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照海曲出土漆器纹样的美术学观察

 来来永胜 2018-03-10


M106 漆方盒


我国的漆器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生产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全盛时期,包括山东地区在内,发现了大量的保存完好的汉代漆木器产品。2012年发掘的日照海曲墓地就出土了多达近500件汉代漆木器,是为这一时期山东地区汉代漆器的典型代表。

 

在海曲墓地报告整理过程中,出土漆木器的考古绘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由于这批漆器仍处于饱水状态,考古绘图的难度较大,但在进行这项工作中,发现尽管从器物的组合、造型等方面与南方同时期漆器较为接近,但在纹样构图方面也有本地区的独特风格,造型简约、图案丰富、线条流畅灵动。大美至朴,返璞归真,形成了汉代漆器繁缛与简约相结合的美。

 

日照海曲墓地为抢救性发掘项目,共发掘墓葬86座,出土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苎胎,也有相当数量的陶胎漆器。木胎和夹苎胎漆器中银釦器占有较大比例,有的器物还施有嵌金工艺。器型有长方盒、方盒、小方盒、马蹄形梳盒、圆盒、小圆盒、五子奁盒、双层五子奁、七子奁、椭圆盒、漆盘、漆耳杯、卮型杯等。大部分漆器外髹黑褐漆,内髹朱漆,内边缘髹黑褐漆。除少数素面外,大部分器物表面绘有纹饰图案,有些内底饰有图案。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云气纹、云凤纹、几何纹组成。

 

漆器纹样的布局是和漆器画面的构成相关的。漆器纹样是描绘在器物上面,它的布局自然是以漆器的器形或者说构图蓝本为基础。从器形上看,海曲漆器以圆形器物为主,另有椭圆形器物、方形器物、长方形、马蹄形器物。漆器主要是绘在器物的顶面和器壁的外内侧,以外侧为主,内壁多为简单的髹红漆,或边缘口沿几何纹样。器物的顶面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之分,顶面的图案自然是这不同形状的图案,在绘图时又存在不同的布局。立面也存在差别,圆形、椭圆形的器物的立面分解开自然是长方形的装饰带云气纹缠绕,方形长方形的器物可以是分解独立的或连续的云气纹与四兽穿插绘制。这是因为器物不同、构图位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画面,画面是漆器图案构图的基础;器物的图案分区,又是和器物的构件有机结合的。顶盖的构图,都是以顶盖上的柿蒂纹银扣或四叶纹彩绘为中心展开布局,分区的画面多为旋转式,也存在均齐式的构图,连续的画面自然连续,浑然一体。横向的图案布局多为连续的图案布局,形成统一的整体。



M106 嵌金圆奁

 

海曲漆器纹饰在构图上多为适合图案和连续图案的形式出现。适合图案:指适合一定外形限制的图案纹样,一般用于器物盖顶的主要部分。如M106双层五子奁,奁盒盖顶中间柿蒂纹银扣,其骨骼形式为旋转式适合纹样,这一表现形式运动感强。连续图案:指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或四方有规律地持续扩展,使其形成较大面积纹样的图案构成类别,具体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海曲漆器主要是二方连续,多用于器物的口沿部分和银带饰的四周,以几何纹样为主,如M106大方盒,四周嵌有银带,银带边缘四周为二方连续的三角纹带状式纹饰。

 

从纹饰形式的角度来讲,变化与统一是构成形式美的两个基本条件,在构成中强调突出特点,在变化中有主有次,使局部服从整体,形成器物图案统一和谐的美。对称与均衡也是图案纹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对称是等量等形的组合,均衡是等量异形的组合。对称在形态视觉上自然、平稳、端庄、完美的朴素美感,海曲漆器中,漆耳杯外髹黑漆底子,朱线鸟纹成镜像对称。

 

节奏和韵律也是形式美的法则,在漆器纹饰艺术上的运用自如,海曲的漆器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多使用带钩状云凤纹、云气纹为主体,如M106中的大方盒,凤鸟立于云头变形而成,中间穿插绘有飞禽、走兽,使画面具有动感,这些云鸟与走兽的相互呼应交融的构图饱满却不拥挤,把静态的飞禽走兽与高低起伏的云气纹相结合,体现了图案设计形式的节奏和韵律。

 

海曲漆器以对比强烈的红黑色髹漆为主,还有褐漆和绿漆颜色搭配,更增添了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红黑色与镶嵌金银构件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相搭配,而金银件因其所处的中心位置,更是对图案形成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从海曲出土漆器的图案整体来看,也与南方同时期漆器有所不同。南方的楚文化系统漆器,比如一件方盒,其四面的图案往往基本是相同的,而海曲出土的同类漆器,每一面的图案却都不相同,这也给考古绘图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众所周知,汉代的鲁东南地区即今天的临沂、日照一带,也是我国重要的漆器生产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临沂金雀山、银雀山汉墓出土漆器上,即有“莒市”文字,证实这些漆器应属于当地产品。海曲漆器图案布局表现出的与南方同期漆器的差别,也显示出这批漆器的地方特色。

 

一件漆器,一方天地,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古人在小小的器物上构思巧妙,挥洒自如,随意地表现着自己的艺术思想,表达着高超的艺术技巧。从美术学的角度观察这些漆器,更让我们对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工艺充满向往,从而发掘出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16日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