这种静,这种不动并不是它绝对不动,而是怎么样?寂的同时它包含着向显转向的无限可能性。静的同时包含着动的无限可能性,它这个不动的本身包含着动的无限可能性。关键问题在哪里?王阳明经常会讲这叫做心体原本是寂的,原本是静的,但是只要一有事物过来,一但有事物进入,它瞬间就可以动起来,这叫做寂感神应。王阳明讲这个,如果这个寂是本身,马上向用显现,它包含着用的无限可能性,所以这叫做寂感神应。没前、没后、没中间。我们不能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而是同时显现。再以花的这个例子来说,花原本是以一种寂的状态而存在。我们这是在它成为我或者说主体的对象之前的状态,我到了山里,我看到这个花开,那么也就是说花在这个突然之间就成了我的或者说主体的对象。一种关系情景瞬间构成。正是在这种关系情况当中对象物或者说那朵花,以它自身原来的状态突然向我们呈现。改变了它自己的存在状态,这就是由寂向显转换,由静向动转换,而这个过程叫做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无前,无后,无中间,瞬间现起。在王阳明说事物的一种存在的纯粹客观状态是寂的时候,他并没有说事物不存在,因为寂原本就是一种事物的存在状态。它和否定事物存在客观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有什么太多关系,没什么太多关系。当王阳明说我来到花面前,或者说花来到我面前,都没有关系,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我看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我,所以花来到我面前也没有关系,我来到花面前同样也没有关系。只不过重要的是一种关系情景的构成。任何事物的显现分明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客观存在状态,只有在一种特定的关系情景之中,对象物或者说客观物才以它自身原本的样式显现给我们。我们才有可能去恰当地了解客观物的当前存在的真实状态,如此而已。这个是在讲心和物,在这个意义上或者说在认知情景这个意义上来讲心和物的关系,有的同学可能马上会问我,这个寂是一个什么状态,是一个什么名堂,我的想法是这样,王阳明大致是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客观物当它以一种纯粹的客观性而存在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包含着两种可能性的,两种存在的可能性。一种是寂,一种是显。这两种状态都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它呈现给我的,呈现给主体的意义是不同的。什么叫做寂呢?我经常问我的学生,我说假定我们西安的兵马俑坑,是在假定,我实际上不知道,我假定它是在1980年1月1日被打开的,然后我的问题是在1980年1月1日之前那个兵马俑你告诉我在还是不正?你怎么知道?对啊,你说在,你知道,那就是因为1980年1月1日之后打开了你才知道它肯定在那几千年了,对不对,但是在打开之前,那就是寂的状态。用王阳明的话来说,那就是寂。我们之所以说1980年1月1日之前那个兵马俑也是在那里。那是因为1980年1月1日之后我们打开了以后,我们一种回溯。这实际上是一种回溯了,不是关于一个客观物的,客观判断是不是。所以那么实际上是说什么意思?即便是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讲的这个寂,就已经在揭示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我有时候讲,我说仅仅凭着这一点,王阳明就有足够的资格跻身于世界一流哲学家之列。他并没有只是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只是存在、存在、存在,他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可以如此这般的一种方式存在。并且同时可以以如此那般的一种方式而存在。所以由寂向显得转换很可能是瞬间发生的,并且它也可以是同时的一个存在物。它随时可以以寂的方式存在,也可以以显得方式存在,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这同一个客观物在构成的不同的关系情况。同学们不要生气,我同样打个比方,比如说我和这位同学们,你在进入我的教室之前,你告诉我你在还是不在?毫无疑问你在,但是对我来说你的在是一种什么在?那就是寂,但是你对于你的另一个同学来说,你的存在是什么?是显。所以同一个所谓的客观事物,它是可以同时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现的来存在的。有一天你走进了我的教室,你的存在状态,你是这么样子的一个个体,你的头发如何?你的身形如何?马上就以一种显的形式存在在我面前。这就是我对你的关系原本由寂的方式瞬间向显转换,所以王阳明只是讲这么个意思。他没有说事物是否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这个问题,他没有说过这个意思,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他只是说事物是可以以寂的方式而存在的。同时也可以以显得方式而存在,如此而已。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哪怕是在心物关系上面来说,王阳明讲山中花开的那个事情也不足以推导出,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这是我的想法,同学们可以批评。更为重要的意义,我觉得王阳明讲心外无物还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个意义上面,更重要的意义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不仅仅不是关于事物是否具有存在的客观性这个问题的判断。并且我的理解是心外无物是一种生命境界,是一种人生境界。此话怎讲,那我们一定要了解,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什么意思,天下一切事物都在仁者的关怀之列。天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和圣人相关心的,都是和仁者相关心的,关心、关心、关心是和我心相关的。关心了才有意义,不关心有什么意义。所以关心这词是非常好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往往不善领会,这个关心的意思。