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政变史话30—3

 钟家台 2018-03-09


接着,范质等人请赵匡胤到崇元殿举行禅位大礼。黄昏时候,一切准备就绪。文武百官齐集崇元殿前,按班次各就各位,排列得整整齐齐。可是,最重要的文件——周恭帝的禅位诏书却还没有,众人不免有些着急。这时,但见翰林学士陶谷从袖中取出一纸,说:“诏书成矣!”于是,就用这充作正式诏书。赵匡胤行礼如仪,接受了周恭帝的最后一次诏书,“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帝。接着,范质等扶着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穿戴上皇帝的冠服。文武百官在殿阶下面舞蹈叩头,山呼万岁。至此,赵匡胤的登基仪式宣告结束。

正月初五,赵匡胤正式定国号为宋。这是因为赵匡胤即位前曾任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的缘故。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以上就是正是上记载的所谓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的经过。如此看来,赵匡胤是在禁军突然策动的情况下,被逼上皇帝宝座的。而且,赵匡胤本人没有参与这件事,甚至事先竟一无所知。事实果真如此吗?纵观陈桥兵变的全过程,计划周密,行动迅速,两天之内便灭周建宋,事先没有周密的谋划决断是不可能的。再从禁军出发之前,汴梁百姓们惶恐不安的情景说明,这也绝不是无中生有。实际上,政变计划可能早在周世宗死后就开始进行了。根据司马光《涑水记闻》等书的记载,当京城中纷纷流传着即将发生政变的时候,赵匡胤感到烦躁不安。这时他的姐姐激励他说:“大丈夫当自行决断!”另外还有书记载说,大军出城之时,赵匡胤一家都躲进了一个名叫定力院的寺庙之内,以防不测。陈桥兵变的消息一传到京城,石守信等就以保护寺内僧人的名义,派兵来到庙内。赵匡胤兵不血刃,顺利入城,其母杜氏闻讯,并不感到意外,只是高兴地说:“我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如此!”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及其家人对这次事件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唐代后期以后,骄兵悍将为贪图富贵,常常用倒戈的办法更换节度使。而到了五代,不少皇帝的废立都是由军队策动的。正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指出的那样:“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成故事,至宋祖已第四帝矣。宋祖之前有周太祖郭威,郭威之前有唐废帝王从珂,从珂之前有唐明宗李嗣源,如一辄也。”不过,澶州兵变时,军士们是在仓促间临时用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充作黄袍的;而陈桥兵变时,不但黄袍早已准备好,连禅位的诏书也有人写好了。可见,赵匡胤等人是早有预谋的。

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赵匡胤出师北上的理由是抵御契丹、北汉的联兵进犯,但在陈桥兵变前后,并未见有辽军一兵一卒南下。契丹、北汉合兵南下寇犯,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五代史》不载,《辽史》不记,是否真有其事?镇、定二州据何报奏?况且,当时辽国刚刚战败,断不能大败之后便又举兵南下。可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所谓“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肯定是赵匡胤率军离开京城的借口,是一个阴谋。那么,赵匡胤为什么又编造这一谎言呢?以情理揣摩,率大军出京城后鼓动士兵为主帅黄袍加身,既有利于统一军心,又可避开后周宗室、宰辅们的耳目。有鉴于此,赵匡胤何乐而不为!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匡胤政变夺权,虽然有悖于为臣之道,但在中国历次改朝换代的历史中,数这一次时间最短,代价最小,方式最为和平,除了韩通一家以外,再没有死伤一人,就是那个被撵下台的小皇帝柴宗训及其后裔,终宋之世,也一直是备受优待。这还是值得称道的。况且,篡位夺权这种在封建史家眼里大逆不道的事情,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隋文帝、唐太宗、明成祖等人,哪一个不是靠政变上台的?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否定他们的历史作用,对宋太祖也应如此。

平定二李叛乱

宋太祖虽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当了皇帝,但在即位之初,即表现了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的非凡的胆识和才略。在对拥立有功的人员重加赏赐的同时,为防止后周势力的反抗,他将符太后和柴宗训迁往西宫,封柴宗训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并命令臣下,要给他们安排好养尊处优的豪华生活。对于郭威和柴荣的其他亲属,也分别封官晋爵。对后周的文武百官,照旧录用,而且赏赐有加;追尊被杀的韩通为中书令,厚礼安葬。这样,后周旧臣感到政治地位有了保障,对新王朝由观望、怀疑转为真心拥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