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渗为涕”再补遗

 呵呵8909 2018-03-10

《黄帝内经》,错误百出,“脑渗为涕”是其中比较喜感的一条。关于这个“涕”,《黄帝内经》有两处互相矛盾的描述: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黄帝内经-素问-宜明五气篇》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大家看到没,同一部古书《黄帝内经》,一会儿说“脑渗为涕”、一会儿说“肺为涕”,到底谁对谁错,中医界几千年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成为千古笑柄。

本来考据到这里,中医粉应该哑口无言了,因为白纸黑字原文无法抵赖,但中医粉始终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永远看不见对他不利的论据,所以他可以在完全忽略别人提供的事实铁证的情况下,继续开始自己的辩解。

这次有一个中医粉跳了出来,他这次反驳的观点是:涕在先秦文献中不是“鼻涕”的意思,而是“眼泪”的意思。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原话:“肺为涕,肝为泪”,古人是智障了,把同样的一个意思分成两个字写,还分给两个内脏,让后人看不懂。

然后他又说,之所以脑渗为涕,是因为古人悲伤的时候用脑过度,所以哭了,脑渗为涕没问题。(该中医粉前段时间还坚持“心主神明”,现在忘了)

原话如下:

“脑渗为涕应该是大脑因为志悲导致短暂枯竭(现代人喜欢说叫控制不住自己或者说是短路了),从而阴不保,控制不住鼻子导致泪从鼻子流出。注意哦,这里说要大悲之时才会,也就是心志动摇”

他们还煞有介事的举出了如下示例:

悲愁垂涕。——《列子·汤问》

涕零如雨。——《诗·小雅·小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那么上述例子正不正确呢?当然正确,在先秦时期涕字是不是有泪水的意思呢?当然有。

可惜中医粉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黄帝内经》不是先秦时候写的,这早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当然史学家拿出了很多证据,我在这里就列举出中医粉能够理解的最简单的一种。

那就是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古代医书。

马王堆是西汉墓葬,里面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清清楚楚地表明,人体经脉只有11条,而《黄帝内经》的经脉却又12条,多了一条,再根据考古学家判断,马王推汉墓经络书籍跟《黄帝内经》之间很明显有传承的关系,可以很容易的推断出《黄帝内经》是在马王堆经络书基础上扩展演变而来,所以《黄帝内经》不可能是先秦书籍,最大可能是东汉时期甚至更靠后的时期写成。

我们再来看号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

“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也”

注意了,“鼻中涕出”这四个字,中医粉如果不知道什么意思,可以问问你们的小学老师。

当然你硬是要说中了伤寒鼻子里硬是不流鼻涕,要流眼泪,我也没办法,反正撒泼打滚惯了,我们也只能报以观赏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