心不在焉是什么结果?《大学》里面讲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是不关心的结果。心不在那里,我心在那里,心在那里,那就是你和我相关心的,对不对?如果说一个事物它在成为我的对象之前,在被我的主体性所含摄之前,它的存在跟我关心吗?跟我是不关心的。那它的存在对我来说有意义吗?没有意义。那王阳明的意思是什么?我一个真正的仁人是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天下任何事,任何物都是要相关心的。圣人是怎么做到的,按照孟子的观点,圣人也和我们常人一样,圣人无非是能够扩充他的四端之心,扩充他的仁义之心。以至于把天下一切万物都容纳到了他的主体的心灵世界当中来,然后才和天下一切事物相关心。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不是和我没有关系,如果我是领导,如果我是什么什么长,那好,在你的管辖之下,如果我是县长,打个比方讲。那儒家就教导我们说,如果在你的领导之下,你的县里头还有那些吃不饱饭的,还有饿着肚子的,还有冬天没有衣服穿的,那你应该想到,是你使他们饿肚子的,是你使他们辗转于沟壑的。那你怎么办?扩充你的良心,扩充你的良知,马上解决问题,关心他们,不要对他们漠不关心,把他们的存在状态容纳到你的主体世界当中来,你就会有感同身受,百姓之痛你就会有切肤之痛,那才是仁人。否则的话那叫做麻木不仁,对吧?这就是同样是王阳明讲心外无物的本意。他要求我们,他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人都要致良知,使我们的良知显现出来,并且通过我们的主体的实践,通过我们的生活实践,通过我们的道德实践,尽可能地去扩展我们自己的心灵世界,使一切万物都能够到达进入我的主体世界。这样我们的心就是和天下一切事物相关的,那最后的圆融境界叫做无心外之物。若有心外之物便是你良知有不到,若有心外之物便是你心有私欲。所以心外无物是生命的一种崇高境界,一种宏大的无限扩大的生命境界,不是咱们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和这个圣人也是一样,只要你立志做什么,涂之人可以禹,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心向往之。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落实到行动中,你就实实在在做去。如此这般地做下去,你的世界便也扩大,便也可以到达一个心外无物之境界。所以心外无物是一个仁人的境界,是一个仁者以天下之心为心的境界,是一个仁人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面讲的。什么肯定事物是不是离心能独立存在与否,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它跟唯心主义扯得上关系吗?在我看来一点关系都扯不上。我们所担忧的恰好是心外有物。心外有物就表明那个物跟你漠不关心。你不关心自然就不会解决问题,心外有物那就是仅仅把物当做是一个物,而心外无物是什么?把物当做是我的一部分,我的主体的一部分,我的心灵的一部分,我的主体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什么境界,从这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讲心外无物他还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主体世界的自我建构,我们的意义世界的自我建构,完全取决于我们主体,自我实践,完全取决于我们主体本身的实践的方式。我们每一个个人,应该按照心外无物的要求,那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要尽量地扩充我们的良知,表达我们的良知,努力地进行生活的实践,并且在生活的实践过程当中,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纳入到我们主体世界当中。我们的主体世界,我们的心灵世界,我们的意义世界,正是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在自我的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被建立起来,并且被不断地扩展的。你如果觉得我的世界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大,我一天到晚就想着我、我、我,那你的世界就是那么一点点。如果你还在你的生活当中,你不仅想着我,还想着他、他、他。好,你的世界就在扩张。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实践的活动,不断地进行,通过实践把自我的主体世界和所谓的客观世界不断地链接起来,不断地链接起来,不断地链接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境界才变得越来越宏大;我们的意义世界也才变得越来越宏大;那当然我们的主体世界也就变得越来越宏大。所以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在我看来他不涉及这个所谓的客观物是不是可以脱离我的心而存在这个问题。但是恰好涉及的是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个人,我的生活世界,我的意义世界事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他实际上阐明的是这个问题。心外无物是一种最后的境界,我们就要导向这一个最后境界。只有在这个导向的过程当中,我们才不断地表达我们自己,不断地实践我们自己。所以他要求我们实际上在自我的生活实践要张大,扩展我们的精神境界。同时随着这种精神境界之扩展来开阔、开拓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使我们这样,我们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我们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个领域,这个所谓的价值的域,才变得越来越宏大。最后是弥纶天地之道,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才是心外无物的最后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